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乍动(惊蛰春雷渐起万物复苏)
3月5日16时54分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春雷渐起,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在雷声中缓缓醒来,从昏昏欲睡走向朝气蓬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惊蛰春雷乍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惊蛰春雷乍动
3月5日16时54分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春雷渐起,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在雷声中缓缓醒来,从昏昏欲睡走向朝气蓬勃。
惊蛰气候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由来
惊蛰原叫启蛰,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一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之“启”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
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蛰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
惊蛰习俗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有“祭白虎““打小人““吃梨”等习俗。
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惊蛰后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而梨与离谐音,有远离的意思,惊蛰是昆虫苏醒的时候,据说农民在这天吃梨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
打小人
惊蛰当日,我国民间会手持熏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打小人”以此来驱赶霉运的习俗。在陕西一些地区,人们会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祭白虎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此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诗词
《拟 古》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秦楼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
梢缺处,画楼人立。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