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感的校训(一首百廿老校的赞歌)
编者按
“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每当《绿色颂》的歌声响起,河南农大人立志兴农报国的质朴情感就随着歌声流淌而出。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意境高远的歌曲唱出了农大人“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精神信念,也吐露出河南农大人拳拳学农、爱农、兴农之心。这首校歌是怎么诞生的呢?它背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跟着杨明亮老先生一起回顾校歌的诞生,追忆这段如歌的岁月。
一首百廿农大的赞歌
杨明亮
《绿色颂》是河南农业大学校歌,这首百廿老校的赞歌诞生于上世纪末,那是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也是我校教育改革、扩大招生的激情岁月。“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的高昂旋律欢快地在校园里回荡,激励着广大师生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为科教兴国、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
那时,我正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亲历了校歌《绿色颂》的缘起、征集、定稿、演唱到发表的全过程。在2012年我校举行创办农业教育百年庆典前夕,我把珍藏14年的校歌词曲原件和2000年3月12日校歌首次发表的《河南农大报》捐给校庆办公室,受到时任校长张琼的表扬。今天,在我校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再回顾简述一下校歌诞生的全过程,与大家分享,也为校史增添一些真实资料。
校歌的缘起我校校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回应教育部《通知》精神,根本原因是把校歌作为传承农大精神的载体。
1998年秋天,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下发《通知》,准备把全国高校的校歌汇编成册,在社会上发行。当时校党委高度重视此事,认为我校虽走过近百年的漫长历程,但并没有校歌流传下来。这种状况与农大百年老校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所以学校决定要以完成上级征集校歌为契机,及时制定出符合我校发展实际的校歌,补上这个短板。
同时,近百年来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优良传统和农大精神。在农大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战火流离中坚持办学。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无数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为学校事业开拓、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远的不说,学校当时就正在进行学习“郑祥义精神”、“吴绍骙精神”的活动。
植保学院教授郑祥义1991年响应中央关于科技下乡的号召,到民权县人和乡承担科技开发项目。他六年如一日,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最后积劳成疾,于1997年初病逝。根据他的动人事迹,校党委在3月5日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郑祥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由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琼和党办副主任杨德东牵头采访的郑祥义模范事迹长篇通讯《屹立在豫东大地上的丰碑》、《心血换来棉白果红》在3月15日《河南农大报》上发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组织郑祥义事迹报告团,张琼任副团长及首席报告员,在全省高校巡回报告宣传郑祥义事迹。同年4月,省委书记李长春来校看望慰问郑祥义家属时,把郑祥义事迹高度概括为“郑祥义精神”并大加赞扬。为此,我在5月15日的《河南农大报》上写了《赞郑祥义精神》的评论,认为“郑祥义精神”有三大特点:一是价值取向,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者;二是时代特色,他是用科技知识兴农富民政策的实践者;三是人格力量,他是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弘扬者。这一宣传教育活动在我校及全省高校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
另一个是具有农大特色的“吴绍骙精神”。1998年3月,我校名誉校长吴绍骙教授逝世。吴老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但他舍弃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国投身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吴老的玉米南繁育种理论与实践,开创了我国多种作物南繁育种的先河。他听从党的意见,同意留在党外多做民主党派人士的工作,但在晚年,特别在病重以后,仍写申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家都称他为“留在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总结吴老的模范事迹,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歌颂他的人格魅力,是继承发扬农大精神的需要,也是广大师生的愿望和要求。
当时我校正在党委领导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党把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规定为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制定好一首好的校歌,把我校特有的农大精神、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学农爱农的思想教育内容,以艺术为形式融入校歌之中,这既是繁荣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又是传承农大精神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
校歌词曲的征集从校内发动群众广泛征集,到校外词曲专家鼎力协助相结合,力争校歌词曲达到大众化、高水平。
为保证校歌的高质量,校领导指示要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征集活动,集中大家智慧,走群众路线。为此,党委宣传部研究制定了公开有序征集校歌词曲工作三项原则:一是校歌词曲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我校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二是要反映农大师生热爱并献身“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尚品质;三是能体现农大人朴素务实、改革进取、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校党委宣传部把制定校歌的原因、征集校歌词曲应遵循的三项原则及相关要求,以文字通知形式下发各院系,在全校师生中发起广泛征集校歌词曲的活动。很快就有人打电话咨询,有人到宣传部询问征集工作有关事项,有个人独自创作、也有几个人集体创作的……一时间在校园形成了校歌征集的小热潮。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我们就收集了十多篇校歌词曲草稿。经组织有关处室领导和音乐行家评审并上报党委,决定把本校征集的校歌词曲作为重要资料保存,校党委书记张广智要求进一步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向社会上继续征集校歌词曲作品。
1999年春天,张百良校长给河南大学校长王文金教授写信,恳请河大人文历史艺术方面高水平的专家鼎力相助。我携带张校长的亲笔信专程回母校河南大学办理此事。王文金校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待我,他看过张校长信后对我说:“你回去给百良校长捎个话,咱们两个学校原来是一家,亲如兄弟,他的事就是我的事,这事没问题,我来安排落实。”他随即把河大党委宣传部长王桂兰叫来,吩咐她把任务落实到河大文学院和艺术学院。我把征集校歌词曲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交王桂兰部长,相约一个半月左右能有成果。
校歌的修改与定稿在这一环节,组织我校音乐内行反复讨论、试唱、修改,最后由校领导拍板定稿。
时隔一个月,河大文学院诗词专家董长纯教授创作的歌词《绿色颂——河南农业大学校歌》草稿寄来,经校领导与有关同志审阅,觉得整体可用。在歌词中显示了我们要求的必要元素,如我校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热爱自然和绿色的情缘、艰苦奋斗的品格、严谨治学的校风、奉献“三农”的志向、“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科教兴国战略和振兴中华的民族意志等。随即把歌词寄回河南大学,由艺术学院朱敬修教授谱了曲。校歌词曲返回我校后,大家认为曲谱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旋律昂扬向上,达到了我们征集校歌词曲的原则要求。
对于征集的校歌词曲初稿,由副部长张琼牵头,组织了王玲、盛建华、王晓梅及农大附中音乐老师李雪峰等音乐行家,进行多次讨论、试唱和修改。如把歌词“搞科研”改为“谱新篇”;把“愿让祖国换秀颜”改为“誓让山河换新颜”;“为兴农苦干”改为“为兴农攻关”等。有的音符也作了适当调整。最后把修改后的校歌词曲报校党委批准。定稿后的歌词是:
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
团结勤奋攀高峰,严谨求实谱新篇。
愿为大地添新绿,誓让山河换新颜。
莽莽中原沃野,有我们不解的情缘。
农大人护卫绿色,一心为兴农攻关。
科教兴国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
愿为绿色献青春,誓把祖国变乐园。
校歌的演唱
校歌确定后,从印发歌页由各学院教唱、培训骨干领唱到大型活动时合唱、拉歌与歌咏比赛,逐渐传唱开来。
1999年秋季开学后,校党委宣传部就把学校批准的校歌《绿色颂——河南农业大学校歌》词曲印成歌页发到各学院,让识谱的师生开歌,教大家跟着学唱。与此同时,我们还从各学院抽调部分文艺骨干,每周两次集中培训,由附中音乐教师李雪峰教唱。培训几次后,再抽一批轮换。这些文艺骨干回到各学院教唱,加快了校歌的普及速度。有了广大师生群众性学唱校歌的普及,学校、学院开会前都举行拉歌比赛,看哪个学院或哪个班级唱歌多、唱得好,其中校歌是选唱最多的曲目。在新生入校、军训、文艺汇演、听报告或开大会之前,也有相互拉歌或对歌活动,活跃了会场气氛,也加深了相互友谊。就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学生一个人或三五成群走路时吟唱校歌的。在课余时间,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校歌优美的旋律,它丰富了师生的文艺生活,传承了农大精神,也陶冶了情操。从广大师生对校歌的传唱与喜爱程度看,校歌《绿色颂》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校歌的报送与公开发表当时,制定的新校歌要向教育部报送,还要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校歌成为我校继校训、校风、校史、校徽之后又一特色品牌。
校歌《绿色颂》词曲确定后,校党委宣传部精制了十份歌页并附上简介,用挂号信寄往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
1999年下半年,我已辞去党委宣传部长一职,只担任校工会副主席,由张琼接任宣传部长。2000年初开学后,张琼部长找到我说,扩大招生后,学生人数激增,张广智书记交代要把校歌在《河南农大报》上公开发表,多印一些,下发到班级,便于大家学唱和比赛。因张琼当时正忙于抓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希望在校报刊出校歌时,由我写一篇阐释性、解读性的文章,以便增强宣传效果,我接受了这一任务。
2000年3月12日,在国家植树节当天,《河南农大报》第4版显著位置登出《绿色颂——河南农业大学校歌》,同时也刊出我写的文章《农大人热爱绿色——从我校校歌谈起》。
我在文中写到:岁月悠悠,我校已走过87年的征程(注:当时是从1912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算起)。多年来,我校师生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有一首自己的校歌,唱出大家的心声。我特别指出,最能体现校歌主题的一句歌词是——“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一是表现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被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原和各种农作物的绿色覆盖,这是国家的根基,是14亿同胞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表达了我们热爱专业之志,我校不论农、林、牧、机、园艺、烟草、植保、资源、生命等各专业,都直接或间接把绿色作为研究对象,绿色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直接服务的对象;三是表示了我们的根基在农村,我校95%以上的师生来自农村,农村是我们生长发育的第一基地,父母、乡亲是第一位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个根本。总之,农大人热爱绿色,体现了农业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广大师生为“三农”服务的信心与决心。在文中,我还建议同学们不仅要唱好校歌,还要读一些描写自然、山水、农村、作物、花草、动物、悯农、劳作、勤俭、惜粮等方面的诗词与文章,从而了解一些农耕文化的历史,巩固我们学农、爱农和献身农业科技的专业思想。
百廿间栉风沐雨奋进路,新时代托起朝阳育新人。学校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伟业,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怀、崇尚自然的境界、热爱绿色的情趣、立志专业的思想、服务“三农”的取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展现新作为、迈向新征程。在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让我们唱响校歌《绿色颂》,这是一首百年老校的赞歌,也是一曲努力拼搏、催人奋进的战歌,使高昂激越的旋律响彻校园上空,为以农为优势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而奋斗,以新时代的辉煌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杨明亮
1941年生,中共党员,教授,196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先后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长、校工会副主席。2001年退休后担任校关工委秘书长、校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督导组组长。
本期编辑:张怡扬
图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