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类散文阅读(乡土散文童年影趣)

乡土类散文阅读(乡土散文童年影趣)(1)

乡土散文:童年影趣

文:王维德

  童年时的往事如陈年佳酿,醇厚甘美,回味绵长。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的。70年代初期,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看场电影成了最“奢侈”的享受。公社有支电影放映队,长年累月巡回放映。每逢放电影,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十里八村的群众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不管是老片新片还是好片孬片,几乎场场“爆满”。

  那时,在农村看的是露天电影。在一块宽敞的空地边埋两根树杆,挂上银幕,一台小功率柴油发电机放在几十米外的地方,用的是十分落后的16毫米放映机,经常出故障。露天影院一怕下雨,二怕刮风,三怕蚊子。有时老天爷变了脸,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大家赶紧跑回家拿来雨具,撑开雨伞,戴上斗笠,披上雨衣,继续观赏,场内霎时长满了五颜六色的“蘑菇”。有时遇上刮大风,风把银幕吹成锅状,鼓来荡去,图像变了形,声音听不清,却没有人舍得离开。

  看电影,最兴奋的是孩子们。我们这些最活跃的小电影迷们,早早打探到村里哪天放电影,顾不上吃晚饭,提前到放电影的场地占据最佳位置,并用石块圈出很大一个地方,为防止别的孩子偷袭,我们经常饿着肚子在那里守着,一直到家里来人。

  每当放映员试机时,我们这帮调皮鬼就用小手做出各种造型投在银幕上,不时引起观众的阵阵笑声。电影一开演,人声嘈杂的放映场马上就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伸长脖子神情专注,两眼瞪得像鸽子蛋,一眨不眨。

乡土类散文阅读(乡土散文童年影趣)(2)

乡土散文:童年影趣

  那时的电影虽然没有特技镜头,但由于题材多半是战争片,最合我们这些小影迷们的“胃口”。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两个小八路》《平原游击队》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在众多的影片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小兵张嘎》,我连着看了三遍还是觉得不过瘾,就随大人们到外村去看。不料影片放到一半时,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把个好端端的电影场子淋散了。慌乱中,我随着人流往外跑,黑夜中分不清东西南北,跟着一群陌生人跑到10多里路的外村,我又急又怕哇哇大哭,幸亏好心人把我送回家。尽管那次吃了亏,可我一点也不感到后悔,一有好影片,还是一如既往跟着大人们往外村跑。

  爱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喜欢活学活用地表演影片中某个精彩的片段。我们虽然乳臭未干,但爱憎分明,崇拜英雄,厌恶坏人。

  每次表演我们都争着演地下党、游击队、我军指战员等正面人物,不愿演鬼子、汉奸、地主、特务等反面人物,争执不下时只好用“剪子、包袱、锤”或掷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小伙伴们的表演,从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到形体动作都惟妙惟肖,令旁观的大人们赞叹不已。

  生产队打谷场上有七八个几层楼高的草垛,我们把里面掏得千疮百孔,草垛里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我们依照电影《地道战》里的情节,只要发现有人来了,便大喊一声:“鬼子进村了!”20多个小伙伴全部都钻进了草洞中,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想想童年时看电影的往事,我仿佛插上了用电影胶片制成的翅膀,飞越时空,回到了天真烂漫、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

  作者简介:王维德,男,60年代生人,中共党员,就职于日照广播电视台,喜欢写作,迄今已有300余篇新闻、文学作品散见国家、省、市级报刊台网,多篇作品获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