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黄道吉日(搬家)

来源:读特

搬家黄道吉日(搬家)(1)

搬家黄道吉日(搬家)(2)

察隅县上察隅镇巩固村边境小康村正在加紧施工,以确保搬迁农牧民如期进入新家园。

正是午饭时间,初冬时节的太阳还是明晃晃的刺人眼。

21岁的博姆和20岁的扎西拉措穿着单衣,结伴在工地上散步,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笑声。

这里是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巩固村。

搬家黄道吉日(搬家)(3)

巩固村。

两位藏族姑娘都是附近竹巴村的村民,和家人在巩固村搬迁建设项目工地上务工,一天一人有200元的收入。

“我们都是4年多前从古拉乡格巴村搬迁过来的。”博姆和扎西拉措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流利,连说带比划中,我们了解到格巴村位于怒江边上半山腰,土地稀少,村民们出行都要靠溜索。

300公里之外、8小时车程之距的古拉乡关龙村,住在深山坳里拉巴村民组的“70后”小次仁夫妇,已在憧憬着搬迁之后出行舒畅、耕作方便的幸福生活。

只是他们不知道,同乡博姆和扎西拉措现在务工的地方,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新家园。

兄长

关龙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内,两排灶面相对排开,村里的几十位女性手持铁锅、锅铲,在师傅带领下,颠勺、翻炒,学习烹饪技术。

满山火棘,万山红遍。贴着峭壁,沿着崎岖山路往次崩山里再前行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拉巴村民组。一个小陡坡上,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就是小次仁的家了。

院子里正晒着麦子。45岁的小次仁和妻子次成旺姆热情地端出了酥油茶。喝下去,咸咸的,香香的,沁人心脾。

望着院外海拔4000多米的次崩山、日多山,小次仁又一次想起了兄长。

小次仁老家在古拉乡则巴村,距离关龙村14公里,步行需要3小时。在他的记忆里,古拉乡最大的不便就是交通。1992年,他就读高一时,兄长扶送着他去波密县上学,途中遇到雪崩,兄长不幸遇难,他也因此再也没有去上学了。

“兄长大我十几岁。”小次仁的眼睛湿润了,“以前兄弟姐妹6人,如今只剩3人。”

23岁时,小次仁与次成旺姆结婚,来到了拉巴组,养育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已成家,二儿子刚毕业,小儿子今年考上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搬家黄道吉日(搬家)(4)

小次仁夫妇。

高中肄业的小次仁头脑灵活,他家不仅喂养了4头牦牛、8头猪,还种植了12.7亩青稞、小麦,每年每人有2400元林业补贴。

“今年行情好一些,一头四百斤的牦牛能卖一万四五千元呢,比往年多两三千元。”在村委任职的小次仁每年还有1.4万元的薪水,但说起挖虫草,他笑说今年运气一般,夫妻俩上山一个月只挖了300多根,挣了8000多元。

“住在这里,真的是行路难啊。”驻村第一书记扎西巴邓感慨地说,“即使村里通了水泥路,但每次到县城还要先骑摩托车到乡里,在乡里再搭便车,到县城往往要花五六个钟头。”

交通是限制村子发展的第一因素,而人口多、资源少则让村民扩产增收困难重重。

关龙村是古拉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村里97户497人,老百姓种植的青稞、小麦多为自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挖虫草、松茸以及林业补贴。

尽管没有到过巩固村,但小次仁早已通过视频、照片了解“新家园”的面貌。他说,搬过去之后,全家可以分到8亩地。在古拉乡一亩小麦最多收两三百斤,到了上察隅一亩地可以收五六百斤,平时打个临工也方便。

“如今,关龙村有意愿搬迁的村民已有70多户。”年富力强的扎西巴邓说,大家都盼着早点搬迁,早点过上幸福生活。

约定

安巴村所在的古拉乡,一年的半数时间都是大雪封山,自然条件恶劣。

我们驱车沿着怒江支流昂曲河畔行至半山腰处,顺着一条狭窄、坑坑洼洼的挂壁土石路往前开,一路颠簸,终于驶进了村子。

“以前安巴村只有羊肠一样的山路,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同行的古拉乡宣传委员巴桑卓玛说,“我们来一趟也不容易”。

60岁的达吉从地里赶了回来。

达吉的房子是典型的藏式民居。16年前,他靠骡马搬运材料,建成了这座房屋。一楼是农具房。沿着简易木板拼成的逼仄梯子爬上去,就进入位于二楼的客厅和卧室了。屋里简陋、昏暗,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除了厨房用具,只有一台老式电视机摆放在柜台上。

搬家黄道吉日(搬家)(5)

达吉的家。

达吉是土生土长的安巴村人,家里5口人,儿子儿媳带着孩子早已在县城安家,剩下他和老伴留在村里。家里养了5头牛、7头猪、8只鸡。

安巴村全村38户174人。去年10月,村里已有13户67人搬迁到了上察隅、下察隅一带。

今年10月,安巴村驻村工作队告知村民,在深圳援藏资金支持下,上察隅镇巩固村建设了边境小康村,并组织有意愿搬迁的村民前往参观。达吉便跟着工作队到了巩固村。

相比高寒山区的安巴村,位于河谷地带的巩固村林木丰茂、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舒适的居住环境,两层坚固漂亮的藏式楼房,让达吉一下子就动了心。

参观完巩固村的当天,他就和驻村干部当场约定:搬家!

心愿

上察隅镇巩固村,边境小康村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

“天气马上就要变冷了。”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施昌塔有些担心,天气变冷,会影响供水和施工进度。

巩固村位于上察隅镇西北、贡日嘎布曲东侧的河谷地带。今年7月15日,深圳援助察隅县建设的边境小康村在这里启动。

巩固村项目建设分为两期,一期由当地投资建设完成,27户已搬迁入住。二期建设由深圳援藏资金投入,总投资4600万元,计划搬迁群众49户254人,项目包括建设49栋房屋、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猪舍,以及道路、给排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项目启动以来,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范艳坤每周都往工地跑,不放过工程建设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如今,短短四个月时间,巩固村已完成了房屋主体部分建设和外部装修工程。群山环抱中,一栋栋藏式风格的“别墅小院”展现出新农村风采。

新建的居民房屋均为装配式建筑,按每个搬迁户人口数设计为5种户型,一楼为客厅、厨房、储藏室,二楼为卧室,户外楼梯和天台安装阳光玻璃顶篷,院子里还专门设置农具房等附属用房。房子抗震性能达到8级。

范艳坤说,项目将尽快保质保量完成,让老百姓藏历年时能够开心地搬进新居。

“易地搬迁可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刘珍春表示,援藏工作组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投入援藏资金,在资源相对丰富、生产生活方便的上察隅、下察隅一带建设小康村,让居住在古拉乡、察瓦龙乡等地质灾害频发、资源匮乏地方的老百姓搬过来,既宜居宜业,又守边固土。

“截至目前,援藏工作组共推动了6个小康村、2个边境小康村建设。”刘珍春说,“让更多生活在贫瘠、危险地方的群众住进新居,是我们援藏工作组的心愿,也是老百姓的心声。”

(原标题《搬家》)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林捷兴 吴亚男 /文 齐洁爽 /图)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