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下句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老子的《道德经》,今天这一期内容是“道德经”系列的最后一篇,这一篇文章,我们分享《道德经》的最后几篇“箴言”的部分,是道家思想的至理名言和精华。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下句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

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智慧,在这几篇中都有体现。很多名言警句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第80篇,老子还给我们描述了他心目中“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短短的几十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美好世界。

今天我们来聊聊道家思想的:天之道和人之道。

首先我们从强弱讲起,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关于强弱、有无的对比,前面我们也讲过很多,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所以,老子是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强弱的,而不是人类价值观的角度。对于万物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所以这里的柔弱,其实是有生命力的意思,人和草木是一样的,在有生命力的时候,表现得柔韧,只有在死了之后,才会变得没有韧性了,变得坚强,像枯草一样,一折就断,所以老子才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而隐喻到我们人类社会,其实柔韧也是一种智慧,我们经常说某个人是“钢铁直男”,说这个人性格刚直,喜怒形于色,不懂得变得通,不善于妥协等等,这是一种刚强,而相反,善于“柔弱”,懂得退让谦和的人反而更受人欢迎。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下句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2)

《中庸》的第一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概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表现出来,称之为“中”;即便是表现出来了,也都能做到比较适度,称之为“和”。中和和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每个人都完全做到了,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会自然繁衍生息了。

其实在道家思想很多地方也体现“中庸之道”,老子在第77篇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在这一篇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说,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样。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便减短;弦过短了,便补足它。天道也是这样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多了就减少一点,少了就补充一些,达到一个适中和平衡就好。

但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大家做得正好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就类似于强取豪夺,把那些本来就不足还减少,而那些本来已经很多的还增加。所以老子感叹人道和天道的差别。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真正的顺应天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有余的奉献给那些不足的,这才是正确的。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下句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3)

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体道,才能掌握这个度,老子这里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中庸》中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说,体道的圣人,能让万物生长,却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就了万物,也不自以为有功。能做到无私无欲,顺应自然,不想表现自己,才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

而《中庸》中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下句是(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4)

意思是说,古代的圣王舜,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请教,喜欢听取那些看起来浅薄的言论,对于一切听来的言论,他隐藏了邪恶的部分,并弘扬善良的部分,去掉了正反两个极端,把合宜的做法用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这和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是类似的思想境界。

其实,道家思想这种“适度”思想,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篇中也进行了论述。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段话一方面体现了道家思想的辩证思维,美言和善辩都是一种过度修饰的表现,并不可取,比如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往往更容易自圆其说。另外,这一篇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一种大爱,一种利他精神。老子说,圣人都是非常无私的,他们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们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因为天之道就是无私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相互成就的,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能体会天道,所以,他总是给予,而不和人争夺。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一种大智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中国哲学系列《道德经》部分就到这里结束了,下一个系列,我将开始分享道家学派另外一位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