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

作者:老邓您好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千年前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来温州,在哪个村上岸,你知道吗?(点击)

乌牛属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1)

乌牛这个地名历史并不久远,从唐代起到清康熙年间一直称为“象浦”。有“象浦”、“象浦山”、“象浦河”。何时出现 “乌牛”时间不确,清乾隆间设置有“烏牛汛”(外委一员带兵二十名防守),乾隆五年在 “永邑三十六都乌牛村”建义渡,码道立有“永嘉乌牛义渡碑”;光绪《永嘉县志》中出现“乌牛地方、乌牛码道”这一名称。据1988年《永嘉县地名志》载:“乌牛旧称象浦,境内江边有一巨石,色黑。涨潮时,江水淹没‘牛头’、‘牛尾’ ,只露出‘牛背’,退潮时,全身裸露,形似水牛在伸颈喝水。据传状元王十朋路过时,挥笔题诗于江边石上:‘奇峰怪石号乌牛,独立江边几千秋……’,于是乌牛由此得名。”但此说并不可信,查遍王十朋的梅溪集诗文,竟无“乌牛”二字!

自唐代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永嘉分置乐成县(后改乐清县)后,乌牛一直位于永嘉县瓯江北的东南角,与乐清西南角的白石和北白象比邻。历五代、宋、元、明、清,其辖区基本保持不变。

乌牛溪自乐清的乐东河汇入口(新城村朝南附近)开始,乌牛溪成为乌牛和北白象的界河,也是永嘉和乐清的界河。明清时,象浦河属乐清县,现以河道中心线为分界线。但由于划界时的河道蜿蜒曲折,经历数百年的河流自然改道和人为取直,沿溪两岸村落的土地散落在河道两岸,犬牙交错。特别是乐清白鹭屿乐琯古运河入乌牛溪(乌牛码道社区前池附近)以下段,界线已远离河道,乌牛溪全部在乌牛境内。

乌牛溪是乌牛的母亲河。发源于乌岩村东北面,由北向南,源头海拔665.0米,主流长21.1公里,流域87.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14条,总长46.8公里。最长支流马岙溪,发源于大嶂山、东流至横屿村附近入乌牛溪、主流长7.5公里。

乌牛溪古称“上浦”(唐代诗人孟浩然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有《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象浦”(清嘉庆一统志温州府“【象浦河】在乐清县西六十里,南出数十里达馆头江,隔山不与西河接,舟楫出入,多取于此”这里的西河是乐琯运河,馆头江指瓯江流出永嘉县的乐清段),光绪年间又称"永乐界河"(清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1978年地名普查时称“仁溪”,近代称“乌牛溪”,又称“永乐河”。一幅由“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测绘的地图中,将雅井与洪渡桥之间的Þ形河道靠近洪渡桥的河湾段称为“永乐河”,靠近雅井的直河段称为“乌牛溪”。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2)

永嘉县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索到汉初东瓯王,东汉始置永宁县,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但乌牛溪流域历史没那么久远。

乌牛的书面记载始见于唐代,那时称为象浦。

据2000年版《乐清县志》记载:“唐开元间(713-741),本县(乐清)已有驿道由县城西越山谷入密溪(川)过白石至象浦(又叫上铺,在今永嘉乌牛仁溪东南),乘船过瓯江至温州。”这里的“象浦”就是乌牛。而乘船过江的埠头是位于乌牛东侧瓯江上的乐清琯头横春渡。琯头和乌牛码道间的乌牛溪上自明朝起建有“滕家桥”又称“滕公桥”(《乐清县志》称“邓公桥”,温州太守邓淮弘治12年1499年建)。

南宋绍兴二年(1132)乐清知县刘默修通了乐琯运河,打通了乐清县城经由西乡平原、白鹭屿通往琯头的水陆驿路,在此前数百年间,上述乐清经白石到象浦的驿道是乐清到温州的主要通道,也是台洲、宁波到温州的主要陆路通道。

乾隆《温州府志》在【象浦山】句,有“在府城东北三十六都,唐时田居邰拒王郢战死(唐乾符三年876年春)于此”的记载。在乌牛溪入瓯江口的琯头江边建有“忠烈侯庙”,从唐代起每年五月二十祭祀田居邰将军。

一位叫鲍原宏的人,在拜谒此庙时写下诗句,“横春渡头象浦西,将军战死鼓声低。只今恨杀子规鸟,飞过空山不敢啼。”看来将军战死的地方应该在象浦西,也就是乌牛这边了。

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列女】【唐】【丁氏女】永嘉人,居象浦,至孝及笄不嫁,日纺织,夜钓鱼,以给母衣食,一夕,遇暴风甚雨,溪涨溺死。乡人立祠浦傍,以旌异人。”乌牛古塘建有“丁氏宫”(“懿德颐馨院”),祭祀丁氏女。

那时的乌牛人烟稀少,与乌牛一山之隔的乐清县,柳市湖横山上时有老虎出没。因此,南宋刘知县修湖横塘路时(1132)特地修在湖中;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乐清大荆一带常有老虎出没伤人;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乐清东西两乡山区,有老虎出没,伤人甚多;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虎入乐清县城,伤人数百。

永嘉行政管理,宋承唐制,城内称坊,乡间称乡里。如乌牛码道属于贤宰乡三十里。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推行保甲法,改乡里为都保制,10家为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

明清时期,乌牛为贤宰乡所辖之三十六都。据此推测,十一世纪中叶推行都保制时,乌牛溪流域应该有五百户,约1700人。人口密度约22人/平方公里。

据明府志统计,明弘治十七年(1504),温州府,104976户,351081口,平均每户3.34人;永嘉县(附郭)39501户,103937口,平均每户3.32人。

乌牛溪流域的最早窑口在宋代。政和年间的石质埭头宋桥也说明了当时人口的流动对高质量桥梁的需求。

乌牛溪流域人口的初始增长应在南宋和明两代及以后。

如押衙(鸭鹅)的管姓、寺庄垟的叶姓、河口岙的张姓、横屿的施姓、西岙底的夏姓、项岙的潘姓、河口埭的金姓、西垟的徐姓、马岙的胡姓、上叶与十八垅的叶姓、岳田与乌岩的吴姓、仁家垟与西山的林姓、横屿仁家垟东坦头杨家山的黄姓、岭下的戴姓等均是在宋、明及以后迁入。

乌牛最古远的树木为上三房下殿(五岳观)旁的老樟树,至今树龄618年,明永乐年间栽种。

明万历年间(1605年),乌牛为贤宰乡三十六都,有地名六:江头、黄蘭、溪口、上岙、象浦、挂彩。(明嘉靖《温州府志》)

黄蘭今为横栏(桥),溪口为今西山、水对头一带(目前溪口小地名还存在),上岙可能是“项岙”,象浦应该是乌牛溪下游一带。

万历二十年(1592)温州推官王永麟为免瓯江风涛之险困,开府城至乐清县新邮路。设渡口“江头渡”(一船一人,后为三人,),邮舖“江头舖”和“挂彩舖”(乾隆年间各置兵三人)。自温州府城出拱辰门北行过江,到江头渡,沿瓯江北岸,经挂彩、乌牛到馆头、乐清。这条邮路就是104国道的老祖宗。当然,那时的邮路沿着山脚的村庄转,现在公路沿江的一些路段那时可能还在江中,滩涂还没有形成。

江头、挂彩现在属于三江街道。

清康熙年间,贤宰乡三十六都計十二里编后八图有地名九:江头、黄蘭、溪口、上岙、象浦、挂彩、□、□、□。(康熙《永嘉县志》)

“乡”和“都”是明清的行政区划单位,虽然初始设立基本按人口划分,但一旦划定,即与地域和行政管理税赋相关联,为鱼鳞图册系统;“图”则以人户划分为主与役有关,属黄册里甲系统。清承明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每里编一册,册首为总图。一图就是一里。

康熙二十年(1681年)永嘉县令郑廷俊重新编审户籍,全县定为二百一十七图。

三十六都编审后为八图。相当于有880户左右。比六百年前设置三十六都时增加了约380户。

清乾隆年间,贤宰乡三十六都有地名九:江头、黄蘭、北山下、溪口、象浦、黄泉、上岙、杨家山、挂彩;(见乾隆《温州府志》)

黄泉是今三江街道的行禅村(参见光绪《永嘉县志》三十六都地图)

现在乌牛西北角的西叶开始出现在乾隆年间三十五都的地名中。西叶直到光绪年间一直属于三十五都。西叶现在规模不大,但在当时是楠溪江流域的东岸经赤水垟、白石到乐清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居民点。据说宋淳祐六年( 1246), 永嘉茗岙陈恭迁乐清白石,为白石陈姓始祖。古道便成为乐清白石与永嘉茗岙两地联系的重要道路 。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3)

据乾隆温州府志记载,“康熙五十二年恩詔,征收钱粮但据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名为盛世滋生,户口其定额征银,又于雍正六年题准随田办纳。”实际废除了以人丁纳税,将人丁税并入田赋之中,这导致了雍正乾隆年间人口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统计数据不再重视,甚至停滞。永嘉县自康熙至道光缺乏真实的人口统计数据。

由于人口的增长,三十六都的村庄在此期间迅速增长。

清光绪年间,贤宰乡 三十六都有十二里六图,地名二十九:烏牛埠、码道灣底、挂綵、寺莊垟、蘆池、前徐、後徐、埭頭、西垟、田垟、後西、含奥、押衙、嶺下、吴奥、新橋、古塘、茅樓、横欄橋、下頭橋、夏井、石帆、北山、金奥、下闌奥、埠頭下、馬奥、西奥、東漳。(光绪八年《永嘉县志》)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4)

在《永嘉县志》地图中还有:山下、南湾、荷花池、埭头王宅、埭头孙宅、上里、交杯池、河口埭、黄坑、金坑、下东村、横屿、下垟、陈垟、溪口、水碓头、墩底、鹤田、大嶂、羊角山、坟下、乌岩。

这些地名大多延用至今。

乌牛埠今码道,蘆池今祥池,前徐、後徐已消亡,埭頭今王宅、孙宅(地图中标志为埭頭王宅、埭頭孙宅),押衙今鸭鹅,夏(下)井今雅井,羊角山今杨家山,鹤田今岳田、東漳今东嶂。

江头已归属三十五都,黄泉可能也已归属三十五都,但挂彩仍属三十六都。

此处出现了“新桥”地名,光绪县志可能有误。新橋在乌牛溪之东,县志地图也标注在河东,现属乐清。在埭头社区西垟中心路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碑,碑文中有“積匪大領林逗住樂之新橋”的文字,说明在道光时,新桥归属乐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乡自治章程》,县以下划为城区、七镇、十乡等自治区域。今乌牛属贤宰乡三十六都。

民国时期

民初承清制,仍采用都保制。今乌牛属贤宰乡三十六都。

山区小村李田寺,有一碑。永嘉县知事郑为在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为李田寺撰写的告示,碑文有“三十六都三圖大磨山地方有犁田寺”。

民国12年(1923),全县分17个自治区,今乌牛属贤宰区。

民国16年(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开始基层行政改革。

民国17年(1928),全县始组织村里制(在城为里,在乡为村),以闾邻为单位(10户为邻,10邻为闾),村里各设长而治。

民国19年(1930),改村里制为乡镇制。在城为镇,在乡为乡,镇设镇公所,乡设乡公所。乡镇以下仍采用闾邻制。

民国20年(1931),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规定县以下划区。永嘉县划分为10区。今乌牛属第六区(贤宰区)。

民国21年(1932),国民政府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在三省试行。

民国23年(1934),为县、区、乡(镇)、保、甲五级行政组织,永嘉县仍为10区,下辖3镇221乡。

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每乡镇以十保为原则,但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每甲以十户为原则,但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 永嘉县设10区,11镇、108乡、1484保,15573甲。

经过乌牛的港头——温岭泽国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25年(1936),永嘉县特设30个市街镇:有碧莲市、巽宅镇、桥下街、枫林镇等。

民国27年(1938),永嘉县政府确定全县设10个区,除县城外,各设立区署。改贤宰区为罗浮区,今乌牛属罗浮区。

民国32年(1943),永嘉县各区设区署,各乡(镇)设乡(镇)公所。全县共设10个区署,11镇公所(城内、城厢),108个乡公所。

乌牛溪中下游设仁溪乡、象浦乡,均属罗浮区。今乌牛的北部山区:西叶、东嶂、乌岩、青塘和十八垅被划入东岸乡,归入沙头区。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5)

民国34年(1945)后,乌牛北部山区从东岸乡划出,设立青岩乡。

解放

1949年4月,永嘉县解放,瓯江北岸建立双溪县,县以下设5个区,54个乡,537个行政村。

今乌牛为象浦乡,仁溪乡(管辖原仁浦乡、青岩乡),属双溪县。

1949年8月25日 永嘉县城划出设立温州市,瓯江以南乡镇划给温州市管辖。

1949年9月 双溪县复称永嘉县,设永嘉县人民政府。政府在岩头。

1950年5月20日,温州市的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管辖。政府在枫林。

1950年6月1日 永嘉县治由枫林迁罗浮区龙桥村。

1950年10月29 永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枫林召开。

1950年10月21日 永嘉县治由罗浮区龙桥村迁温州九山。

1950年11月 江头至乌牛段公路修复通车。

1951年3月16日 永乐乌牛溪水利工程开工,10月4日完成,永嘉、乐清受益农田1.8万余亩。

1952年8月,永嘉县以下设11个区,6个镇,139个乡。罗浮区,辖12个乡。

今乌牛设象浦、仁浦、仁溪三个乡,属罗浮区。

革命烈士马宝成1952年9月在东岸麻谷寺剿匪特时牺牲,生前系仁浦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1953年4月,行政区再次调整,象浦、仁浦、仁溪三个乡未调整。

1956年4月,进行部分撤区并乡,仁浦并入仁溪(?),象浦乡改称乌牛乡仍属罗浮区;

1958年区划调整。乌牛、仁溪二个乡未调整,属罗浮区。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实行一区一社。10月成立乌牛人民公社、仁溪生产大队,后改为仁溪管理区。均属罗浮区。

1961年10月,恢复行政区,实行一乡一社。调整为乌牛公社、仁溪公社,属罗浮区。

1968年乌牛公社改名立新公社,仁溪公社改名新溪公社;

1984年3月,恢复乡、镇制,乡、镇以下设行政村。设立乌牛乡,驻王宅(564人)、仁溪乡,驻横屿村(611人)。属罗浮区。

1988年乌牛乡改设乌牛镇,27.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41个村民小组。

1990年,乌牛镇27.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有36个自然村,24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038户,17861人。镇政府驻王宅村。属罗浮区。

1990年,仁溪乡4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有47个自然村,26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539户,16284人。乡政府驻横屿村。属罗浮区。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仁溪乡撤销并入乌牛镇;乌牛镇辖37行政村。镇政府驻王宅村。

1997年,乌牛镇面积76.6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王宅、大联、金合、横岚岙、新庄、荣庄、乌牛岭下、鸭鹅、茅楼、吴岙、古塘、乌牛西垟、孙宅、芦池、西湾、乌牛码道、横屿、青塘、岛岩、东嶂、十八垄、西叶、西岙底、上叶、水对头、杨家山、洪山、岳田、大嶂、仁家垟、东坦头、上三房、马岙、项岙、河口埭、河口岙36个行政村和乌牛街居委会,镇政府驻王宅村。

上叶村由上叶、坆下、城下三个自然村组成,大联村由大木山、李田寺、中庵三个自然村组成;仁家垟村由仁家垟和埠头下二个自然村组成;上三房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芦池村,五个自然村组成;金合由黄坑、金坑自然村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乌牛镇 37719人。

2001年,乌牛镇辖37个村:王宅、大联、金合、横岚岙、新庄、荣庄、乌牛岭下、鸭鹅、茅楼、吴岙、古塘、西垟、孙宅、祥池、西湾、乌牛码道、横屿、青塘、乌岩、东嶂、十八垄、西叶、西岙、上叶、水对头、杨家山、洪山、岳田、大嶂、仁家垟、东坦头、上三房、马岙、项岙、河口埭、河口岙、泰庄,镇政府驻王宅村。

2011年5月,撤销乌牛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办公驻王宅村;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6)

乌牛街道共有2大社区、3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3128,外来人口25589人,侨眷6千多人。

1个居民区即乌牛街;二大社区,埭头社区和仁溪社区。

埭头社区,人口21113人,总户数5280户。

社区辖17个行政村:王宅村、西垟村、岭下村、吴岙村、鸭鹅村、祥池村、码道村、西湾村、孙宅村、古塘村、茅楼村、泰庄村、大联村、金合村、新庄村、荣庄村、横岚岙村。

仁溪社区,人口22015人,总户数5568户。

社区辖20个行政村:横屿村、青塘村、乌岩村、东嶂村、十八垄村、西叶村、西岙底村、上叶村、水对头村、杨家山村、洪山村、岳田村、大嶂村、仁家垟村、东坦头村、上三房村、马岙村、项岙村、河口埭村、河口岙村。

2013年乌牛街道,总面积76.6平方千米,建置村37个,社区2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41977人,外来人口25632人。

码道(2930人)、西湾(1239人)、祥池(3820人)、吴岙(1402人)、岭下(1506人)、鸭鹅(1316人)、西垟(1840人)、王宅(948人)、孙宅(976人)、古塘(1025人)、茅楼(997人)、新庄(1027人)、横岚岙(723人)、大联(650人)、泰庄(183人)、荣庄(1023人)、金合(960人)、河口岙(688人)、河口埭(693人)、项岙(345人)、杨家山(784人)、岳田(975人)、仁家垟(968人)、洪山(768人)、水对头(859人)、上叶(635人)、西岙(2605人)、西叶(610人)、东嶂(1116人)、乌岩(682人)、青塘(707人)、十八垅(970人)、横屿(1019人)、上三房(2700人)、马岙(1328人)、东坦头(335人)、大嶂(624人)、居委会(166人)。

2014年乌牛街道,总面积76.6平方千米,建置村37个,社区2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43128人,外来人口25589人。

孟浩然为什么被称作山水田园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此登岸)(7)

2016年乌牛街道,总面积76.6平方千米,建置村37个,社区2个,居委会1个,户籍人口42838人,外来人口24165人。

2017年乌牛街道,总面积76.6平方千米,建置村37个,社区2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43138人,外来人口23950人。

2018年2月乌牛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搬迁至乌牛街道鸭鹅村。

2019年5月乌牛街道辖17个行政村、6个社区。

将原来的2社区、3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7个行政村、6个社区。

17村:马岙村(原马岙村、东坦头村)、河口村(原河口埭村、河口岙村)、新城村(原水对头村、上叶村)、仁源村(原青塘村、乌岩村)、东嶂新村(原东嶂村、西叶村)、仁浦村(原荣庄村、金合村)、横联村(原横岚岙村、大联村)、新庄村(原新庄村、泰庄村)、洪岳村(原洪山村、岳田村)、岭下村、吴岙村、鸭鹅村、西垟村、大嶂村、上三房村、十八垄村、西岙村。

6个社区:祥池社区(原祥池村)、码道社区(原码道村)、东蒙社区(原西湾村)、乌牛埭头社区(原王宅村、孙宅村)、古楼社区(原古塘村、茅楼村)、仁溪社区(原横屿村、仁家垟村、杨家山村、项岙村)。

内容来源自府县志、网络上官方和非官方资料。仅供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