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些事情,其中“死”在大部分的国家都是极其严肃和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一直都有“死者为大”的说法,对待死者的哀悼和纪念要远比欢迎生者来得隆重,这一点从历朝历代的皇家陵墓就可以看出,秦始皇陵更是有着世界奇迹之称。

因为对待死亡一事如此重视,中国也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殡葬文化其第一步就是通报死亡。最初人们通报死亡的标准是“赴告”,不过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通报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赴告”转变为了“讣告”。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1)

那么“赴告”为什么会转变为“讣告”?其演化转变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赴告”与“讣告”的区别

要分析“赴告”与“讣告”的区别就要从两者的具体内容、形式、先后顺序等等方面入手,在对两者进行区别分析的时候也要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的地方,又是如何出现这种演化现象的。

1、视死为大的中国丧葬文化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王朝,农耕文明主宰了几千年之久,在这样稳定的社会形势下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封建传统思想,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社会形势才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2)

尤其是在殡葬文化方面,中国一直都是“重死而轻生”的,这一现象在其他古文明国家也是有类似的情况,所以说越是古老的文明就对“死”看得越重。

中国重视“死”除了因为有完备而成体系的殡葬文化之外,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陵墓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古代皇帝一生有两个追求,一是追求政治上的长治久安,二是追求身体上的长生不老。但长生之术在中国从来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从来没有实现过,因此皇帝也知道长生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皇帝就生出了另一种想法,当然这种想法也不是皇帝所提出,而是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所促成的,皇帝只是推动和发扬了这种思想,也就是所谓的逝者升天。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3)

皇帝认为自己在世间的阳寿已尽才会死亡,不过自己死亡以后灵魂就会到达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自己可以继续自己的生命,所以为了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受和活着时候一样的待遇,皇帝就想到了大修陵墓。

根据很多的考古发现也不难看出,发掘出来的皇室贵族的陵墓都是非常宏伟的,陵墓结构和陪葬品也是极尽奢华,有的甚至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得和自己生活的皇宫一样奢华。

秦始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秦始皇的墓室之大,还是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都是秦始皇在向后世宣扬自己功绩的最好证明。

皇帝都有这种死者为大的思想,百姓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慢慢地“以死为大”的思想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一种统一思想。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4)

2、赴告与讣告的异同

在殡葬文化中报丧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报丧的最初形式被称之为“赴告”,后来因为古代中国战乱不断,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赴告”的劣势也慢慢被人们所发现,于是“赴告”就演变成了“讣告”。

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从字面意思来看,“赴”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奔赴,也就是说“赴告”就是赶到死者的家里,告诉他们死者去世的消息。

赴告”需要很大的人力投入,毕竟在古代交通很不便,除了骑马之外就只有步行,所以这一缺点也被人们所认识,“讣告”也就由此产生了。

“讣”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用语言报丧,后来就变成了张贴告示来告知逝者消息的形式,当然一些国家大事后来也采用“讣告”的形式宣传,不过还是前者为主,毕竟这样做省去很多“赴告”的繁琐环节和成本消耗。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5)

二、“赴告”和“讣告”的具体特点和形式

两者的本质上的区别已经知道了,那么在具体的相关事宜上又有哪些需要注意,或者他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1、“赴告”和“讣告”的特点

上述已经提到了“赴告”的最大特点,那就是需要报丧的人奔走相告。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我国还处在“赴告”报丧的时候,有人去世就要有人专门奔走相告。

仪礼·聘礼》有记载“赴者未至,则哭于巷,哀于棺。”可见“赴告”的特点就是速度慢,但是又是极为重要的。

至于“讣告”的特点那就是相较于“赴告”要便捷,所以“讣告”的侧重点放在了“报丧的文字之上”与之前“赴告”侧重在传递丧讯的过程有了很大的区别。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6)

2、各地不同的赴告形式

虽然“赴告”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了一个统而概之的定义和内容,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赴告”却根据地域的不同,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细节要求。

比如说在广西地区,“赴告”就表现为,先在家门口插上用白纸做成的旗帜,然后逝者家人需要在家门口大声呼喊,然后才能进到屋内讲述具体的情况。

有些地方还讲究要穿白色孝袍,手里也要拿着白布,到了亲戚朋友家门口就要跪下来哭丧,等到亲戚朋友知晓以后就立即离开,前往下一户。

到了浙江一带,在“赴告”丧讯的时候就需要报丧之人拿着一把伞,伞头一定要朝上,然后把伞放到亲戚家门口,亲戚还要请报丧之人来到家中吃点东西。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7)

待到报丧任务完成以后,亲戚要把报丧之人用过的碗筷餐具扔到门外,以此来驱除避讳,如果亲戚朋友在很远的地方,来不及报丧,那么就要给他们寄过去一个烧掉边角的信件,这也是报丧之意。

不过综上所述,不管是哪个城市,不管在报丧之时有什么样的特殊规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需要有人亲自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而且必须是面对面地传达丧讯才行

这样做能保证亲戚朋友准确地掌握丧讯,明白逝者的具体情况,不过这样做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路途、天气等等都是报丧的不确定因素,也可能会导致报丧未完成之时,逝者已经等不及下葬的情况。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8)

三、“赴告”转变成“讣告”

从上述可知“赴告”的弊端暴露得非常明显,因此丧葬文化就发生了改变,费时费力是“赴告”的弊端,那么就要从费时费力出发解决这个问题。

1、报丧的新形式“讣告”

新的报丧形式在名称上是一样的发音,因为都是为了传告丧讯而形成的,只不过形式不一样而已。

针对费时费力这个弊端来说,新的报丧形式就采用了统一告知的方式,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设置一个公告栏,然后把丧讯以文字布告的形式张贴在公告栏上。

发布报丧布告的起始年份大概是汉朝,《论衡》有佐证记载“齐乱,公薨,三月乃讣”,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首先就是不用再挨家挨户地告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成本,其次不用再一个一个地诉说逝者详情,节省了人员成本,所有的事宜通过看报丧布告就可以知道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9)

不过在报丧布告的写作规范上也做了一定的要求,第一点就是限制发布报丧布告的逝者年龄,只有年纪在十六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不满十六岁的是不可以发布告报丧的。

在内容方面“讣告”的大体要求是逝者的生前大事一定要有,尤其是生前是否担当过什么职务,其次丧礼的时间、地点等等信息也要明确地体现出来。

还有就是对于报丧布告的纸张选用、对逝者的称谓等等一些细节也有着一定的标准,不过不同地区在布告的具体问题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2、各个地区不一样的要求

比如说在京城,写布告的时候就只用写逝者的职务和生计方式,对于逝者的生平事迹是不用写的,这样的布告就比较简单明了。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10)

在福建地区以及台湾地区,能够有资格发布报丧布告的只有大户人家,普通人就没有这个权利,只能继续沿用“赴告”的报丧形式。

而且福建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迷信之处,他们对于“死”与“亡”有着极大的忌讳,即便是在报丧的时候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字眼,因此在福建地区,报丧一般又被称为“报白”或者更婉转一点称之为“赶生”。

到了泉州地区“讣告”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在泉州要想发布报丧布告,必须先进行口报,也就是传统的“赴告”,之后才能进行报丧布告的“讣告”。

虽然每个地方对于丧葬文化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死者为大,至于是“赴告”还是“讣告”都只是报丧的一种形式,为的也只是让死者的亲戚朋友知道逝者已去的消息,让逝者能够安心离去,也让生者有所挂念。

古人办丧事丧主应该是谁(古人是如何报丧的)(11)

报丧的形式也不仅仅是“赴告”向“讣告”转变而已,到了现代社会报丧也是发生了变化的,既不用奔走相告,也不用张贴布告,而是一通电话一个短信就可以。所以说报丧改变的只是形式,其真正的内核还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报丧礼俗的社会史考察》

2、《仪礼·聘礼》

3、《论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