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大器晚成的三叔)

2017年的新年,我们出发,回到故乡日复一日的忙碌停住脚步,时光与回忆短暂接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叔最后到底怎么样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叔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大器晚成的三叔)

三叔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2017年的新年,我们出发,回到故乡。日复一日的忙碌停住脚步,时光与回忆短暂接续。

让我们记挂的是,在城镇、在农村,在故土乡情的牵绊中,那一张张热情洋溢又或饱经风霜的面孔,时刻诉说着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故事。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信仰?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命运?他们的人生,又是如何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生勾连?对于2017,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愿和期许?

作家奈保尔曾说,每个故事,每个人,都如盐粒般微小而珍贵。他们就是时代的“盐粒”,书写他们,就是书写时代的味道。

从今天起,剥洋葱将推出“记者还乡系列报道”,来记录他们与这个时代的故事。

乡念,我们在家乡,相见,怀念。

2005年,李三军在青岛海底世界留影。新京报记者李兴丽翻拍。

文|新京报记者李兴丽 编辑|胡杰

校对|郭利琴

“什么叫成功?”

当我把问题抛给三叔时,他足足愣了30秒。

三叔名叫李三军。在石家庄市元氏县老家,村里人喊他老三。

在老家,三叔是“大器成”的代表。人人都知道他有李家最聪明的头脑,但“老实”、“不善交际”,使他长期清贫。

三叔有自己的“宇宙法则”。他不逢迎,活到快60岁,他苦心研发的环保采暖炉终于大获成功,成了乡亲眼中“时势”造出的“英雄”。

“成功离我还远,”三叔回答了我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实现了脑子里的想法,就是成功。如果还能受到老百姓认可,符合社会前进的趋势,就更好了。”

当下正是三叔“更好”的时候。

    “就像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

    过了年,三叔就62岁了。

    从我有印象起,他一直穿一身老式中山装。三叔不喜新衣,觉得穿上新衣服走路都“怪怪的”。

    过年这几天,三叔依旧是穿了不知道几年的行头--深咖色改良后的老式中山装,有时衣襟上挂着零星的花生皮屑。这表明他刚刚串了门,嗑了花生瓜子。因为套了棉袄,原本板正的中山装前襟被棉袄顶得翘起来,他脚上蹬了一双比衣服稍新的老北京布鞋。

    2016年,李三军协助企业申请到3项专利。新京报记者李兴丽摄

    3年前,在他工作的采暖炉公司,三叔作为环保采暖炉的研发和设计者,主持完成了7项专利。因为极低的硫、氮化物和烟尘排放,他设计的炉具成为2014年和2015年石家庄在农村推广的环保燃煤采暖炉的中标者,并得到大范围推广。

    “炉子烟囱不冒烟,一个采暖季节煤1/4。”这在拥有近三十年采暖炉使用历史的村里,是“革命性”的创造。

    一位到家里串门的乡亲盛赞,“在雾霾这么严重的时候,他这发明就像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

    在村里,这是三叔“大器晚成”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他像长势缓慢、前景渺茫的农作物。拥有李家最聪明的头脑,却不善言辞交际。

    在漫长的乡村生活里,乡亲们对他的看法从最初的“可惜”。演变成对又一个农村“庸人”的轻视。

    直到那种“不冒烟”的炉子成了三邻五村的抢手货,人们又重新擦亮了记忆:“还是老三沾(厉害)啊!”

      执拗式“从容”

      不管外人的态度怎么变,三叔终日伺候的,只有脑子的“活儿”。

      一起共过事的老乡说,在厂里,老三有时候半天不干活,有时候干起来饭也不吃,“你跟他说话,他还着急哩。”

      这是三叔典型的执拗式“从容”。他曾为了找耐高温的炉心材料,打遍了在外奋斗的李家人的电话。即使读文科、没聊过几句话的我,也未能幸免,“你在广州和北京帮我找找,耐1400度高温的材料”。

      他曾为了如何制作一个负压环境,和厂里聘请的工程师打赌。“这是初中的内容,你不信回去问问你闺女。”第二天,工程师对他说,“你讲的大概是对的。”

      没有人知道,在同学们都停课闹革命的年代,他是如何把课本上每一页的例题都清晰地装进脑子的。他站上讲台能解出几乎所有的难题。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背起《陈涉世家》,从开头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字不差。

      三叔是高中学历,手下管得却都是大学生。

      “降服”大学生的秘诀凭得都是初高中和后来自学的知识:小到弧长、角度计算,大到结构设计,三叔对理化知识的运用,让手下的大学生,甚至前来交流的环保专家,都钦佩不已。

      李三军一家30年前合影。新京报记者李兴丽翻拍。

      1986年,他在市里援建的化工厂当会计,提笔写出塑料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顺便算出了产量,惊呆了厂里的技术员;1993年,他在市里铺设和维修地下管道,不用水平仪,铺平了所有的管道;2006年,返厂维修的采暖炉引起他的注意,因为燃烧不充分,两三厘米厚的沥青,爬满了炉具管道,他第一次想设计一个可以帮助煤炭充分燃烧的采暖炉。

      农村夜深人静,他钻进家里的地窖,开始“物摆”(折腾)脑子里反复思考的实验。

      “他就像猪八戒的耙子,划拉得紧,没划拉到手东西。”几十年过去,婶子总是嗔怪他“叫好不叫座”,“物摆”了半天,没给家里带来啥实惠。

        “55岁后,星星出土”

        近几年,三叔两眉间冒出三条竖纹,与额头上的三条抬头纹织成一张网。他的眼睑也开始下垂,一笑就没了眼。

        三叔50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个相面先生。婶子拉着他去卜了卜,只记住了一句话:“55岁后,星星出土。”

        彼时,三叔刚刚割去1/3个胃,5年是他术后生存的考验期。49岁的夏天,他被确诊为胃癌早期。那个夏天炎热、灰暗,小儿子高考落榜,婶子后来也子宫肌瘤病倒了。

        他欠了一屁股债,找到我的父亲,大哭一场。

        “愁得啊……”三叔把“愁”字拉得老长。

        苦难像他曾解出的众多难题一样,被化解后,成了历史,不足为道。他更愿意讲那项浇铸了他热情的事业。

        李三军在用电脑软件制图。新京报记者李兴丽摄

        他说服工程师帮他用电脑画图,又说服企业负责人,在村里的一家饭店实验他设计的采暖炉。

        21世纪的头十年,在炉具行业,热效率是几乎全部的指标。他关注的充分燃烧,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因为生产复杂、成本高昂,并不被重视:“你设计的炉子不行。”

        时间滑进2010年。河北大气污染逐年加剧。

        据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研究显示,燃煤排放是石家庄地区PM2.5的主要污染来源。

        从2012年左右开始,环保开始成为炉具检验中不可忽视的指标。“脱硫、降尘”成为整个炉具行业的热门话题。

        而在这个时期,三叔带队研发的环保采暖炉也终于大功告成。因为硫化物和烟尘排放极低,他的发明引起了市里环保部门,甚至主管副市长、副省长的关注,“山西、山东、湖北、新疆的地方政府都来找我们学经验。”

        三叔说,他追求了十几年的设计,最后是因为环保的因素,得到了河北、山西、山东等饱受大气环境污染困扰地区的认可和支持。

        炉子从全国168个品牌的民用采暖炉中胜出,“进行了9次检测,无论使用什么燃料,都没有可见的烟尘排出。”最终,作为环保置换采暖炉,被石家庄市政府大范围推广。"

        一位官员曾对媒体估算,“按照2014年推广的1.8万台炉具计算,仅此一项全市每年少排放烟尘约522吨。每个农户一个采暖季可节煤0.5至0.8吨。”

        大年初七,三叔一个人趴到电脑前鼓捣起来。

        “等过一段时间,至少还有4项专利要申请。”他抬起手挥了挥:“我想看看,今年能不能搞点新东西出来。”

        我问他:“新东西到底是干啥?”

        他戴着老花镜,眼光始终没有离开电脑屏幕上的图纸:“改革我的炉子啊!”

        三叔说,目前,全世界只有欧洲的散户采暖炉配有脱硫降尘设备,中国还是空白,“我想试一试。”

        这个过程令他着迷。“把脑子里的理论,最终通过组织和结构实现,是最痛苦的。”三叔的眉头皱起,又舒展开:“但是一旦实现了,有成果问世,就是最轻松、最高兴的!”

          同题问答:

          剥洋葱:过去一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李三军:把我以前(研发)的炉子不完善的地方、有缺陷的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完善和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且申请出了专利。

          剥洋葱: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

          李三军:准备按照国家形势和炉具行业的要求,把炉子进一步提高和改进,达到同类的先进水平。

          剥洋葱: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李三军: 满意。我这几年从事炉具行业,也带来了经济效益,高兴,家人身体健康也和睦。这是我比较满意的方面。

          END

          剥洋葱people

          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