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文章感悟(读鲁迅是思想爬坡)

读鲁迅文章感悟(读鲁迅是思想爬坡)(1)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

温儒敏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小学生应该怎么读鲁迅?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无疑是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上周,温儒敏教授接受了长江日报专访。

读鲁迅文章感悟(读鲁迅是思想爬坡)(2)

温儒敏。

他的“聊鲁迅”系列视频

常有数十万阅读量

今年76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研读鲁迅60余年,相关著述甚多。近两年,他连续出版了《鲁迅精选两卷集》、《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等与鲁迅相关的书;他的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书名便是引用鲁迅的话,书中有关鲁迅研究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收录的57篇论文,记录了他从事鲁迅与现代文学研究40年的斑驳光影。

他把多年来研读鲁迅的感悟和体会,录制了“聊鲁迅”系列视频,每期经常有数十万的阅读量。

温儒敏在北大学习、工作了40多年,下“笨功夫”做学问。1999年到2008年,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他特别注重让学生读书,开设了《论语》《孟子》《左传》《红楼梦》等专题读书课。他说:“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如果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书没有完整读过几本,那是说不过去的。中文系不一定能培养作家,但必定要培养‘写家’‘笔杆子’。中文系毕业的,笔头要硬,这是社会需要,也是他们的饭碗。”

他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以及教师业绩评定中的“代表作”制度,这些教学管理改进措施,被很多高校采纳或借鉴。

2003年底,他主持成立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做了很多实事,包括组织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状况的9项田野调查、参与修订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参与高考语文改革的研究、连续多年培训2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

温儒敏说:关注中小学语文是北大中文系的传统,以前的老先生都关注,西南联大时期中文系教授们编过《国文月刊》杂志,朱自清还教授过“中学国文教学法”,这并不妨碍他们学术上的成就,又让中文系的学术与社会需求取得更密切的联系。

2009年,温儒敏从北大退休,返聘到2011年。

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是培养读书兴趣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国家事权,过程十分严谨。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教授为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8年,先后组织各方面专家200多人,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温儒敏说:“以前的语文教材都是各个出版社编的,统编能调动全国的研制编写力量,水平要提升。语文课本并不只是美文的汇编……新教材有很多改革,都要有调查研究和论证。比如过去小学生一上学首先就学汉语拼音,而统编语文教材改为先认识一些字,再学拼音,而且拼音学习的难度也降低了。其可行性是预先做过专题调查论证的。”

关于语文教育,温儒敏认为,语文教不好,最大问题就是读书太少。一本语文教材也就十几篇文章,如果只读课文,不读课外书,无论怎么操练,也是无法提高语文素养的。温儒敏提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培养读书兴趣。新编的小学初中语文教材在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课外阅读方面下了功夫,想办法让学生不要过早陷于流俗文化,比如增加古诗文诵读和名著导读,在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他希望通过中小学生的多读书来推进良性生活方式,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温儒敏认为,学语文不只是为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有特别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通过语文学习进行思维训练,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鲁迅先生作品具有鲜明的创新思维,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鲁迅作品,是“思想爬坡”。

【访谈】

读鲁迅让人精神充实、有担当,努力为国家社会做事

:据说有些中学生中流传这么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温儒敏:鲁迅是现代文化经典。所谓“经典”,大概都难免有些“隔”的,可能是时代的隔膜,也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隔膜。

学鲁迅的文章,要多少了解鲁迅写作的语境,阅读时尽量结合特定的时代和情景去理解,然后才能体会其精神要义。至于有语言方面的“隔”,也很自然,语文课就要想办法减少这种隔膜。鲁迅写作的年代,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也是有意为之。鲁迅所表达的思想总是复杂、多义而富于张力,又常采取充满个人体验的文学性的表达,他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还有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这也会让人觉得鲁迅的“难读”。

中学生读鲁迅也许不能很快就深入堂奥,得其精髓,他们会觉得鲁迅语言有点“怪”,有点“隔”,但多读一些,慢慢读进去了,就会体会到鲁迅的思想和语言不是“怪”,而是独来独往,不同寻常,别具一格。读点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

:您认为,在当下,鲁迅作品对于语文学习有哪些作用?

温儒敏:鲁迅是现代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作家,他的语言表达融汇古今,非常个性化,又带有现代白话文形成时期的某些特点,让学生读点鲁迅,接触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语言,能丰富语感,提升表达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接触一点鲁迅作品,让学生站到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巅峰,多少体验一下何谓经典,何谓深刻,对他们的思想、眼界和文化素养都大有裨益,也是为人生打底子。

我们常说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鲁迅也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是彻底地反对古代文化之糟粕(主要是旧礼教)而形成的传统,是那种清醒地揭示现实人生真相的传统。

中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鲁迅,还具有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如今网络上一些灰暗和庸俗的东西,在鲁迅那个时期都出现过,鲁迅也都面对过。读点鲁迅,可以让学生眼界高一点,精神充实一点,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能为国家社会做事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鲁迅这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

中学语文学鲁迅,要充分考虑中学生认知的特点,不能要求过高。但也要让学生知道,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这是必然的。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让学生了解,作为现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珍视鲁迅这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鲁迅是说不完的话题。关于鲁迅的书也很多。去年您编撰的《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与《鲁迅精选两卷集》两种书都出版了,能说说编撰的意图吗?

温儒敏: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读研究生,做的论文就是有关鲁迅美学思想的,另外还写过多篇阐释鲁迅小说思想艺术的文章。鲁迅始终是我专业研究的关注点之一。鲁迅精神滋养了我的学术人生,岁数越大,读鲁迅就越有体会。2020年闷在家里,正好可以集中精力重新读鲁迅,研究鲁迅,其结果,就是编撰了《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和《鲁迅精选两卷集》,现在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编这两种书,我希望能把鲁迅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普及的书,适合普通读者和年轻人读的书。

鲁迅作品很多,人文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就有18卷,750多万字,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全部都读,那么精选这两种书,是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需求的。《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所选都是鲁迅有代表性又比较好读的诗文,共79篇,《鲁迅精选两卷集》所选作品比前书多一些,有128篇。每篇作品都附有千把字的讲析或者题要。为了编这两种书,我重新通读鲁迅,搜集参阅学界有关的研究论著,再提出自己的心得,几乎等于写了几十篇小论文,确实不容易,花了很多功夫,但也有收获。未曾意料这两种书问世后都还比较受欢迎,特别是“讲析”,成了畅销书,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备课时也拿去参考。我感到很欣慰,社会上对于鲁迅这份精神资源,还是非常珍视的。

:能否讲讲您对鲁迅的认识,以及读鲁迅的感受?

温儒敏:读鲁迅是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为了精神的建设与升华。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同时,鲁迅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文化遗产。鲁迅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还曾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已经成了典范性的学术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题和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广为采用,影响巨大。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他的批判。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章真是我们的苦口良药。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的苦心和特色。鲁迅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这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反复关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鲁迅有棱有角,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能被所谓“尖刻”之类表面印象所左右,轻视乃至抛弃了这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书摘:

读点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

温儒敏

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

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为鲁迅的思想与创作的。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

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读点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礼教、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的偏激不只是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思想策略。

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质询。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却又顿觉清醒,思路洞开:“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日记》中的话,其实也是鲁迅式的质疑。对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情,到鲁迅那里,就有疑问和反思,还可能有独特的发现。

举个例子。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共收录三千多种著作,书目提要一万余种。一般认为是伟大的文化建设,有大气魄。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种结论是毫无疑义的。四库全书的确了不起,给后世保留了多少古代的典籍!但鲁迅对此不以为然。鲁迅不是否定四库全书。事实上,很多被认为不适合所谓正统文化,特别是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和文献,或认为内容“悖谬”和有“违碍字句”的书,都分别“销毁”和“撤毁”。人们都在称赞这项文化工程时,鲁迅却来揭露真相……

鲁迅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是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光就这言论来看,的确又很绝对。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这些话时的“语境”。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精神,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要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不能当“事后诸葛亮”,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

(本文摘自温儒敏《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代序言,内容有编删,标题为编者所加)

(长江日报记者柯立)

【编辑: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