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伟大的诗人屈原)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伟大的诗人屈原)(1)

一位长期失意而又刚刚失去爱女的苍老诗人,为排泄心中的愤懑和怒气,只身来到凤凰山上。他素衣披发,左手叉腰,右手持剑,直指苍穹。苍天啊,我问你:远古开始的情形,是谁传说下来的啊?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划分十二等分?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不死之国哪里可以找到?长寿之人有什么神来之法?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天有何祈求……

从日月星辰到自然地理,从帝王将相到历史人物,从官场风云到人生百态,他一口气连发一百七十余问,把上天问得哑口无言,颜面扫地。天庭震怒之下,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恨不得将这个胆大包天的“疯子”击碎。诗人真的被击倒了,他已经没有一点儿力气了,任凭雨水浇注全身。这时,一群凤凰结伴飞向诗人的头顶,展开它们的双翅,为诗人挡住雷雨。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对于屈原的生卒时问,史书上并无多少记载。史学家们根据作品《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对屈原的生卒进行了推测。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这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一种星岁纪年中的年名,太岁在寅日摄提。后人再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卒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享年65岁。

屈氏家族本不姓屈,而姓芈(mǐ),其始祖是春秋时期楚国莫敖。莫敖是楚国的官名,原为楚国的最高官职。楚武王初称王时犹然,后嫌其封号太重而逐渐废止。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故称屈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的三大家族。屈氏家族成员往往执掌要职,具有优秀的家族传统和严明的家风,在当时,其社会地位和威望是最高的。屈原虽与楚王同姓不同氏,但降生在这样的家族里,先天就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家庭背景。虽然屈原的父辈不是什么大官,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但整个家族的崇高地位对他后来的少年得志和官场上的平步青云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据孙国基《屈原与桃花江的故事》介绍,屈原18岁时,因才华闻名天下而成为楚怀王的文化侍臣;21岁便官拜“左徒”。“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职,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综合各方意见,我认为相当于现在分管外交事务的副总理。

而且,在22岁时就干上了,足可谓起点高。不过,他一心两用,没把握好上升的政治空间,到此为止了。再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屈原只戴一顶文学家的桂冠,从仕途上来个急转弯,专心孜孜写诗,恐怕他早就跟但丁比肩了。当然,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屈原都站在了史册的前排。

屈原从湖北秭归走向楚国权力圈,正值七雄激烈争斗之际。屈原先天就有一定的政治优势,他与楚王是同宗,体内流淌的是贵族的血液。当时,贵族中最牛的要数昭、屈、景三大家族,屈原家族名列其中,所以,屈原走路当然可以把头抬得很高。不过,屈原的才华也是十分耀眼。

于是,楚怀王喜欢上了这个戴高帽,佩长剑,知识渊博,又有政治洞察力的男生。于是,屈原开始用写诗的笔,起草国家政令,推行变法之事。楚怀王很有魄力,也很想用自己的万丈光芒普照楚地,因此,他与屈原君臣联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当时的政治环境狙击着改革的推行。因为,楚国的政权完全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利益的再分配。于是,唯恐分割权力的重臣们,攥紧拳头反对变法。屈原虽有楚怀王的“呵护”,但也显得孤孤单单。

同时,楚怀王器重屈原,这也叫周边的政敌磨刀霍霍。在这方面,也有一个传统,就是一个人想成为参天大树,就会有一批人来砍伐,或拔根。与屈原官位相仿的大臣见屈原得到重用,心就有一只猫在抓。屈原起草宪令尚未定稿,他害怕变法损害到贵族的利益,就想争夺其变法宪令的草稿,屈原也不是个孬种,当然不干。于是,他连夜跑到楚怀王面前挑拨离间。当时,楚怀王正想着与宠爱渐行佳境,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走了。第二天,楚怀王听信谗言,陡然开始疏远屈原。于是,屈原变法强国的愿望在奸臣面前不堪一击。一腔热血再也沸腾不起来了。

屈原也有他的幼稚。要是他能及时调理与政敌的关系,或者,改革的动作柔情一点,就不会有后面的下场了。可他“执迷不悟”,在高低杠上展示前滚翻,哪有不失手的!于是,他先是遭楚怀王贬斥,又遭襄王放逐,于是,他到了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但他仍然犯糊涂,不知自己错在哪。他的诗不乏想象力,可在政治上却太呆板了。无疑,屈原这人有澎湃的诗歌灵感,但他没多少政治灵感。他不苦恼才怪!

楚国是用世族权威来统治的,谁都要服从并忠诚于楚王。也许,经过摸爬滚打,屈原心里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在楚国这块遍地荆棘的土地上施展才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借助楚怀王的权势,或者,扛着楚怀王鲜艳的旗帜。可他却不付与行动,他被罢官了,他被放逐了,他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只是一颗孤苦伶仃的心。屈原是爱国忧国的。可他把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系于楚怀王一人之身,楚怀王可以扭转乾坤,其光辉可以普照大地,也可以拯救他屈原。他一直抱着一种幻想,楚怀王会觉悟的,会再度起用他的,他会东山再起的。他这样想,说明他一直没觉悟,没反思,很迟钝。而且,他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仰望星空,俯首土地,还在梦想楚怀王华贵的转身,改变初衷,招他回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高知,万人仰慕,可就是少了一根弦。

来一个假设。假设屈原在此时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精心写诗吟诗,中国可能会多出现一部不朽的诗篇,今天的大学教材里可能又加入了屈原的名作。虽说他在这里写出了如《离骚》、《天问》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并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屈原一边在写作,还一边在盼望楚怀王的“回心转意”。他望眼欲穿。在这一点上,屈原也表现了他的天真无邪。楚怀王的心在奸臣那里,在宠爱身上,能回来吗?

这就是官场?屈原茫然不知所措了。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怀沙》后,从玉笥山走向了汨罗江畔……

再来一个假设。假设屈原如百里奚、乐毅、吴起、范雎、苏秦、张仪等精英那样,离开楚国,跑到列国去,他的政治生涯就会延长,同时也拓展了仕途的宽度!那时,又不需要签证等繁琐的程序,想走立刻就可以走,没人来阻截啊!可屈原没往这个方向想,一条心恋着楚国。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一天也过不下去。

他宁愿在楚国穷困潦倒。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这就是屈原!

不过,从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一角度,大家对楚怀王尤其是他身边的奸臣要心存一份隆重的感激。为什么?要是没他们,屈原可能只是一位孤掌难鸣的政治家,肯定不会有《离骚》与《天问》这样的伟大作品出世。屈原还是有点官瘾的,要是屈原别总是惦记他的政治前途,他的诗歌成就一定会更大!但他又是傲视权力的,不与奸臣同流合污。死也要死得清雅!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牛诗人,屈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屈原的故事是很多名人写诗的素材,比如李白、杜甫。

李白、杜甫当年写诗的时候,就像如今的小学生写作文喜欢引用爱迪生、牛顿的故事一样,特别喜欢举例子。那一年,李白要写一首诗,叫作《江上吟》。他先写了一番风和日丽、波平浪静、祖国山河多么美好的景象,然后开始举例子了:“屈平(屈原)词赋悬日月……”

屈原的例子,李白一共用了多少次呢?足足有13次——小学生写作文无论多么缺例子,也没把爱迪生、牛顿的例子反复用这么多次吧。

不过,这些都是小意思,更夸张的是,有些诗人作诗时直接抄袭屈原的诗句,还沾沾自喜。

屈原说: “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李白写:“飘风吹云霓。”

屈原说:“雷填填兮雨冥冥。”杜甫写:“江中风浪雨冥冥。”

可以说,屈原写什么,后人就写什么。还有什么湘君、香草、美人、嘉树……屈原开了头,后人一窝蜂地都来写。

然而还不止如此!后代的大诗人们不但抄袭屈原的诗,还全方位模仿屈原的style。屈原搞了一个“ 独醒style”,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于是,杜甫、杜牧、白居易、柳宗元……都来玩“独醒”。

最有意思的是, 屈原开什么公众号,他们就开什么公众号。屈原开了一个公众号叫《九歌》,刘禹锡十分仰慕:哎呀,我也要开一个!他认真地学着屈原,郑重地开了一个号叫《竹枝词九篇》,立志要像屈前辈一样红。

看到唐朝人这么膜拜屈原,宋朝人笑了:呵呵,你看我们就不这样盲目崇拜……

话刚说完, 苏轼喊了一嗓子:我也要续一个《竹枝词九篇》,向屈原致敬!辛弃疾说,我要用屈原的诗下酒!陆游说,你能和我比吗?我平生《离骚》读千遍!宋代的大文豪们还纷纷说,来吧,我们发起一个话题,就叫“痛饮读离骚”吧!瞬间,戴复古等报名的人挤破了大门,关于“痛饮读离骚”的诗词被刷了屏。

就连两个特别傲娇、特别不容易服人的人也对屈原做出了高度评价:一个是现代的,叫鲁迅。他说,《诗经》300篇加在一起,也许都没有屈原对后世的文章影响大。一个是古代的,叫苏轼。他说,屈原写《离骚》,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听后会是什么反应呢?大概只会微微一笑,淡淡地说一句话: “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不当大哥好多年”,一派我是老大,但我很低调的逍遥模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