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并发症不重视(糖友居家自我管理全攻略)

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作为危险的易感人群,尤其不宜外出。那么糖尿病患者居家如何管理血糖?

居家饮食不能太随意
  • 避免“以白取胜” ,三餐主食中粗杂粮要占一半。

习惯吃大米饭的人,可在米饭中加入小米、糯米、黑米等各种粗粮,做成二米饭、三米饭等;或在米饭中加入红豆、扁豆、绿豆、芸豆等各种杂豆类。

习惯吃面食的人,蒸馒头、做面条、包饺子时可掺入一定比例的全麦粉、荞麦粉、大麦粉等粗粮;购买馒头等面食时,可买黑面馒头(全麦粉)、黄面馒头(加了小米粉)等。

  • 烹饪用油用盐有讲究

禽肉等首先要去皮(脂肪含量高),畜禽肉上的大块脂肪可以用刀剔除,然后将瘦肉放进沸水锅中煮一段时间,弃汤之后再烹饪。

烹饪肉类要避免油炸、烧烤等方式,尽量采用水煮、清蒸、水滑溜、干煽、急火快炒等烹饪方式。

  • 每天摄入一斤蔬菜

应高度重视蔬菜的摄入量,应保证每天摄入500克(即一斤)以上;每天至少吃一次菌藻类食物,如蘑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海带、紫菜等。

富含叶黄素的蔬菜和水果对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叶黄素是视网膜血管抗氧化所必不可缺的营养素,而糖友极易出现视网膜病变。此类蔬菜如西兰花、羽衣甘蓝、菠菜等。蔬菜先洗后切,开汤下菜、急火快炒、炒好即食,不管是生吃还是熟吃都应该现做现吃。

糖友并发症不重视(糖友居家自我管理全攻略)(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居家调整胰岛素有讲究
  • 随机多次监测血糖

应当监测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在内的多点血糖以及任意时间的随机血糖,以了解全天的血糖变化情况,是调整胰岛素剂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 血糖控制范围

总体来说,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小于10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为安全起见,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毫摩尔每升就可以了。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时,患者要间隔3~5天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待血糖控制达标以后,可改为每1~2周监测1次空腹和餐后血糖。

  • 胰岛素用量应该适当调整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及基础量,以小剂量调整为宜,最好咨询医生,直至血糖达标。如餐前血糖小于4.4毫摩尔每升,减少2单位;若餐前血糖>10毫摩尔每升,增加4单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及个人实际进餐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应小剂量调整为宜。

居家穿好心理“防护服”

疫情期间,糖友无法外出运动,担心感染不敢出门,购买降糖药受限,生活不规律及血糖控制不佳,等,使心理负担加重。如何避免出现恐慌、焦虑、烦躁、失眠等心理反应?

1.适当关注疫情可靠信息,积极学习相关防护知识,不信谣,不传谣。

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易感性,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要盲目恐慌,做好科学防控是关键。

2.准备生活必用品。

现在网上购物很方便,老年患者可求助家人帮助自己来购买食物及药品,尽量避免出门。

3.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锻炼,合理规划生活。

睡前热水洗脚,按摩涌泉穴、神门穴和安眠穴有利改善睡眠。规律作息不仅可帮助控制血糖,还能调节不良情绪。

4.“动”“静”“松”相互结合。

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感受平静和放松。居家可以进行立式八段锦练习,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调节心情。“静”即静心,可以尝试盘腿静坐,能镇定情绪,缓和心情。“松”即有效的放松方法,如听音乐、唱歌、瑜伽、小游戏及微信联络亲友等,充实自己,放松心情,控制负性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糖友并发症不重视(糖友居家自我管理全攻略)(2)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居家监测血糖要紧盯
  • 餐前血糖

用于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

  • 餐后2小时血糖

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能达标者,以及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者。

  • 睡前血糖

用于注射胰岛素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患者。

  • 夜间血糖

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间低血糖者。

  • 其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运动后宜监测血糖。

餐后高血糖危害性比空腹还要大,单纯餐后高血糖比餐前高血糖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倍。可每天轮换进行餐前和餐后2小时的配对血糖监测。

  • 每3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正常参考值为4%~6%,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疫情特殊情况,糖友不便来医院监测,可以参照自己的平均血糖值来估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 日平均血糖计算

很多糖友把每天检测的血糖值全部加起来再除以次数,就当做血糖平均值,这是不科学的。日平均血糖=(5×空腹平均值 3×餐后平均值)/8,可以借鉴使用。

  • 一天当中监测血糖最准确的时间

测量空腹血糖需要禁食8~12小时,具体结合自己的作息时间,最佳的监测空腹血糖时间应在6~8点。8点之后人体内升糖激素逐渐升高,导致监测不准确,并且空腹时间过久,还容易引发低血糖。

测量餐后血糖应在进餐开始,进食第一口食物算起,2小时最为准确。

哪些情况应去医院就诊

1.血糖过高(随机测血糖>16.7毫摩尔每升),或反复出现低血糖(血糖<3.9毫摩尔每升)。

2.出现酮症“信号”,包括明显乏力、口渴、多饮、多尿、食欲差、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有烂苹果味道,以及烦躁、嗜睡等精神变化。

3.合并感染,包括皮肤或足部感染、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泌尿系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4.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可能是心慌、胸闷、胸痛,或口角歪斜、流涎、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意识不清等。

(文/主管护师 李霞 莫鹏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