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1)

数学猜想并不总是对的,错误的数学猜想不占少数。只不过因为反例太大,找出反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篇文章收集了很多“大反例”的例子,里面提到的规律看上去非常诱人,要试到相当大的数时才会出现第一个反例。

最多分为多少块

圆上有 n 个点,两两之间连线后,最多可以把整个圆分成多少块?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2)

上图显示的就是 n 分别为 2 、 3 、 4 的情况。可以看到,圆分别被划分成了 2 块、 4 块、 8 块。规律似乎非常明显:圆周上每多一个点,划分出来的区域数就会翻一倍。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当 n = 5 时的情况: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3)

果然不出所料,整个圆被分成了 16 块,区域数依旧满足 2n-1 的规律。此时,大家都会觉得证据已经充分,不必继续往下验证了吧。偏偏就在 n = 6 时,意外出现了: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4)

此时区域数只有 31 个。

最有名的素数生成公式

1772 年,Euler 曾经发现,当 n 是正整数时, n2 n 41 似乎总是素数。事实上,n 从 1 一直取到 39,算出来的结果分别是:

43, 47, 53, 61, 71, 83, 97, 113, 131, 151, 173, 197, 223, 251, 281,

313, 347, 383, 421, 461, 503, 547, 593, 641, 691, 743, 797, 853,

911, 971, 1033, 1097, 1163, 1231, 1301, 1373, 1447, 1523, 1601

这些数全都是素数。第一次例外发生在 n = 40 的时候,此时 402 40 41 = 402 40 40 1 = (40 1)(40 1) = 41 × 41。

xn - 1 的因式分解

x2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1)(x - 1) 。 x20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 (x 1) (x2 1) (x4 - x3 x2 - x 1) (x4 x3 x2 x 1) (x8 - x6 x4 - x2 1)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 xn - 1 因式分解后各项系数都只有可能是 1 或者 -1 吗?据说有人曾经算到了 x100 - 1 ,均没有发现反例,终于放心大胆地做出了这个猜想。悲剧的是,这个猜想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出现在 n = 105 的情况, x105 - 1 分解出来等于

(x - 1) (x2 x 1) (x4 x3 x2 x 1) (x6 x5 x4 x3 x2 x 1)

(x8 - x7 x5 - x4 x3 - x 1) (x12 - x11 x9 - x8 x6 - x4 x3 - x 1)

(x24 - x23 x19 - x18 x17 - x16 x14 - x13 x12 - x11 x10 - x8 x7 - x6 x5 - x 1)

(x48 x47 x46 - x43 - x42 - 2 x41 - x40 - x39 x36 x35 x34 x33 x32 x31 - x28

- x26 - x24 - x22 - x20 x17 x16 x15 x14 x13 x12 - x9 - x8 - 2 x7 - x6 - x5 x2 x 1)

以 2 为底的伪素数

下面是当 n 较小的时候, n 与 2n - 2 的值。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5)

似乎有这样的规律: n 能整除 2n - 2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无疑有了一种超级高效的素数判定算法( 2n 可以用二分法速算,期间可以不断模 n )。国外数学界一直传有“中国人 2000 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的说法,后来发现其实是对《九章算术》一书的错误翻译造成的。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规律竟然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341,此时 341 能够整除 2341 - 2 ,但 341 = 11 × 31 。

事实上,根据 Fermat 小定理,如果 p 是素数,那么 p 一定能整除 2n - 2。不过,它的逆定理却是不成立的,上面提到的 341 便是一例。我们把这种数叫做以 2 为底的伪素数。由于这种素数判定法的反例出人意料的少,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做一个概率型的素数判定算法。事实上,著名的 Miller-Rabin 素性测试算法就是用的这个原理。

Perrin 伪素数

定义 f(n) = f(n - 2) f(n - 3) ,其中 f(1) = 0 , f(2) = 2 , f(3) = 3 。这个数列叫做 Perrin 数列。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6)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 n 能整除 Perrin 数列的第 n 项 f(n)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我们也将获得一个效率非常高的素数检验方法。根据 MathWorld 的描述,1899 年 Perrin 本人曾经做过试验,随后 Malo 在 1900 年, Escot 在 1901 年,以及 Jarden 在 1966 年都做过搜索,均未发现任何反例。直到 1982 年, Adams 和 Shanks 才发现第一个反例 n = 271 441 ,它等于 521 × 521 ,却也能整除 f(271 441) 。下一个反例则发生在 n = 904 631 的时候,再下一个反例则是 n = 16 532 714 。这种反例被称为 Perrin 伪素数。

最经典的大反例

说到大反例,这是我最喜欢举的例子。下面是大于 1 的正整数分解质因数后的结果:

2 = 2

3 = 3

4 = 2 × 2

5 = 5

6 = 2 × 3

7 = 7

8 = 2 × 2 × 2

9 = 3 × 3

10 = 2 × 5

...

其中,4、6、9、10 包含偶数个质因子,其余的数都包含奇数个质因子。你会发现,在上面的列表中一行一行地看下来,不管看到什么位置,包含奇数个质因子的数都要多一些。1919 年,George Pólya 猜想,质因子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不会少于 5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 n ,从 2 到 n 的数中有奇数个质因子的数不少于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这便是著名的 Pólya 猜想。

Pólya 猜想看上去非常合理――每个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必然都已经提前经历过了“有奇数个质因子”这一步。不过,这个猜想却一直未能得到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到了 1958 年,英国数学家 C. B. Haselgrove 发现, Pólya 猜想竟然是错误的。他证明了 Pólya 猜想存在反例,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不过,Haselgrove 仅仅是证明了反例的存在性,并没有算出这个反例的具体值。Haselgrove 估计,这个反例至少也是一个 361 位数。

1960 年,R. Sherman Lehman 给出了一个确凿的反例:n = 906 180 359。而 Pólya 猜想的最小反例则是到了 1980 年才发现的:n = 906 150 257。

Fermat 大定理还能推广吗?

Fermat 大定理说,当 n > 2 时,方程 xn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Euler 曾经猜想,当 n > k 时,方程 x1n x2n … xkn = yn 都没有正整数解。 1986 年,Noam Elkies 给出了方程 x4 y4 z4 = w4 的一个正整数解,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这个反例是:2 682 4404 15 365 6394 18 796 7604 = 20 615 6734 。

XX 型平方数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1111, 1212, … 都不是完全平方数。有没有什么数,把它连写两次后,正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呢?有。第一个这样的数是 13 223 140 496 ,把它连写两次将得到 1 322 314 049 613 223 140 496 ,是 36 363 636 364 的平方。第二个这样的数则是 20 661 157 025 ,它对应了 45 454 545 455 的平方。

总是相等吗?

下面是 n 为正整数时, 2 / (21/n - 1) 取上整的结果与 2n / ln(2) 取下整的结果: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7)

这两者的结果总是相等吗?不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777 451 915 729 368,前者算出来的结果是 2 243 252 046 704 767 ,但后者是 2 243 252 046 704 766 。下一个反例则出现在 n = 140 894 092 055 857 794 的时候。

至今仍未找到的反例

有没有什么猜想,明明已经被推翻了,所有人都知道存在反例,但因为反例实在是太大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呢?有。下面这张表展示了 n 取不同值时 pi(n) 和 li(n) 的值,其中 pi(n) 表示不超过 n 的素数的个数,li(n) 则是对数积分 ∫0n dx/ln(x) 。

数学冷知识150例(数学大反例合集)(8)

pi(n) 是否永远小于 li(n) 呢?1914 年,Littlewood 证明了存在一个大数 n 使得 pi(n) ≥ li(n) ,不过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 n 值来。1955 年,Skewes 给出了这样的 n 值的一个上界:在 10^(10^(10^963)) 以内,必有一个满足 pi(n) ≥ li(n) 的 n 。

虽然数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改进上界(目前的上界大约是 e727.9513 ),但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 n 来。原因很简单――这个反例实在是太大了。

本文来源网络

转载仅供学习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里是数学思维的聚集地------

“超级数学建模”(微信号supermodeling),每天学一点小知识,轻松了解各种思维,做个好玩的理性派。50万数学精英都在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