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为什么有结界(真正的魔都结界)

前晚在奉贤熬了一宿,体验了一把12级“梅超风”直接“打脸”的感受。正在风中凌乱之时,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忘记了上次台风直击上海是在什么时候,好像每次都以“擦身而过”、“突然转向”结束。难怪有人哀叹,“‘魔都结界’失灵了!”但我不这么认为,“结界”还在,而且越来越强大。

魔都为什么有结界(真正的魔都结界)(1)

图说:15日0点30分,在上海奉贤沿海,高潮位没过部分亲水平台台阶。刘歆 摄

第一次采访台风是2005年的“麦莎”,那时我刚入行不久,“麦莎”虽然没有直接登陆上海,但其恐怖的破坏力至今依然让我不寒而栗。我记得当时乘坐着一辆破烂采访车直奔重灾区,狂风暴雨之下,感觉小车随时都要“上天”了,雨刮器开到最大也无济于事,几乎一路盲开。而且外面下大雨,车里面下小雨,我拿着一个饭碗接雨水,心想这回小命要没了。

最后统计损失,仅上海直接损失就达1亿元,3人死亡,地铁被雨水倒灌,农作物大片绝收,惨景令人不忍直视。至此之后,我与台风似乎就杠上了,基本上每年抗台报道一次不落,奇奇怪怪的名字都能报出一大串。但奇怪的是,之后的台风似乎再也没有对上海造成过“麦莎”这样的破坏,几乎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以至于出现了“魔都结界”这个说法,觉得冥冥之中似有天助。

当然,这只是一种幽默调侃。作为“抗台专业户”的我,更是明白背后怎么回事。十几年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管台风如何走位,威力几何,上海都会把它当成“麦莎”来对待。该做的事情一件不少,要求标准越来越严,台风来不来,怎么来是天数,我们只管自己做到最好。

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也早已今非昔比。举个例子,奉贤区这次应对“梅花”,启用了105个内涝监测感应器,安装的点位都是往年容易出现积水的地方,积水超过警戒水位就会报警,有的点位还装有摄像头。现在只需几个人操作智能防汛系统,就能超过以往几十人、上百人巡查的效果。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所以现在你问我,“魔都结界”失灵了吗?我的回答肯定是没有,因为真正的“结界”是全力以赴的态度、团结一心的应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科学技术的助力。人定胜天,不现实,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

李一能/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