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宫砂原理是什么(从守宫砂到)
时至今日,再说这个话题可能已经意义不大,毕竟女权运动都几十年了。何况事情本身已近“罗生门”的状态,不太可能说服谁。但作为“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思考于人生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为个人看法,万勿多想。
贞节牌坊
守宫砂,即中国古代判断女子是否“守贞”的方法。传说用朱砂喂养壁虎,经过后期制造,点在女子肢体上,多为手臂处,可始终不消失,但行房事后则自行脱落。
最初的出现是由于男权社会对子嗣血胤的需要。为了保证家族财产的继承和祭祀先祖的圣洁。那时候没有DNA技术,所以只能从“源头”上保证子嗣的纯正性。
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但大多是方术神怪之书。虽然也有载入医典,但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其历史悠长复杂,有必要了解始皇帝之生平一二。
嬴政未成大业前,有人告发佞臣“嫪毐”假装宦官淫乱后宫,与太后私通,就是秦皇的母亲。并育有二子。始皇帝查实后夷嫪毐三族,诛杀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后来为整饬世风,以明令禁止淫佚、奖励贞洁。
而后第一座“贞节牌坊”立了起来,贞妇--“巴寡妇清”。她在丧夫之后没有再嫁,守节从一而终。故受始皇帝敬重褒奖,并建有“怀清台”以纪念这位“贞妇”。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先秦两汉时期在两性问题上其实比较开明,妇女丧夫再嫁实属平常之事,《史记·陈丞相世家》皆有记载。
巴寡妇清
由此可见,此时“守贞”之说,颇有些“以家事论朝纲”之嫌。始皇帝出于对自身遭遇的痛感,心理上渴望拥有一个“清白守节”的母后。既然现实已不可改变,就只能从社会中寻找“完美母亲”。甚至立碑刻石,以法令定义之。
秦汉至隋唐时期,守宫砂对普通大众并无重要意义,也未形成道德准则或社会风气。其多用于方士炼丹之需要。因为方士总需要大量的“童男女”,为方便甄别,故有此技。后因“科举”制度,致学子们对神怪书籍均有涉猎,加之其进入医学典籍,从而流传至今。
理学宗师
可见“宋清”以前,守宫砂基本还是属于“奇技淫巧”。真正让它成为女性枷锁的,当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继承了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观点,虽对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不大,但后世奉程、朱二人为“理学代表”,二人所言,均为金玉良言。
至此,守宫砂已成古代女子之枷锁,禁锢和控制女性的身体及思想。
究其根本,原因有二:
其一,封建男权社会里,女性作为男性的依附品,是私有财产而非社会共同体。对于私有财物,当然有权随便处置,买卖抵押均为天经地义。女子作为有“人性”但是无“人格”的物品,更多的作用是生育子嗣。终其一生,大概就是从“深锁香闺”到“相夫教子”,至多有你一座“牌坊”。
其二,作为一种“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的特殊生理构造,造就了男性即想“远观”又要“亵玩”的扭曲心理。男性作为社会的绝对主导,他们一边追寻贞操,一边夺取贞操。他们在这死循环中乐此不疲。
封建社会可能民智未开,又或许统治阶层的需要。加之社会精英和文人墨客的恶趣味比比皆是,如“三寸金莲”之类,均有推波助澜之效。
时至今日,家族门阀已经没落,大宅深院也悄然消失。当然也就没有纯正血统之说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也已经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只要提及“贞洁”之事,千年的桎梏还会显现它狰狞的面目。
我们常说某男士“风流”,纵然没有褒奖之意,也大多是个戏谑之词。如果说一个女性风流大概就等同于“风骚放荡”了。这当然是“男女有别”,似乎女性稍有俏皮、活泼的个性皆有“招蜂引蝶”之嫌。
在没有《女诫》、《内训》等“女四书”的今天,在没有男权至上,神仙皇帝的现代。当然也就没有了后来被证明并没有科学依据的“守宫砂”。加上近现代社会格局的变化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再谈“贞洁”颇有些冥顽不灵之感。
但是,前几天网上有人坦言:绝不会娶一个“非处”。以为是其一时想起的恶作剧,没想到引来众人表态首肯。有些医院嗅到了这腐朽酸臭的商机,于是乎有了个极为荒诞的手术--“处女膜修复术”。
且不说爱情与处女是否有关系,千百年来,除了某些地区采用极端的人为手段。哪一个女子的“贞操”不是毁在男人的床上,哪一声哭泣又曾阻止过事情的发生。贼喊捉贼,何其荒唐。
女性作为与男性同样重要的社会单元,背负着千年的“道德牌坊”匍匐而来,行至今日已是残忍。解放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怎么就又要镣铐相向。
巍巍宫廷,森森庙堂,已是枯槁朽木,纵有万年辉煌,也当埋于地下了。
但凡只争对错之辩,皆为不负责任。世间之事,岂能如此棱角分明。
既然纷纷扰扰,千年纠缠。那么好吧,你爱那一抹“落红”,我便给你,慰你心安,慰我心诚。
感谢阅读。
#心晴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