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定都在哪统治中心在哪(夏朝是怎样走进我们历史记忆中的)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你了解多少呢?#

夏朝是我国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这段历经十四位君王,时间跨度近五百年的历史仅用了四千多字,其中大部分文字还落在了治水的大禹身上,真正关于夏朝的历史实在不多。今天我们不讨论夏朝的历史,而是从夏王朝的历史是如何被记载和流传的来认识她。

最早记载夏朝的史料是《尚书》,“尚”通 “上”,可以理解为上古之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尚书是东周(公元前771年之后)时候才成书的,因此其中的内容既有伪托古人名义所写,也有参考当时能看到、听到的史料重新记载的。要知道东周距离夏代有一千年,而且在这一千年里最早的几百年,很可能还处于文字没有成熟的时代,史料流传的难度极大。

《尚书》本身也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史书,其中主要记录的是君臣之间的对话,祭祀活动、军事行动之前的讲话等,可以说是对话和演讲文稿的合集,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等四个部分。后人只能从这些文字中窥视到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夏朝定都在哪统治中心在哪(夏朝是怎样走进我们历史记忆中的)(1)

《尚书》只是完成了记录的功能,要把这本书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读尚书,夏朝的历史才能走入民众,因为王朝会更迭,甲骨会被埋没,竹简会腐烂,传说会消亡。只有让人民成为历史和记忆的载体,珍贵的史料才不会亡佚,做出这个贡献首推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

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未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无法推行,但他却在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孔子做教育时强调“述而不作”和“有教无类”两个原则。“述而不作”指的是孔子使用的教材是《尚书》、《诗经》、《周礼》、《春秋》等原来只在上层统治者中流转的典籍,他只传授讲解,但不作修改。“有教无类”指的来学习的人只要能交得起学费,不问出身阶层都收为学生。

正因为这两点,孔子对于当时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绝大部分学派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从儒家那里吸收了文化给养。进一步的把包括夏朝在内的文化、历史传播开来。

也正因为这样,《尚书》、《诗经》、《周礼》、《春秋》等书籍都被打上了儒家经典的标签。拥有这份功劳,说孔夫子是文化传播和历史传承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所有儒家经典中损失最惨重的不幸就是《尚书》,因为尚书里的文字对当时人来说就属于古文字了,艰深难懂。因此后来从民间重新收集整理尚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甚至还有人作假的。无论如何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史料也罢,文化也罢,流传的载体不是某本书,某个人,而是人民。

儒家经典和其中记载的珍贵史料能够在秦火之下重生,就在于孔子定下的基调,代代培养的广大的儒家子弟群体。

夏朝定都在哪统治中心在哪(夏朝是怎样走进我们历史记忆中的)(2)

孔子毕竟是一介草民,只能让文化和历史在民间传播,往上影响统治者。把儒家经典推向历史巅峰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举让儒家经典成为有官方背景的显学,顺便就把儒家的历史观,如尧舜禹禅让、夏商周家天下等深深的刻印在所有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在那之后的两千年,儒家思想和儒家的历史观几乎没有再被动摇。

《尚书》之后,关于夏王朝的记载就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和西晋时期出土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后者经历和和《尚书》一样的命运,在宋代亡佚,清代虽然重新被整理出一些,但已经不是本来面目。

在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样的句子。教育在塑造孩子或者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于是夏朝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动摇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文明起始不可或缺的部分。

19世纪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和炮弹一起过来的,还有西方的科学思想,其中就有历史学和考古学,在那个国难深重的时代,中国历史尤其是夏朝历史,又要经历一番“科学”的考验和论证,其中的内容就要另开篇章来讲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