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写白话文(为什么会有文言文和白话文)

一提起文言文,我们总是会想起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酸腐的很。

要换成当今的时代,再有孔乙己这样的人物,我们肯定会怒斥:“请说人话!”

为什么会有文言文?古代人闲的蛋疼,特别创造这种文体,故意显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吗?

古代百姓平常说话,也都像我们一样,说人话吗?

“吃了吗?”

“我tm……”

“哪儿去?去我家待会儿?”

古代传说,仓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为什么?

仓吉(假如真存在这么一个人的话)造的字基本都是指事或者名词,不像现在有助语,有副词等这么丰富。

一个字对应一件事情或者事物,对于古人来说,等于是这个字具有了魔力,吸附着某件事情某件事物的精气神。

古代人不能直呼一个人的名字,就是担心把这个人的三魂七魄叫没了!

古代汉语言具有特指的意思。

比如“旦”,表示太阳出来了。

“昔”表示洪荒的过去。

“八”表示把东西分开。

所以在古代,汉语言是极其准确的语言,某个字某个词有特定的意思,不能乱用。

比如“孤”,我们现在组词“孤独”,“孤身”,要在古代,“孤”字表示失去父亲,如果你父亲还在世,可别乱说自己“孤独”。

所以古代用语言来表达一个人失去父亲,就会这么说:“某某八岁孤。”

我们看起来是文邹邹的文言文,但在古代却是直白的口头语。

再比如“年”,最初意思是丰收,表示今年庄稼丰收,古人就说:“大年!”,或者:“有年!”

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两句话再明白不过。今年大丰收啦!又丰收啦!

要是我们现在的人看到这两句话,很多人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抱怨文言文太艰涩了。

《诗经》采集的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用当时的口头语创作的。

《史记》也是用当时的口头语创作的。

口头语所以变成“文言文”,一方面是官方把从前的书籍、文章经典化,让人们去学习、运用这些经典。

一方面时代进步,文化进步,汉语言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一个词一个字的意思不再局限于经典里的意思。

再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对于古代汉语言的准确含义已经遗忘了,以至于看甲骨文、看金文,看《尚书》就像看天书一样。

古代为什么写白话文(为什么会有文言文和白话文)(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