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爱情甜宠剧(的甜宠剧如何拥抱现实)
作者 / 苏苏
在《亲爱的,热爱的》每天“屠榜”热搜,“发糖”不止的七月,一篇《光明日报》刊载“爱情剧不能甜腻过头”的“敲打”文章,成功炸开了舆论的口子。
“谈恋爱不图奔着甜甜蜜蜜去,难道还图吃苦耐劳? ”
“生活已经这么苦了,看剧还不能甜? ”
“生活很压抑了,再不看点这样的甜剧我真的看不到希望了”
“生活是有多苦啊,一点甜都受不了? ”
一边市场火热,一边官媒批评,“甜宠剧”真的甜腻过头了吗?
虽说这次官媒的敲打不免让人联想到“凉风预警”,但“爱情剧不能甜腻过头”的文章,严格来说不算政策,也不算规范和标准,对于爱情题材剧来说,未来以“甜宠”为卖点或是一种危险信号吗?
市场行为:“甜宠”成为市场风向
“甜宠”,字面意思,甜蜜又宠爱(宠溺)。 不得不说是这两年流行起来的一个市场化的生词。
一甜到底,天天发糖,甜蜜宠溺作为当前观众观剧的一个爽点,剧集“甜宠化”也正在成为市场上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和潮流。
依托于“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奈何女孩”,“香蜜女孩”,“芸汐抱”,“卫龙CP”等网友饭制热词在娱乐互联网领域的诞生传播,《杉杉来了》《微微一笑很倾城》《致我们单纯的小时光》《双世宠妃》《萌妻食神》《奈何BOSS要娶我》《大约是爱》《绝世千金》《等到烟暖雨收》等一大拨“甜宠”剧凭借更垂直的观众触达率,直击受众的观剧爽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年轻女性这一核心受众群的心里情感需求。
具体说来,相较于其他的严肃题材,这些爱情剧集故事简单欢快,男女主演颜值亮眼,服化道清新精致,画面唯美浪漫,再辅以一首甜蜜可人,适合传唱的主题曲,正切合当下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996”年轻人的观剧需求,尤其是女性观众。 她们无需费过多脑力,跟着剧情走,也能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触达的完美“恋爱”体验。 而这些成本不大,制作难度不高的“小而美”剧集,也经常能够以小博大,获得超高收视和话题热度。
《花间提壶方大厨》2017年上线,两季分账突破7200万;
《绝世千金》2019年上线,两季分账超4600万;
《等到烟暖雨收》2018年上线,三季分账金额截止跟播期结束突破3000万,成为2018分账网剧中金额最高的网剧;
《医妃难囚》刷新2018年分账网剧收益最快破千万记录。
------
作为早年青春偶像剧的升级2.0版本,如今甜宠剧的人设更现代,更贴合当下的时代情绪,它规避了现实中大部分的难,用主角之间的“发糖”剧情,把少女心的恋爱梦想谈到极致。 多方数据显示,甜宠剧正在成为观众新晋“网红”,也是市场上一块宝贵的价值洼地。
所以,当投资人、创作者纷纷看中这块甜蜜“奶酪”,制作团队大多在已有一些观众基础的商业网文小说基础上做改编,再辅以一整套市场化的生产投放宣发逻辑,尽管口碑褒贬不一,但它入局门槛低、周期短、收效快,也是当下资本环境里能够做到的最安全,性价比高的投资产品。
尤其在当下影视寒冬,大IP失灵,“流量”失效的大环境下,用小成本撬动大收益,四两拨千金,轻体量的甜宠剧是再合适不过的投资逻辑。
存在多元:“牛排”“可乐”共生共荣
光明日报的批评文章指出,《双世宠妃2》中男女主角的吻戏多达42场,不分时间地点,无关剧情需要; 《奈何BOSS要娶我》中,男主角为了得到女主角,不惜编造她身患血癌、只有自己的骨髓才能救她的谎言,迫使她与自己结婚,这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红线的情节设定值得商榷。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这种爱情片太甜腻,脱离现实,罔顾逻辑,应该管一管。
其实早在今年3月,北京日报也曾刊文警告甜宠剧正当红,要“当心甜过头”; 此次,光明日报更指出,“脱离现实、逻辑混乱、思想肤浅、导向错误”的甜宠剧,挤压了精品剧作的生存空间。 所以,要谈就谈现实题材里有苦有甜的现实主义爱情,勇于表现现实爱情里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甜宠”风向即将受限制的信号吗? 今年1月,北京日报借《延禧攻略》《如懿传》霸屏,批评宫斗剧的五大负面影响: 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 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 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辉; 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 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 之后,宫斗题材迅速降温,直至最近,彻底坐实被封禁。
曾几何时,北京日报也评价《都挺好》“贩恶”,过度渲染人性和生活的黑暗面,不利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作品里表现正能量的方式有很多种,其实“甜腻”也算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而那种“看多了甜腻爱情剧,就会忘了艰苦奋斗精神”之类的逻辑也早就被证实为误会一场。
在网娱君看来,影视剧的一切题材都有一定意义,有的接地气服务百姓生活; 有的高精专展示精深艺术; 有的用深邃思想引领时代; 而也有时代的“快销品”,伴随人民休闲娱乐之功用。 这就类似于,超市货架上的可乐薯片快乐零食,自然有属于他们怡然自得的受众,而不全然都是意面牛排; 休闲装不够正式优雅,但总有他们需要“正式”应用到的场合。
在现今阶层分化,观众兴趣爱好多元,每一波观众都有特定喜欢的作品,多元化的市场也有各种作品存在的权利,爱情剧,社会现实题材,都是客观存在,也需要共生共融。
其实,大众对于市场和创作的担心可以理解,但需求催生供给,存在也是合理,市场行为就用市场手段去调控,当观众观剧疲劳和审美品味上升,未来,一些不合格,不用心,差制作的甜宠剧一定会迎来瓶颈和低潮,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创作者要做的,就是用更多好作品提升观众品味,引领市场正向发展。
立意导向:创作需提升现实力度
和大家揣测的不一样,光明日报在甜蜜度爆表的《亲爱的,热爱的》大热当口发声,并非因为后者“树大招风”。
就在7月12日,《亲爱的,热爱的》还获光明日报点赞,称其展现了网生代青年追梦人的精神风貌。 同样都是甜,《亲爱的,热爱的》不一样在于,它跳脱出两性情感传统的爱情剧模式,凭借奋斗、励志的现实表达,传递了追梦的向上精神和爱国热情。
同样也是甜,《你好,旧时光》作为青春题材校园剧,《忽而今夏》作为校园和职场成长剧,因为剧情贴近现实,同时也有正能量的价值引导,在2018年底双双获得了广电总局的公开表扬。
正如光明日报这次指出,“甜宠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虽为现实题材,却严重脱离现实。 真正有力量的影视作品,要透过或苦涩、或甜美的生活表象,去敏锐捕捉、艺术呈现时代的脉息、社会的问题和人们的精神动向,努力用影像为观众提供一种思考人生、观察现实的窗口。 ”
意即,甜腻宠爱的元素可以有,但是要适量,在满足少女心的同时,创作也需要提升现实力度。
其实,在宫斗、权谋踩线,甜宠悬浮的创作氛围中,光明日报(属于中央宣传部代管的中央党报)这一倡导现实和弘扬正向价值观的创作思想,放在大环境下其实很好理解。 从2018年到2022年,将连接迎来党和国家的重大周年纪念,积极“拥抱新时代”,聚焦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将是长期的市场政策方向。
早在今年的春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就分享了《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现实题材全面回归卫视,古装剧急剧下滑,一向以青春偶像取胜的湖南卫视在TOP30电视剧中的占比直降至17%,主打大剧、正剧的北京卫视轻易取代了曾经仅次于央视的“娱乐先锋”。
他还提到,2018年生产的国产剧类型中,现实题材占比最大,占全年产量的63.16%,且近三年来都在稳步上升。 2018年在央视卫视播出的剧集中,都市情感、家庭伦理、生活职场等现实题材占比最重,2019年,电视剧制销市场继续拒绝“悬浮”风气,现实题材将实力扛鼎。
而广电总局已召集各大平台,明确规定往后“现实题材必须占年度60%的播出规划”。 无疑,未来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或离纯娱乐更远,离“时代主旋律”和现实生活更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