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

1950年修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周恩来到筹备组看了一圈,在牺牲革命烈士名录中看到一个人只有名字没有照片,周恩来专门指示说:“一定要找到他的照片!”

筹备组赶紧四处寻找,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各地人民政府都忙于修复战争创伤,工作很杂很忙,顾不上找这些尘封的照片。但筹备组不敢大意,到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反复寻找,终于找到此人一张照片。拿去给周总理看,周总理一看没错,指着照片上那人说:“就是他。”

不光周总理如此关照,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提及,对他的牺牲十分惋惜。

得到主席和总理的看重,此人很不简单。我们这篇文章,在回顾井冈山时期斗争的同时,重点讲讲这位地位非常高的猛将。

一、井冈山的斗争

这位猛将名叫王尔琢,湖南石门人,生于1903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一期生。王尔琢十分聪明,各科学习都名列前茅,虽然没像陈赓一样打出了“黄埔三杰”的名声,但他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周恩来对这个优秀青年非常关注,多次找他谈话,对他加意培养。

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1)

得知王尔琢思想进步并且在湖南还参加过工人运动时,周恩来便在1924年发展他为共产党员。可见王之优秀。

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中,有过黄埔军校经历的人不多。叶帅和聂帅在黄埔当过教官,徐帅、陈赓大将和王尔琢同为一期生。101是黄埔四期生,许光达大将是黄埔五期,罗瑞卿大将是黄埔六期。可以说,王尔琢在我军将帅中起点是非常高的。

王尔琢极有才能,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王尔琢受命到李明扬的第3师担任团长。李明扬是个无党派人士,对王尔琢极为欣赏。李明扬作战负伤后,临时任命王尔琢代理师长之职。在王尔琢指挥下,3师连战连胜,打到了上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明扬师长不忍加害共产党人,在搜杀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之前,偷偷告诉王尔琢,要他赶紧另谋高就。王尔琢赶紧逃离了3师,到上海投奔周恩来。后来师生二人来到南昌,与朱德等人一同发动了南昌起义。

再后来,南昌起义部队向南转战,王尔琢与周恩来匆匆分别,只是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两人后来再也没见上面。

王尔琢随朱德、陈毅四处转战,经历了不少挫折,终于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这就是彪炳史册的井冈山会师。

毛、朱会师后将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后即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下面四个团,分别是28团、29团、31团、32团。为啥不从第一军开始,而是直接叫第四军呢?据说是取意于北伐时期叶挺率领的第四军,当时被称为“铁军”,是共产党员最多的一个军,以此名之。

红四军军长是朱德,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还兼任了下辖的28团团长。那时红军各项军事、政治制度还没有健全起来,参谋长的位置非常重要。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后勤、扩军,都是王尔琢主持。王尔琢在黄埔军校学来的军事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到朱德、毛泽东的高度肯定。

然而英杰之人,注定要遭受命运的考验。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之后,很快便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井冈山一带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支撑不了多少军队。

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2)

据杨开慧之堂弟杨开明回忆,井冈山区位于江西宁冈、遂川、永新三县交界区域,虽是“三不管”地带,但盘旋空间也不大,方圆550里,山区周围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宁冈县稍微富足一点,其他两县都很一般,生产的粮食只够老百姓自己吃。而且没有商业,纯粹的传统自然经济。朱德刚到井冈山时,部队没粮吃,不得不全军下山挑米,那篇著名的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朱德的扁担》,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故事。

井冈山会师后,实力有所加强,井冈山根据地面积扩大了,红军先后控制了三个县的全境,和两个县的部分区域,面积达到7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

朱毛之威名响震江西湖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部队坐卧不安,调集大批正规军向井冈山一带围攻,企图以数倍于我的兵力优势消灭红军。

本来若是按照毛泽东和朱德的正确部署,利用湘赣两省军阀部队的内部矛盾,完全有可能顶住敌人进攻,甚至还能把根据地扩大。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到来,毛泽东的既定策略被严重干扰了。英勇的红军参谋长王尔琢,也随之不期然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二、“钦差大臣”杜修经

1928年6月,一个叫杜修经的省委巡视员来到井冈山。

杜修经,生于1907年,湖南慈利人,1925年入党,一直在湖南活动,当过县委书记。1928年4月,由于湖南省委一直联系不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后组织秋收起义后,到底现在什么情况了,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到底怎么样了,都没有人知道。上海的党中央和湖南省委都十分关心,反复派人去联络,但由于当时江西、湖南两省反动派和军阀部队封锁严密,始终没联系上。

1928年6月,杜修经再次带着湖南省委的指示信,历经艰难,冲破敌人封锁,终于来到井冈山。

毛泽东、朱德对杜修经的到来都非常高兴,终于和湖南省委接上了线。

杜修经传达了省委的指示,要红军一定要注意休养生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和毛泽东的打算不谋而合,毛泽东十分高兴,陪着杜修经参观了红四军的四个团,被服厂,造币厂等等,杜修经感到红军很有生机和活力。

毛泽东还给杜修经展示了自己在井冈山搞的许多农村调查资料。杜修经回忆说,这些珍贵的调查是用账簿写的,共有十多本,一尺多高,有宁冈、永新、莲花的调查,介绍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土地、人口、社会风俗等情况。可惜的是由于战乱,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后,山上的营地被敌人彻底破坏,这些宝贵的资料永远丢失了。

毛泽东和杜修经相处甚欢,甚至提出让他留下来一起致力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让他当红军大学校长。

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3)

杜修经晚年

但杜修经并没有多留,草草观察了一下井冈山根据地的情况,了解到湘赣两省军队压迫红军的形势,便匆匆回到湖南省委,向省委报告了相关情况。

不得不说,这位阅历浅薄、眼光甚短的巡视员,严重误导了省委的判断。

但是当时湖南省委部分领导人觉得,井冈山虽然局面开辟得不错,但经济太薄弱,没有湖南南部条件好,不如去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朱毛会师后部队壮大了,完全有这个能力,那就向南打吧。

6月底,杜修经再次带着省委指示到了井冈山。

毛泽东仍然十分欢迎,召集干部们开会,聆听省委的最新指示。

结果杜修经当场宣布了两条指示,把毛泽东弄懵了。

大意如下:

第一,红四军派出主力进攻湘南,只留一点点部队守卫井冈山。

第二,取消毛泽东湘赣边区特委书记职务,由杨开明(杨开明后于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接任,毛泽东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集中精力负责军事。

怎么突然就决定去湘南了呢?现在敌人大兵压境,只留少量部队守山,这不是拱手让敌吗。好不容易打下的根据地,怎么能这么乱搞呢?而且湖南南部的敌人势力非常强大,既湘军,也有粤军,还有桂系的军队,远比湘赣边界强大得多,到那里去岂非自寻死路?

毛泽东很生气。他当即写情况说明,请杜修经向上级报告,收回转战湘南的成命。

令毛泽东没想到的是,省委的指示一传达下来,红四军军中人心浮动。相当一部分人说,既然省委决定了,那就去打湘南呗。

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29团,这个团都是湘南暴动的部队。当时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1千多人,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2千多人,而湘南暴动的部队连同跟过来的老百姓多达8千人。

人一多,他们的意愿就有分量了。消息一传开,29团和他们带来的乡亲们,都觉得这样挺好,那就赶紧走吧,打回老家去。

我们站在后来者的眼光看,放弃井冈山去打湘南肯定是错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指责谁。这件事,没有谁主观上是错的。我们逐一看一下事件各方。

湖南当时的省委指示红四军向湘南转移,本是出于好意,哪里更适宜红军发展就去哪里,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只不过杜修经提供的情况不够详细,没有分析透井冈山敌我斗争的形势,也没有认识到毛泽东的斗争策略的正确性,在传递消息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误导了省委。

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4)

我们也不能苛责省委为何没有作出正确选择。毕竟,当时上至党的中央,下到井冈山一线闹革命的同志们,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当时革命战争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年轻的革命先驱们对军事、对战争根本没有感性认知。唯一可以借鉴参考的就是苏联十月革命,但苏联和中国的实际相差太大了,稍不注意就会借鉴错了。我们不能强求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与生俱来就知道怎么闹革命。毕竟,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

红29团有错吗?也不至于。湘南暴动部队都是湘南本乡本土的子弟,打回老家去这种想法是真切而质朴的意愿,毕竟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政治素养,不会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后来我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理念、信仰进行非常彻底地宣讲和普及,也是从中吸取了教训。

甚至杜修经这个关键人物,也并非主观上要破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最大的失误在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井冈山一带形势缺乏清醒判断,一听说敌人打来了就着急了。毛泽东一再挽留他在井冈山多留些时日,就是想请他多观察观察一线的情况。杜修经沉不住气,被敌人的强大兵力吓坏了。大概这是他急于离开井冈山的主因。还是那句话,他太年轻了。

年轻人血气方刚,要他去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他可能一点都不带犹豫的。但若要叫他克服浮躁之气,遇事多冷静多沉思,这是大多数年轻人都无法轻易做到的。

三、红四军分兵

正在毛泽东极力向上级争取不要南下湘南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一部敌军突然攻打永新县城,永新县是我们掌握的最可靠的区域,粮食、弹药、军费基本上都靠这个县,这里万万不能丢掉。毛泽东、朱德和杜修经商议,先解燃眉之急,由毛泽东率31团(这是秋收起义的老部队),到永新去抗击敌军。

临走前,毛泽东再次重申自己的意见,决不能轻易放弃井冈山根据地。朱德、陈毅等主要领导都很同意毛泽东的意见,率领剩下的三个团,攻打井冈山西面的茶陵、酃(líng)、宁冈等县。

打着打着,29军又开始有人提议向湘南打,打到郴州去。杜修经架不住29团将士们的呼声,便主张还是贯彻湖南省委的决定吧,到湘南去。

那时朱德、陈毅等人都不是高级领导,遇事需要听从上级省委的。杜修经在上面催着,29团的人在下面闹着,他们两个也没有办法,夹在中间被动地跟着部队走了。王尔琢在军事上是个明白人,与毛泽东持相同的观点,认为一来井冈山不可放弃,二来湖南南部是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实力强大的地方,到那里去是自寻死路,反对南下。

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杜修经还是拉着他们往南走了。毛主席在他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杜修经是“导扬其焰”,这话评价的再精准不过了。

走之前杜修经和杨开明商量,部队南下也没跟毛泽东通个气,是不是不太好。杨开明也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认为向南进兵也没错,毛泽东不会有太大意见。他就拍胸脯说,你们先走,老毛那里我去和他打个招呼。

就这样,红四军分成了两部分,一多半人马开往湘南去了。

开到湘南的郴州,准备攻打这座城,朱德打听到这里是范石生的部队,当年范石生有恩于朱德,让朱德的南昌起义余部在范部十六军中躲了三个月,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朱德告别范石生时,两人曾约定,日后战场相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

朱德不想打,但杜修经说,既然来都来了,不打还能行吗?朱德不情愿地下了命令,进攻。

郴州城中好歹不是范石生的主力,只有一个补充师,物资多,给养多,兵却没有战斗力。红军一个冲锋就打进了城里。

这时,29团未经党充分教育的缺点暴露出来了。

29团中的军官,大多是旧军队中转过来的,他们思想中多多少少还有些旧式痕迹,还没有一切缴获要归公的观念(这要等到后来毛泽东指导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才有),得到啥战利品都是自己的。进城后发现城中满是敌人丢弃的被装、枪、弹药、粮食,就赶忙去发洋财缴东西,而忽视了赶紧巩固城防的工作。

王尔琢一看形势不好,赶紧命令军部特务营在城中维持群众纪律,禁止士兵乱拿东西。

这才把形势稳了下来。

他们混然不知,危险已经来临了。

四、王尔琢牺牲

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就在郴州城外,补充师很打败后逃出城去,马上叫来两个师的人马来反攻郴州城。

这一事实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见。

29团根本没有预料到这种严峻形势,满心装着打回老家的欣喜,结果敌人两个师重兵打过来,击碎了29团的美好希望。一阵激战,红军损失较大,守不城池,只好退出城来。

退出来之后敌人一直追击,29团越打人越少,后来残部直接跑散了,分散到湘南各地。

这时杜修经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南进之前毛泽东的一再告诫言犹在耳,真恨不得时光倒流,重新来一遍的话,他肯定死心塌地听从毛泽东的意见。

烂摊子只能由朱德来收拾了。

此时兵力只剩28团和29团的一个连。29团这个连,是在萧克极力控制下才没有跑散。朱德下令将剩余兵力整编为一个团,朱德自兼团长,王尔琢降为参谋长,其余干部都降级使用,为的就是控制住部队,防止29团的悲剧重演。29团的番号就此也撤销了。

谁料28团中一些人也受到影响。其中一个叫袁崇全的营长,带着2营叛变了。

袁崇全也是黄埔一期生,与王尔琢是同学。

发生叛变后,朱德主张派部队把袁崇全“打”回来,王尔琢则主张“喊”回来,王尔琢自信说:“我是他们的团长,我和他们同甘共苦、出生入死,他们会听我的。”朱德提醒王尔琢说:“你平时爱护、关心士兵,战士们拥戴你。但叛徒是丧心病狂、穷凶极恶的,还是打回来吧!”但王尔琢仍然坚持说:“我量他袁崇全不敢向我开枪!”

朱德和陈毅也考虑到袁崇全对王尔琢一直很尊敬,两人又有同学之情,就决定派王尔琢带领军部警卫排去追。

王尔琢骑着马走在前面,看到叛变士兵后大喊:“我是王尔琢,是来接你们回去的!”

王尔琢极富个人魅力,他虽然年轻,却留着一脸大胡子,戏称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同志们戏称他为“美髯公”。

王尔琢有后人(王尔琢本可当元帅)(5)

王尔琢影视形象

王尔琢刚上井冈山后,就带着28团在永新县打了个漂亮仗,率兵在一天内奔袭130里,击败国民党军一个师,极大振奋了红军的士气,上至毛泽东下至普通士兵都称他是“飞兵团长”,他在28团拥有极高的威信。

所以这句话一喊,被袁崇全带走的将士们马上就回来了。

王尔琢继续走向袁崇全的指挥部,不顾危险喊到:“袁崇全、杜松柏,你们快出来,我接你们回去!”

谁料这个可恶的叛徒袁崇全,他首先冲出来,手持双枪,二话没说,对准王尔琢一连打了几枪,

正打在胸部。王尔琢当场牺牲,年仅25岁。

袁崇全逃跑后投靠了国民党军,但这样一个叛徒,敌人也看不上他,并没有给他好脸。没过多久,红军在遂川县城生擒了袁崇全这个可耻的叛徒。红28团全体官兵召开公审大会,亲手处决了这个叛徒,为他们的团长王尔琢报了仇。

王尔琢牺牲的消息传来,红四军中一片痛哭之声。1928年10月中旬的一天,红四军军部在宁冈砻市草洲上为王尔琢举行了追悼大会,战士们临时搭了座小台子,中间挂着大横匾,匾上用棉花精心缀成“赤潮澎湃”四个大字,两旁挂着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的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追悼会由陈毅主持,朱德致悼词。毛泽东的一句“留却重任谁承受”高度肯定了王尔琢的历史功绩。

王尔琢是井冈山早期最骁勇的战将,毛泽东后来回忆那时的艰苦革命经历,提起王尔琢总是忍不住为之痛惜。

以他的地位,若是活到1955年,肯定是元帅级的人物。我们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在1929年前后的地位。

十大元帅中,地位、资历高于王尔琢的有7人:

朱老总、陈帅的地位上文已有叙述。

彭总组建了红五军。

叶帅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而且在黄埔当过教官。

聂帅与叶帅的情况差不多,当过省一级的军委书记。

贺帅在南昌起义时就是军长,是湘西红军的创始人。

刘帅在南昌起义前当过军长,南昌起义时是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另外三帅比王尔琢就稍有逊色了。101和罗帅两位都是红四军中营、连级指挥员,王尔琢牺牲后101补了他的团长之缺。徐帅除了黄埔一期的资历,早年并没有特别高的军事职务。

至于十位大将就更不用说了,

1929年时,粟大将任连长,余下九位,只有张云逸大将的资历勉强能和王尔琢一比,当时在广西整编旧军阀武装,算得上独当一面的军事负责人。徐海东是湖北红军游击队的教导队长,陈赓南昌起义后是营长,黄克诚是红四军的团长,王树声是红军第七军的队一级党代表,许光达刚刚和党组织恢复联系,罗瑞卿是闽西红军的团参谋长,萧劲光在苏联学习,谭政是31团党委秘书。

王尔琢实在牺牲的太可惜了。毛泽东在其文章中曾五次点名批评杜修经,可见主席对此败仗、对王尔琢之过早牺牲,有多么痛彻心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