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嫦娥的小技巧(从反派人物变成月宫女神)
说到中秋就不能不提起月亮,从唐代开始中秋赏月便成为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月饼更是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秋美食。
在人们赏月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的广泛传播也为中秋节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嫦娥的传说提起有关于月亮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嫦娥奔月了。
这个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淮南子》中,就有嫦娥偷食后羿的不死灵药,之后去到月亮的记载。
在最初版本的神话故事里,嫦娥的形象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她为了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抛弃了丈夫。
这样的人在神话故事里,往往是需要被惩罚的。
因此在《灵宪》等古籍中便记载了嫦娥达到月宫后,变成蟾蜍捣药的结局,这足以证明当时嫦娥还是一个典型的负面形象。
▲嫦娥奔月
但随着赏月热潮的兴起,人们在面对月亮的时候,如果想到上面有一只丑陋的蟾蜍在捣药,未免有些扫兴。
因此从唐代开始,嫦娥的形象便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李白、李商隐等诗人的笔下,嫦娥从蟾蜍变回了人形,“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更是将嫦娥刻画成了一位思念丈夫的痴情女子。
在嫦娥的形象发生变化之后,其奔月的故事也随之产生了调整。
在后世的“嫦娥奔月”版本里,在嫦娥和后羿的故事中,加入了一个叫做蓬蒙的反派角色。
传说他是后羿的徒弟,但心术不正。他听说后羿把长生不老药放在嫦娥那里后,便一直想要将其据为己有。
▲嫦娥与后羿剧照
一次他等到后羿离家外出,便挟持嫦娥要求她把长生不老药给自己。
嫦娥不愿令其得逞,便将药全部吞下,之后便成仙飞升。
但是嫦娥不舍得离开后羿太远,便在离地面最近的月亮落了脚。
后来后羿得知此事后痛苦不堪,晚上凝望月亮时他发现上面有一个窈窕的身影酷似嫦娥,便命人在后花园设下香案,并在上面摆上嫦娥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对其的思念。
故事版本的改变,让嫦娥和后羿变成了一对伉俪情深的恋人。
自此人们在赏月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在月宫上住着美丽的嫦娥仙子,这也让赏月活动平添了几分美感。
后来中秋节的节日内涵中,又衍生出了团圆的意象,作为月亮神话的关键人物,嫦娥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改动。
▲月老塑像
在宋代古籍《三余贴》中,就记载了嫦娥派童子下凡,传授后羿以米粉做丸,然后放在家中西北角,即可呼唤自己下凡的方法。
两人最终也在月圆之夜得以相见,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团圆的期盼,以及对后羿嫦娥这对苦命鸳鸯的怜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赏月活动的兴起,以及中秋节日内涵的变化,有关嫦娥的神话故事也更迭出了不同的版本。
这些故事让月亮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为赏月增加了趣味。
与此同时,人们也在这些传说中,为月亮赋予了爱情色彩,这也为后来月老等民间传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玉兔与吴刚虽然在后续的故事中,嫦娥有了和后羿见面的机会,但在更多的时间里她在月宫上,还是孤单的一个人,为了让她不那么寂寞,人们在神话故事中又为嫦娥找了两个伴。
其中第一个,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捣药玉兔,在如今的神话故事里,嫦娥和玉兔几乎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形象,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在月宫捣药的并不是玉兔,而是之前提到的蟾蜍。
而那正是曾经的嫦娥,据传她在到达月亮后不仅被变作蟾蜍,还接受了捣制不死灵药的工作。
▲嫦娥和玉兔
但是随着嫦娥形象的转变,其自然不用再在月宫中捣药了,但古人一直认为圆缺变化的月亮,有着令人起死回生的魔力,因此必须有人接替蟾蜍的位置。
此时有文人想到了屈原在《天问》中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一句,月亮上的捣药者,便自然而然地变成玉兔了。
相较于蟾蜍,可爱的兔子无疑和嫦娥的形象更加匹配,而且其捣药的传说也为中秋节的赏月活动加上了“厌疫”、“求寿”的含义,这也让中秋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
可玉兔虽然可爱,毕竟还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动物,为了让嫦娥不感到寂寞,人们又为她在月宫找了个新的伙伴——吴刚。
传说吴刚是一位学道之人,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犯了错误,便被安排到月宫接受惩罚。
▲吴刚伐桂
他被要求在月宫中砍伐一株巨大的桂树,这株桂树不但高达五百丈,而且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受到创伤后会很快愈合。
因此吴刚无论怎么努力都永远不可能砍倒这株桂树,所以他也必须要在月宫中永远陪伴嫦娥了。
这株桂树显然有着神奇的魔力,人们也将其视为奇珍异宝。
由于古代科举的秋试一般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也有人将“中第”称为“月中折桂”或者“蟾宫折桂”。
《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经用“蟾宫折桂”,取笑过要去考取功名的贾宝玉。
到了宋代,还有状元李易在春天看到蟾宫仙女织出皇榜,后来自己就拔得头筹的传说,这都让月亮和考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古代,许多描写状元的文章,都会提到他们出生的时候桂花飘香,这无疑也是从折桂一词中,衍生出来的。
▲美味的广寒糕
因而在宋代之后,很多应试者的家人都会在中秋时节,用桂花和米粉蒸成“广寒糕”,并以此赠予考生,取广寒高中之意。
从此月亮和学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羁绊,科举出身的文人雅客们,对于月亮又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愫,这为“月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三、唐玄宗夜游广寒在唐代的时候,关于月宫的神话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月亮对于人间来说依然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这种差距令月亮依然保持着从远古自然崇拜时便具有的神秘色彩,这难免令人产生可远观可不可亵玩的感觉,使得赏月情趣大减。
▲唐玄宗剧照
此时就需要一个新故事来为月亮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而唐玄宗夜游广寒宫的传说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关于唐玄宗夜游广寒宫的故事,最早见于敦煌文献《叶能净话》之中。
据传,一日唐玄宗与道士净能在宫中赏月,唐玄宗对于月宫中的情形十分好奇,但又苦于不能亲自一探究竟。
此时净能表示自己有办法让唐玄宗登月游玩,还特地叮嘱唐玄宗更换厚重的棉衣。
随后净能施法,两人便一同抵达了月宫。
在到达月宫之后,唐玄宗看到了和尘世截然不同的场面。他还见到了身穿华服的仙女。
净能又领着唐玄宗走到了巨大的桂花树下面,唐玄宗面对如此奇观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唐玄宗对于月宫中的美景流连忘返,但是身着棉衣的他,竟然也渐渐支持不住月宫中的寒冷了,思索再三后,他便要求净能将自己带回了人世。
▲舞者在表演霓裳羽衣舞
这个故事在唐代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版本,人们对唐玄宗在月宫上的经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和霓裳羽衣曲相关的内容。
据《龙城录》等书籍描述,唐玄宗在到达月宫后,欣赏了仙女们的舞蹈表演,她们美轮美奂的身影,令唐玄宗沉醉不已。
在回到皇宫之后,唐玄宗便凭着记忆对月宫中的仙乐和舞蹈进行了改变,即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并让杨贵妃学习表演。
▲关于广寒宫的绘画
此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闻名天下,甚至有人把这段舞蹈和安禄山的起义联系到了一起,借此来讽刺唐玄宗沉迷声色,这也让唐玄宗的游月经历更富传奇色彩。
在唐玄宗游月的故事流传开来之后,月亮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这将远古时期的祭月风俗,从赏月活动中剥离出去,也让中秋从一个宗教性质的日子,变成了阖家团聚的喜庆节日。
到了宋代,中秋节也终于被认定为官方节日,自此人们在中秋夜赏月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虽然光怪陆离的故事,显然不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但其中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演变,却还是能够映射出每个年代人们想法和认识的不同。
关于月亮的神话变迁,就能清楚地体现出人们从敬畏月亮到欣赏月亮的情绪转变,而这也和中秋节节日内涵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中秋夜景
如今虽然人们已经登上了月球,各类飞行器也证实了月球上既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更不似唐玄宗描述的那般美丽。
但这依然无法改变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我们还是将月亮视作美丽和团圆的象征,而这种传统也一定会永远传承下去。
注:
关于我国中秋和月亮神话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秋文化探究》,董建春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