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

《旧唐书》里,白居易和元稹是合在一传(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所以这一节,我不想把这对好基友分开,更主要的是,想分开恐怕也不容易。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1)

白居易跟元稹的关系,比他跟刘禹锡的关系更铁磁更密切,甚至到不可分割的地步。讲白居易或许可以脱离元稹,讲元稹要绕开白居易很难,除了他跟崔莺莺、薛涛、刘采春的恋情。事实上,薛涛跟白居易、刘禹锡也有不少唱和之作。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2)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了古文运动,这是文章的革命;白居易和元稹倡导了新乐府运动,这是诗界的新风。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元稹是二号人物,元稹写作新乐府诗比白居易更早,现存乐府诗4卷,50余首。他们的诗派称为“元白诗派”,核心人物还有李绅、张籍、王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诗派”的主张,写在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这封长信系统地论述了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我国古典诗歌里程碑式的著作。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3)

“元九”说明元稹排行第九,那白居易排行多少?“白二十二”,刘禹锡更夸张,“刘二十八”,都赶上半个“山本五十六”了(开玩笑的,山本五十六不是排行,是他老爸56岁得子,所以取了个古怪的名字)。

白居易还有一首《寄唐生》诗,里面有四句话特别有名,阐述了他的主张。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白居易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的社会政治风貌。

所以我们也(曾)说,白居易和元稹是现实主义诗人。

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白居易53岁,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

白居易自己最在意讽喻诗和闲适诗,前者有《新乐府》、《秦中吟》、《卖炭翁》等,体现诗人兼济天下的思想,后者则体现他独善其身的做法。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但人们最喜欢的,令他扬名四海的,似乎还是他感伤诗里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二者的成功缘于“情”字。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4)

除《与元九书》外,元白诗派的主张,还写在另一篇著名的文章——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元稹受杜甫孙子之托,给杜甫写墓志铭,并在铭前写了很长的序,阐述了他和白居易共同的学术观点。

这篇文章写于元和年间,几年后另一位重量级人物——韩愈写了一首诗,诗中盛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死后黯然,声名不显,正是这一文一诗,让杜甫的声名提升了一个档次,让世人进一步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天才、人民的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5)

白居易自幼聪颖过人,但更重要是,读书十分刻苦。他自己说,读得口生疮,手出茧,年纪轻轻,头发花白。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以宣州乡贡的身份进京考试,考中第四名进士。登第后,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写下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一年,白居易29岁。

这也说明那一榜一共录取17人,即使有人因事未去,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但其实,跟他同龄的刘禹锡,早7年就已经考中进士,而刘禹锡的同科进士柳宗元,比他俩还小一岁。不过相比刘、柳之后的坎坷,白居易之后的日子比二人顺风顺水多了。

与其他诗人不同,元稹15岁时以明两经擢第,考取的是明经科而非进士科。

两年后,31岁的白居易与24岁的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结下深厚友谊。

此后,“元白”并称于世,诗名传遍全国。

唐代科举,礼部考完,要当官还得再参加吏部考试(如书判拔萃科、博学鸿词科、平判入等科)。礼部考试类似高考和考研,吏部考试则是公务员考试,考上之前一般先去当幕僚,积攒经验和人脉。

据说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老妪听,听不懂就再修改,直到都听懂了才罢。这个故事说明了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浅显易懂是真,但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不高,白居易哪里随身带着老奶奶,那个老奶奶还得是个半文盲。我相信这事白居易做过,但不是每一首。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6)

刘禹锡叫“诗豪”,他当得起这样的名头。白居易叫“诗魔”,这个有点奇怪,人家明明是名门正派,按道理叫他“诗神”差不多。不过后世把“诗神”的名号给了另一个大诗人——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苏轼。当然,白居易还有一个称号叫“诗王”,这个倒是不错,只可惜不像“诗仙、诗圣、诗豪”,并非通行的叫法。

白居易现存诗文3600多篇,编成71卷的《白氏长庆集》,其中诗歌3000多首,为唐代诗人存世之最。之所以能“存世之最”,一方面是整理得早,生前元稹就帮他编撰诗文集(那时候已有2800来篇);另一方面是高产,以诗言志,再加上元稹、刘禹锡这帮顶级诗友的各种唱和,自然也就写得多。

韩愈死时追赠户部尚书,白居易更得意一些,活了75岁,以刑部尚书退休,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生前还曾任太子少傅,这是从二品高官,所以史称“白傅”或“白少傅”。

其实白居易本有机会当更有实权的大官,但李德裕不喜欢白居易,所以后来推了他弟弟白敏中当宰相,形成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

不过元稹跟李德裕关系倒是不错,元稹也曾做到宰相,但这是与宦官妥协的结果,所以为时论所不值。元稹后出为同州、越州、鄂州刺史,最后死于武昌节度使任所。“牛李党争”的事,持续了很长时间,下节还会再讲。

白居易给自己选的墓地极好,就是自己晚年所钟爱的洛阳香山。伊河从白园脚下流过,龙门石窟就在对面(其实白园那侧的东山也有石窟,只是相对较少),风景极佳。

白居易跟元稹那样的关系,给元稹写墓志铭,还收入元家六七十万的润笔费,一转手,建设香山去了。当然,元家也不缺钱,白居易也是替老友布施。

白居易生前喜欢喝酒,号“醉吟先生”,现存3000多首诗中,有近800首跟饮酒有关,这个数字着实不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墓前的土地一直都是湿漉漉的,从未干过,因为都是拜谒者祭奠的酒。

白居易与元稹的交往(白居易与元稹诗界的新风)(7)

在日本,最知名的中国诗人不是李白、杜甫,而是白居易。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特别大,大概跟他诗风平易通俗有关。

今天去香山白园,可以看到一块碑,日本人送的,上面用中文和日文写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可以作为官方对他的定评。金代的元好问也有个评价,他说:“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而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四》“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白居易年谱(附元稹年谱)

  • 772年(1岁),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刘禹锡出生于浙江嘉兴。
  • 773年(2岁),任巩县令的白居易祖父卒于长安,紧接着祖母病故。
  • 779年(8岁),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元稹出生于河南洛阳。
  • 780年(9岁),白居易父亲白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改授徐州彭城县县令。
  • 781年(10岁),因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为避徐州战乱,他把家眷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在符离度过少年时光。
  • 786年(15岁),元稹八岁,元父去世。
  • 793年(22岁),元稹十五岁以明两经擢第。
  • 799年(28岁),元稹初仕河中府。
  • 800年(29岁),唐德宗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以高科考取进士,踏上了仕途。
  • 802年(31岁),贞元十八年,白居易、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均授秘书省校书郎。二人订交,后诗坛“元白”齐名。
  • 806年(35岁),元和元年。罢(秘书省)校书郎。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稹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
  • 807年(36岁),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 808年(37岁),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杨汝士)从妹为妻。
  • 809年(38岁),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
  • 810年(39岁),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因触犯宦官权贵,元稹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 811年(40岁),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 814年(43岁),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 815年(44岁),元和十年,贬谪江州司马。次年作《琵琶行》。
  • 818年(47岁),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白行简同行。
  • 819年(48岁),元和十四年,三月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到任忠州。忠州任职期间,白居易在城东山坡种花,命名为“东坡”。元稹任膳部员外郎。
  • 820年(49岁),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元稹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 821年(50岁),长庆元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元稹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
  • 822年(51岁),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元稹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 824年(53岁),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杭州离任时,元稹让白居易提交全部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 825年(54岁),宝历元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任内修山塘街。
  • 826年(55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 827年(56岁),大和元年,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三品以上紫色朝服。
  • 828年(57岁),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 829年(58岁),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元稹为尚书左丞。
  • 830年(59岁),12月,任河南尹。晚年白居易多居洛阳履道里第,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 831年(60岁),唐文宗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去世于武昌节度使任上,享年53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 832年(61岁),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并将元家所给的润笔六七十万钱,悉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 833年(62岁),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 835年(64岁),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 839年(68岁),10月,得风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弟子。
  • 841年(70岁),唐武宗会昌元年。罢太子少傅,停俸。
  • 842年(71岁),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秋,刘禹锡去世于洛阳,享年71岁。
  • 844年(73岁),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
  • 845年(74岁),白居易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夏,以“七老”加僧如满、李元爽,绘成“九老图”。
  • 846年(75岁),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下期预告:白居易与元稹的感情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