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一、高晓松的父亲节

昨天是父亲节,明星们都在晒自己的家庭的照片。左小青给父亲送上祝福。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1)

汪峰和三个儿女左搂右抱。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2)

邓超的儿女左拥右吻。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3)

都是幸福满满的一家人。

高晓松也发了一篇长文,回忆自己已经仙逝的父亲。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坦露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4)

从以前高晓松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知道,他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父母长期在国外,他的童年缺少照顾。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僵,二十多年前,他的父母离婚,父亲再婚。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5)

父亲再婚后,高晓松只在妹妹的婚礼及爷爷奶奶的葬礼上见过他。二十多年说过的话不到二十句。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6)

由于从小父爱的缺失,高晓松在青少年时期十分叛逆。在大三的时候毅然从清华大学退学。父亲对他的态度是“不读书就别赖在家里”,把他赶出了家门。临别为孩子炒了两个小菜,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星星索》。

父亲去世的时候,高晓松在国外。高晓松出人意料地哭了,不知道是可怜自己还是可怜自己的父亲。

二、父亲的隐衷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但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家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离经叛道的成员。高晓松的家庭虽为高知家庭。但遇到的问题和普通家庭一样。

从高晓松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一个这样的父亲:有才(清华大学教授,人中龙凤),不怎么顾家,有自己的小情趣(钓鱼、唱歌),有个性(将儿子扫地出门)。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7)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高晓松的父亲好像不是一个很合格的父亲。很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都说高晓松系出名门,但仔细看一下,名门还是有区别的。

高晓松的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外婆陆士嘉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国籍博士,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外舅公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舅舅张克潜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8)

高晓松外公一家人

有媒体报道过高晓松的爷爷是中国电机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不过这种说法得到了高晓松的否认。高晓松爸爸高立人虽是清华大学教授,但好像没有太显赫的业绩。比起高晓松外公一家的院士、权威、这家那家的,高晓松父辈这个家族明显有一些差距。

这样的门户差距不知道是不是家庭矛盾的起点?其实很好理解,作为一个高知分子,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就,没有耀眼的背景。那是很尴尬的。尤其是在配偶那闪光家庭的照耀下。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9)

所以,在年少高晓松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醉心钓鱼、不负责任的父亲。其实这从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的视角。在母亲不断的抱怨声中,孩子有意无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三、同病相怜的父子

其实,也许高晓松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和父亲格格不入,但纵观他的前半生,几乎是父亲生活轨迹的翻版。

高晓松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但发现凭自己的学习能力,很难有标榜青史的机会,根本不可能成名成腕(学术上的)。然后在大三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准备进军娱乐。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10)

再看父亲对退学的态度。“席间父亲兴致勃勃,给我讲了两条人生小贴士,又说你离开最好就别回来了。见我爽快答应,他竟然极为罕见地哼起了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显然,同样学术表现平平的父亲找到了知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院士,成学术权威的。

但基于生活的阅历,他明白,依靠艺术很难养活自己。用并不喜欢的学术来养活自己,业余玩玩闹闹才是正理。所以将了儿子一军:“不读书就别赖在家里”。

但没想到,倔强的儿子当真了,去了外公家。

但事实的确如高爸爸所料。高晓松的娱乐圈之路并不顺遂。《校园民谣》短暂成名后,唱片业就开始不景气;改拍电影,反响平平;最后只好靠讲脱口秀翻身。

而高晓松的感情生活也是跌宕起伏,不说各种花边的情史,单婚姻就两结两离。曾经高调天天晒娃的好爸爸,已经很少发孩子的照片了。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11)

高晓松1969年11月14日出生,现在已经年届五旬了。

父亲去世时,高晓松孤身在外,“那年在遥远异乡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出乎意料地哭了一小会儿。也不知是可怜自己还是可怜他。”其实,这就是通感,不知道高晓松有没有意识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对倔强的父子此时同病相怜。

四、结语

每个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生活态度。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基因里还是认同叶落归根,小儿绕膝,家和万事兴。

纵有让所有人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但也有可能眼前的苟且、目下的妥协、求得家事顺遂,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

高晓松谈再婚父亲去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