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压抑的青春,青未了记忆中的炉火

文/胡华军

青未了压抑的青春,青未了记忆中的炉火(1)

小时候感觉冬天很冷,几乎离不开火炉取暖,那个年代没有没有取暖器,也没有油汀,对普通百姓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煤炉更能给人带来温暖了。

清晨,天色未明,外婆就起床生起了炉子,生好的煤炉拎进屋,顿时整个屋子暖和了起来,人站在炉边感觉就有股暖气袭来。外婆会把小方凳放在炉子边,上面放着尿布,外婆说尿布在炉子旁边放一放,给妹妹换尿布就不会太冷了,冬天我们家取暖就全靠这只煤饼炉。我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先走到炉子旁边,先是撮撮手然后把手放到炉子上转个几圈,待到手暖和起来了再去洗手,洗完手再站到炉子旁边,感觉热量就会通过肌肤一直暖到全身,人马上就暖和了许多。冬天燃着的炉火,让我们全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

在那个年代,我喜欢捧着一本小人书坐在煤炉边,因为只有在它旁边不会感到冷,我尽情地享受炉火的温暖,炉火以它的体温在温暖着我,外婆会在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水壶的盖不停地往外冒着水蒸汽,等它到快开的时候会高兴地唱起歌来,水开时水壶盖婉转悠扬的歌声,让整个房子里充盈着温馨。

每到冬天下雪的日子,外面雪落大地银白晶莹,玻璃窗上结着冰花,而屋内因为有了煤炉多了几分从容与温暖,我们一家人围炉听雪,这是一种纯情的安暖。我喜欢看炉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它带着红色的光自煤眼里涌出,火焰在煤饼这个舞台上热烈地舞动着,不停地燃烧升腾着,光影交错,婀娜多姿。火光它们有时聚在一处,有时散在四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享受着行动的自由。炉火时而发红,时而变黄,时而发蓝,它不仅使我触感上感到一丝温暖,同时透过触觉让我在心灵里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感觉我们有许多梦想在这火焰中突然萌生,引出我许多梦幻般的思绪,我们人类不就是和这火焰一样,一直在燃烧着发着光?……

青未了压抑的青春,青未了记忆中的炉火(2)

参军到了部队,宿舍里是见不到火炉的,也没有取暖设备,冬天白天只要是大太阳,我休息天的时候宁愿呆在太阳底下,也不愿意到宿舍里呆着,因为宿舍太冷了,就像到了冰窖干什么事都冷。冬天我更喜欢上班,因为护理站有一个火炉,每天24小时不停地烧,我们把火炉烧的旺旺的,让护理站暖如春天,特别是我们上夜班的时候,有了这个火炉就不会感到冷。领导为解决一氧化碳中毒问题,护理站用铁皮做了一个烟囱连着火炉伸向屋外,火炉主要烧的是煤,加煤的任务由我们护理站护士承担了,有的时候军医和卫生员看到了,也会帮着我们加上煤。

每到了年三十值班的时候,离开家乡的我特别的想家,感觉非常孤独,整个病区就我一个护士值班,能出院的病人都出院了,病区显得冷冷清清,留在病房的都是还没痊愈的病号。百元聊赖的年三十,在护理站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发这个清冷的年三十,我正在护理站发呆,突然推门进来的三个病员,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按病区规定病人是不能到护理站的,这三个病员不知道他们从什么地方搞来的番薯,说我们年三十吃烤番薯,我被他们幽默语言逗笑了,一下子赶走了病区的冷清,给年三十的护理站添上了年味,心里增添了温暖。我把番薯放在火炉下面烤着,火炉里不断有烧完的煤滚到炉口,复盖在番薯上,就这样烤上一段时间,便有番薯香味不断地飘出,我的唾液腺跟着活跃起来,我不停地吞着口水,我不停地翻动着番薯,等到番薯一面烤成焦黄,再翻过来烤另一面。一会儿的功夫,番薯烤熟了,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拔开番薯的皮咬上一口,哇!真香,热乎乎香喷喷的番薯真好吃,我把烤好的番薯递给病员,这时户外寒风凛洌,屋内暖意融融,我们大家说着笑着,烤着火炉,安详恬淡,纵论古今,煮酒论英雄,因为有了炉火,人间便有了味道,这是一种质朴的恬淡,特别温馨美好,特别富有诗意,给人围炉夜话的感觉,还有氛围温馨的感觉,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所描述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虽然病员不是家人,但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让我在值夜班的冬夜里不寂寞,年三十有人陪伴就会感到快乐。有了炉火,护理站就有了生机,在融融的炉火中,我走过了一个个三九严寒。

我喜欢冬天的雪,喜欢冬天的冰,喜欢冬天的风景儿,特别令我迷恋的是那冬天的炉火。不知不觉间,我爱上了温暖的炉火。

青未了压抑的青春,青未了记忆中的炉火(3)

转业回到杭州时常从我记忆深处燃起的炉火,带着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在我脑海里翻飞闪烁,时不时地跳出着名作家臧克家在《炉火》中的一段文字:“好想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午后,围着炉火,捧着书,吃着零食,不急,不躁。任思绪在文字间慵懒地游走,静静的屋内,火苗跳跃着,缓缓的温暖着我。而我的身边,有我的父母、我的兄长们陪着我。因为炉火曾经温暖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心灵”。炉火,彰显着一种火热旺盛的生命力,生活的热情和情调情趣,宛如一首温情的岁月之歌,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青未了压抑的青春,青未了记忆中的炉火(4)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胡华军,党员,大专文化,1982年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供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2009年退休。热爱文学。作品发表在《绽放军花》、《兵妈妈》、《战火岁月》、《追寻》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作者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