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人性心理学(有趣的人性-人性心理学)

1,君子自重:李鸿章为什么去拜访“俾斯麦”

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卖主求荣或力挽狂澜,昏庸无能或雄才大略,这些都是别人的看法,重要的是他怎么看自己。

在李鸿章剿平天平天国建立功勋后,既有西方的外交官称许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根据他出使欧洲时给俾斯麦的信以及两人合照等,我们更可以说这个称呼是李鸿章的自我评价。传闻李鸿章见了俾斯麦后,曾得意说有人称他是“东方俾斯麦”,但匹斯麦听后微笑回答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这个传闻不仅讽刺,也无情地点出李鸿章显然是高估了自己。

君子自重,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正面的自我评价,但每个人也应该知道,那跟别人给你的评价有很大差别。

2.隋文帝为什么立杨广为太子?

隋文帝是个不近女色,生活简朴的人,他把自己的这种特质视为做一个好皇帝的重要条件。

隋文帝本来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其子多女宠,生活奢靡,所以毅然将其废黜,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谁知道杨广在当了皇帝后竟完全变了样。

多数人在评价自己时,除了会高估自己的优点,低估自己的缺点外,还会认为自己所具备的优点,能力或特质是特别珍贵,特别有价值的。

问开车的人: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研究显示,认为自己开车很谨慎的驾驶员会说“谨慎”,但认为自己开车技术很好的驾驶员会说是“技术”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高估和取悦。但隋文帝的经验也提醒我们,如果他看重自己所具备的特点,而以它们来作为评鉴他人的唯一标准,那可能就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3.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在煤山上吊?

祖宗传下的江山为什么会在自己手里丢掉?而且沦落到必须以上吊自杀以求解脱?崇祯说他自己“凉德藐躬”只是过场话,重点是后面那句“然皆诸臣误朕”,一切都是朝中大臣的错,是他们害国家和我沦落到这步田地。从心理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归因“。

所谓”外在归因“就是将事情的原委归于个人之外的因素(如他人,环境),而"内在归因“则是将他归于个人因素(如能力,努力)。

自尊心越强,越缺乏自省能力的人,对不光彩的事情就会做越多外在归因,而崇祯皇帝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认识你自己”,我们不只要认识被高估的自己,更要认识喜欢对事情做扭曲性解释的自己。

4.武大郎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人在社会阶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作出相配的选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用它来衡量自己的社会价值,然后选择与相配的对象或东西。“佳人”要配“才子”,当潘金莲被硬塞给武大郎时,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她心中的不满可想而知,而武大郎若是个有自知之明的聪明人,就要离潘金莲远一点,才不会惹上杀身之祸!

5.王安石为什么坚持变法,却从不洗脸?

自我调控性低,好的一面是有原则,可以信赖,坏的一面是固执,不近人情。

苏洵曾写过一篇《辨奸论》,说王安石如此不近人情,很可能是“大奸大恶”的迹象。

他对变法的坚持和失败,还有他那些不近人情的怪癖,其实是"一体的两面”,都是低自我调控性生动而具体的表现。

6.洪承畴为什么会变节投降?

自我调控性高,好的一面是有弹性,知所变通,坏的一面则是像变色龙,难以信赖。

洪承畴在战败被俘后,在狱中一再用手拂去襟袖上的灰尘,正表示他注重衣着和自己的外在形象,是现代心理学里说的“自我调控性”比较高的人。

当情景需求跟个人理念发生冲突时,高自我调控者通常会调整自己,放弃个人理念以迎合外在情境的要求。洪承畴刚开始也许没有要投降的意思,但后来看到大势已去,他也就不再坚持原先的想法,而对外在的情境要求妥协。

调查显示,越是事关重大,就会有越多的人愿意牺牲个人理念来顺应情境的要求。另外,自我调控性也会随着年龄而降低,青壮时代多数人追求表现,想获得他人的肯定,较会顺应外在环境的要求,但在年纪越大后,就越会听懂自己内在的心意。洪承畴被俘时如果能老一点,而且免得你的不是生死抉择,那他的决定可能就会不一样。

7.和而不同:张爱玲为什么落落寡合?

太与众不同或与众相同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我发现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你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的缺点”

张爱玲生命的大部分时候都是落落寡合的,而这很可能就是来自她所说的“天才的乖僻”

在与众不同和与众相同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有个人的某些独特性,又能与众人有相当的共识,和大家有某种一体感。而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现代含义。

天才的独特性不仅可望而不可即,而且会令人不舒服。其实,在人生的各个层面,只要有一半跟别人不一样,就已经很独特,很不错了。

8.自我反省:王阳明为什么说舜是不孝子?

因为自以为做得不够好,所以能够做的更好。

瞽叟只记得舜是我从他孩提养大的,为什么今天不能取悦我,让我高兴?不知道自己的心已被后妻改变了,还自以为慈爱,结果就越不能慈爱;而舜只想父亲在我孩提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我,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每天反省自己不能尽孝处,结果就越能孝顺.

一个人想要改过,必须要先知道自己有过;想要精益求精,必须先认识到自己不够精.

9.孔子为什么赞赏荣启期?

人有时需“向下”比较,有时候则要“向上”比较.

一个人的自我观感,有很大成分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荣启期的模样形容乞丐,但却自觉非常快乐,因为他在和其他生物、女人、早夭者比后,感觉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就心满意足了.孔子说他能自宽,就是哄自己开心,虽然有点阿Q,但这是不幸的人却有很大的心理安慰作用.

不过除了向下比较外,人其实也经常向上比较癌症,病人在安慰自己的同时会和情况比自己糟糕的病人作比较,但在想给自己希望时,则喜欢和康复情况良好的病人打交道.

人活在世上,总是难免要和人做比较。但比较绝不能是单向的,有些情况需向下比较,另一些情况,则要向上比较,这样才是符合人性而又聪明的做法。

10.界定自我:欧阳锋为什么问“我是谁”凡是有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问“我是谁”?

这不只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心理学问题、人性问题.心理学家为了了解一个人的自我概念,通常会请他完成“我是____”这样的句子,这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如何界定自我,还可以看出其他讯息.

一个人能做越多样的自我描述,表示他的自我概念越复杂,生活越多姿多彩,生命的根基越深厚,就不会在风雨中飘摇,进退失据!

想要“认识你自己”那就先回答“我是谁”?写出20个答案,他们就好像你生命舆图里的20个定位点,不仅能让你更清楚,更具体地看到你的自我概念,而且可以用来修正你的人生航向!

11.展现自我: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田?护卫自我概念是比得到别人赞赏更大的心理渴望。

刚做了80多天彭泽令的陶渊明。因为不愿束带见督邮,“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归田。其实年轻时的陶渊明胸怀大志苍生的抱负,颇想有一番作为,但总是在官场的腐败与曾我的渴望间痛苦挣扎,来来去去最后在41岁时选择回归本性,展现真我,躬耕田园终身不再出仕.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当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和要求和我们的自我概念发生严重的持续性冲突时,多数人都会起来护卫自己的自我概念。护卫自我概念是比得到别人赞赏更大的心理渴望。

12.投射作用:林黛玉为什么会猜忌他人?我们对他人的看法,通常只是在反映个人的心思。

林黛玉的多疑与猜忌,一方面是来自他敏感的心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会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并采取防卫的态度。这就叫投射作用林黛玉,因为生性敏感,兼又处境不利,一直存有别人会瞧不起,他的心思,特别会去注意与此有关的蛛丝马迹,结果就证明果然是如此,而更加深了自己的这种倾向。

13.事出有因:孙子荆为什么在灵堂上学驴叫?

越是让人皱眉的言行,越会被认为是本性的流露。

晋朝的孙子荆很有才华,自视甚高,直径中王武子.王武子死后,孙子荆去吊唁,哭声极为悲戚.哭完,对亡者说:“你从前喜欢我学驴叫,现在让我再为你觉一次。”说完,就发出驴叫声,叫得惟妙惟肖,在场宾客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现在有个问题,孙子荆在灵堂上有两个举动,一是哭声极为悲戚,于是学驴叫叫得惟妙惟肖,你觉得哪一项叫人显现孙子荆的真性情?

对于他人的言行,我们虽然会做较多的内在归因,但也要看言行的性质而定。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言行越符合社会要求或个人利益,我们就越会对他做外在归因,譬如一各候选人在菜市场和小贩热情握手,大家会认为那只是为了选票;但如果他踢条狗,多数人咋会认为那是他本性的流露。

在上礼中哭泣,属于社会礼仪,也是大家认可的言行,我们会对他做较多的外在归因,也比较难看出那是否出于当事者的真心。反之,在灵堂上发出驴叫声,则是反常理的言行,他较容易被认为是本性的流露(内在归因)。所以,多数人会认为,孙子荆在灵堂上学驴叫是他真性情的流露,而他对王武子的友情和敬重也非常真挚。

其实,不必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中规中矩,给人刻板的好印象,像孙子荆这样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反常理行为也不错,因为大家会因此而认为你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

14.先入为主:孔子为什么感叹看错人?

刻板印象简单、粗糙、常出错,但却难以改变。

人们在初次见面时,通常会以对方的容貌、穿着、言谈,形成所谓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通常又会和某些特点相结合,而形成刻板印象,譬如眉清目秀,让人觉得善良可爱,伶牙俐齿让人觉得聪明活泼的。这其实是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粗糙看法,经常出错,却很难改变。

孔子起初对他的学生宰予印象很好,但后来却发现他既无品德又懒惰,因而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另一个学生叫子羽,容貌丑陋,孔子起先对他的印象很不好,态度很冷淡,子羽只好黯然离去,靠着自学而成为一个著名学者,声誉很高。这两位学生后来的表现,让孔子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刻板印象难以改变,因为多数人都根据他们家人分类,形成认知架构。

孔子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但他能欣然放弃自己对宰予和子羽的刻板印象,承认,自己看错人,并以此来警示大家,只是她比一般人高明的地方。

15.先验印象:楚留香为什么是个鬼精灵?

你给别人的先验印象就是你的社会形象,虽然只是传说,却未演先轰动。

阅历丰富的老江湖经常会奉劝刚出道的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关于你的坊间说法和江湖传言,因为江湖传言你如何如何,那就是你给别人的先验印象,也就是你的社会形象,不管他们是真是假,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16.顺序效应:庄子的猴子为什么转怒为喜?

同样的内涵,以不同的顺序呈现,会给人不同的观感。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子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很生气;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他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庄子借这个预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猴子差不了多少。

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事物或特质,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改过后来出现的相反讯息.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假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的介绍好很多。其实,这六种特征完全一样,只是呈现的顺序颠倒而已。

庄子想解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在人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100种人性心理学(有趣的人性-人性心理学)(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