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产生的原因(堪称破天荒的壮举)
大唐江山传到唐顺宗手里时,这位皇帝一阵头大,这是为什么?
还不是自己接过的是一副烂摊子。
皇帝生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最想图的无非是身后名。能让江山在自己手中恢复昔日繁盛,没准以后还能混个“千古一帝”之类的美名,享尽荣光。如果原本就已走了下坡路的国家砸在自己手里,没准后人就得戳着自己脊梁骨,骂一生亡国之君。
摆在唐顺宗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
想改革,就得找出导致王朝衰败的核心问题,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当时的唐朝主要面临三个难题。
首先是宦官专权,几乎每个有宦官的朝代都尝过权宦的苦头。
唐朝的宦官之祸,始于开元时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与大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李隆基看哪个朝臣都觉得像乱臣贼子,不再信任任何一个大臣。不过,国家机器还得运转,军国大政还得打理,既然大臣们不值得信任,没有生育能力的宦官总能胜任吧?就这样,李隆基掀开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序幕。
肃宗、代宗上台后,宦官问题愈发严重,这两位皇帝能力一般,且没意识到宦官问题的严重性,放任了宦官势力的膨胀。到了唐德宗时期,连卫戍京师的禁卫军的将领都成了阉人。从此以后,宦官的手里攥住了兵权,他们的存在就像一把横在皇帝喉咙上的尖刀一样,随时有可能要了皇帝的命。在这样的困境中,如何制衡宦官,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是藩镇之乱,根源仍在安史之乱。
叛乱爆发后,每个藩镇都看到了地方军的能量与中央军的孱弱:安禄山竟然能靠着三镇的力量与朝廷分庭抗礼,夺下了半座江山。自古以来,当武将的大多是些不安分的硬茬,安禄山敢干的,每个节度使都敢干。更何况,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朝廷所表现出的威慑力大不如前,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逐日下降。玄宗之后,时有藩镇节度使蠢蠢欲动,打算效仿安禄山这位老前辈,混把龙椅坐一坐。
建中四年十月,卢龙节度使朱泚高举反旗,杀向京都,将唐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住基业,唐德宗不得不撤到奉天,又转向梁州。唐军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平息了这场动乱,迎接德宗重返长安。然而,按倒葫芦起了瓢,朱泚的军队刚刚镇压,又有其他节度使趁乱崛起,长安就像一座危城一样,随时有可能易主。在这样的困境中,如何恢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是个大难题。
最后是朋党之争。
至于朋党是何时出现的,如今已不可考,只知道早在武则天当政之前,就是“关中本位政策”被废除之前,唐朝就已出现了不少朋党。势力比较大的,有关陇集团、山东士族等等。只不过,这一时期的朋党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朋党还没有成气候。武则天上位以后,南方寒俊成了一股新的朋党势力。这三家朋党,在中央唱起了“三国演义”,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倾轧,内斗不止。
什么是朋党,朋党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摩擦呢?说白了,朋党就是朝中的政治集团,这些集团中的成员大多出身于同一地区,或师出同门。说白了,就是一群老乡、同学在朝中抱团,结党营私罢了。关陇、山东、南方三大集团平日里难免会有政见不合的时候,所以经常会发生矛盾,随着矛盾激化朋党之间逐渐变得针锋相对。朋党内斗所引发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唐顺宗需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三大难题呢?唐顺宗发动了“永贞革新”,针对这三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第一是废除宫市。
什么是宫市呢?
从唐德宗开始,宦官们每年都会定期去市场上采购皇宫的必需品,是为宫市。按理说,朝廷每年都会拨足量的款,不过,宦官将这笔采购款揣进了腰包,打着朝廷的名义在大街上公开抢劫,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所讽刺的,就是宫市这种现象。德宗高高在上,根本看不到老百姓被欺负,但当时还是太子的顺宗却目睹了这一切。于是,顺宗想要向父亲上奏,请求废止宫市,以安民心。
不过,顺宗门下的王叔文担心此举会让德宗生疑,害怕顺宗会被扣上收买人心的帽子,及时劝止了顺宗。顺宗上台后,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他立即废除了为祸百姓的宫市制度,恢复了市场的稳定。除了宫市之外,“五坊”同样是宦官祸害百姓的名目。什么是“五坊”呢?就是皇帝养宠物的地方,共有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五座,故称“五坊”。每年宦官会照例外出抓鸟雀,在此期间宦官经常打着皇室的名义敲诈老百姓,估计其形式与后世的“花石纲”差不多。趁着废除宫市之际,顺宗干脆来了个“一刀切”,把五坊也一并取缔了。
第二是取消进奉。
德宗时期,每年地方节度使都会向皇帝进奉金银,通过这种方式讨好中央。后来,年进变成了月进,有些地区的节度使甚至改为日进。这种进奉完全是自发性的,以至于后来各地刺史甚至其幕僚纷纷效仿。德宗后期,每年皇帝能收到进奉几十万缗。最多的时候,唐德宗曾一年收到五十万缗进奉。当然,这笔钱地方官是不会自掏腰包的,孝敬皇帝的进奉完全是“取之于民”。顺宗登基后,立即颁布圣旨,规定除了正常的进贡之外,地方官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中央进奉。
第三是打击贪官污吏及权宦。
顺宗当太子时,就开始收罗贪官及宦官的罪证,就待有朝一日将这些蛀虫绳之以法。顺宗上台后,立即对这些危害中央的蛀虫展开清算,一大批贪官、权宦因此下台。例如,浙西观察使李锜,早年担任过诸道盐铁使,李锜在这个肥差上获利无数。王叔文执政后,立即罢免了李锜。京兆尹李实出身宗室,有道王的爵位在身,此人凭借身份仗势欺人,专横残暴。
贞元年间,关中爆发旱灾,李实却瞒报灾情,逼着老百姓按往年的份额纳税,老百姓为了缴纳税款不得不变卖家产。顺宗登基后,当即将这位皇亲贵胄免去官职,发配往通州。由于宫中权宦手眼通天,他们自作主张安排了不少闲职吃空饷。顺宗将十九名闲杂内侍的编制撤除,停了他们的俸禄。
第四是整治藩镇。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野心膨胀,他打算收买王顺,扩充自己的势力。为此,韦皋派出了自己的幕僚刘辟,此人来到京城后找到王叔文,对其进行了一番威逼利诱,想要让他上奏顺宗扩大韦皋的地盘。王叔文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来人,并扬言要杀掉刘辟。刘辟被吓破了胆子,第二天就逃出了长安。
除了这些举措之外,顺宗还意识到后宫中的宫女、女乐过多,这些女人不但会让自己沉沦于声色,还会增加内宫的开销,于国家无益。此外,宫女们自入宫之日起,便与家人分离,直到晚年才能与家人相见,未免过于残忍。于是,顺宗放出了六百多名女乐及三百多名宫女,准许他们回家。
从改革内容上来看,“永贞革新”堪称破天荒的壮举,为什么这样的改革没有拯救大唐呢?
因为改革失败了。
改革失败的主因,还是出在唐顺宗的身上。颁布改革的诏书后三个月,正是改革的关键期,可这时改革的发起者唐顺宗竟患上了中风,全身瘫痪。经太医治疗后,虽然唐顺宗保住性命,但他却无法行动了,嘴巴连话都没法说出来。
这样的皇帝,自然没办法继续执政。所以,顺宗被迫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在“永贞革新”进行期间,太子李纯的利益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唐宪宗对革新派毫无好感。唐宪宗上位后,立即将革新派一干人等或杀或贬,致使“永贞革新”被迫结束。
当然,除了主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
例如,当时的唐统衰落,国力不复往昔,整个官场乱成一锅粥,被启用的革新派都是些身份清白的新人,他们虽然有扶大厦于将倾的宏伟目标,但毕竟他们缺乏政治基础,所以难免会处处捉襟见肘。
此外,顺宗登基时身体就已每况愈下,革新派觉得顺宗活不了几天了,担心即位的太子会影响改革成果,于是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在顺宗颁布的改革政策基础上,革新派又先后出台了三十三条新政。
显然,这些新政是无法持久的,所以这场改革就像昙花一现一样,终究敌不过时局。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新唐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