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1)

(二)图形类“消寒图”


图形类消寒图是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墨印上九个圆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有规矩,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邓云乡在《燕京乡土记》描述的特别详细:“如是阴天,把红色圈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以此类推。等到把红圈圈全部点染完毕,便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

照《京都风俗志》的说法,还有‘以占来年丰歉’的意义在里面。”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显然没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据说,这种“九九消寒图”从明代就开始有了,大致含义应该是与文字版相同,期盼冬天过去,迎接春天的早点到来。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


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2)

(三)图画类“消寒图”

采用图画的形式表达“消寒图”的,称作“画九”,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一书中,提到了《帝京景物略》中的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支,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据邓先生说,现在通行的《帝京景物略》是经过纪昀,也就是纪晓岚删节的,原来书中曾有不少引诗,都被他老人家删节了去。其中有一首杨允孚的诗,写的就是消寒图:“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古时妇女晓妆染梅,可谓为冬至文化添了一笔浓妆。“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是明人杨允浮在《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咏及此俗,盼春、迎春的心情。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令人浮想联翩,也是冬天里一抹亮色,不但是当时,就是后人,也为之叫绝。


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3)

(四)诗词类“消寒图”


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文人王之翰的一首《九九消寒图》诗很有名,作者将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其诗曰:“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荫;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二九七日是小寒······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朦;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整首诗既记录了气候特点,还记录了民俗农事,被人称为农村的“数九科教诗”,读来琅琅上口,既能获得不少知识,又可增添无穷的生活情趣。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十一里,有一首《数九歌》,十分形象地描写了苏州人过冬的情景:“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窠;五九四十五。街头穷汉舞……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描述:“头九初寒正是冬,三国英雄赵子龙。长坂坡前抱阿斗,幼主头上显真龙……六九迎春地气温,草船借箭武侯功。七星台上东风起,赤壁用火满江红……”


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4)

(五)考证“消寒图”


百度上说,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期间,它曾在不同时期时续时断过,但到了明代,它又在士绅阶层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记载:“ 宣宗 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按,旧俗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


《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来自于民间,后来进入宫廷,只是何时传入宫中无从查考,不过有元时宫中填写“消寒图”的记载;明时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到了清朝,就成了一种“规制”,我们观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其中康熙皇帝带着弘历将悬于堂中木影壁上的中空字的笔画描黑,他告诉弘历,每天描一笔,字都描黑的时候,春天就到了。


据清吴振棫所着《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我见过关于葫芦型图案设计的“消寒图”,酷似“中国结”,图形,以及内容蕴含的含义倒是不错,"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只是其中的“雁”字,无论如何都不是九笔画,不知该怎么解释?后来,一位书法家告诉我,雁字作省去两笔的草体,即“撇”“竖”一笔下来,整个字不就是九笔画了吗?遂恍然大悟。


我在写这篇消寒图文章时,曾经咨询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一位朋友,他告诉我:“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养心殿里,在一个暖阁旁的雕花隔断上,就粘有一张大约三十二开大小的宣纸,上面就写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是经他这么一说,当年宫中宫女丫鬟以至于太监描写“消寒图”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活灵活现。


现代人看各种“消寒图”乐趣十足,但九九消寒图实为古人熬寒的无奈之举。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上说,无论是当作乐趣,还是收藏,了解一下还是不错的。


今日冬至,民间则说“冬至大于年”,看着几个老人在墙根处晒着太阳,享受“负日之暄”的慵懒时光,我打心里羡慕他们。如果你有这个雅兴,不妨就从今天开始,一天一笔画,画出迎接春天的轨迹吧。(全文完)

锦城竹枝词其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