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孩子讲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自古以来,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很多名句,比如“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严父慈母”……所以很多家庭也都遵循老一辈的警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表明不同的态度。
我老公有个同学,为了教育他那5岁淘气调皮的孩子,和妻子分工合作,老公的朋友唱唱白脸,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便板着脸,或训斥,或惩罚,或打骂;而他的妻子个性比较温柔,则负责唱红脸,当丈夫对孩子管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出面圆场,哄孩子按大人的要求行事。他们夫妻两个对这种教育方法非常推崇,他们认为: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里一定要有一个让他怕的人,否则孩子很难管教的。但是如果父母两个都太严厉的话,也不好,容易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乍听上去,觉得挺有道理的,教育孩子就要恩威并施,何况严父慈母原本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标配方法嘛。
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了一个手表定律,又称为“萨盖定律”,如果一个人只拥有一块手表,那么她可以知道时间;但是当她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的时候却不能够知道更准确的时间,并且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不能够同时挑选(接受)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必将陷入混乱。
这放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一样,父母两个人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样做似乎看起来父母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实际上会让孩子搞不懂谁是对的,谁是错的,究竟该听谁的,会让孩子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不不知所措的困惑中。
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在《杂说》中说道:“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意思是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所适从,教育效果就不会很好。
在教育孩子上,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对孩子有什么不利影响?1、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长期采用“脸谱”战术,一惩一纵,一紧一松,就会出现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与唱黑脸的一方分享,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亲子疏离,孩子可能只喜欢爸爸或妈妈!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再想修复是非常困难的!
2、孩子容易形成两面派
在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矛盾的时候,孩子往往趋利避害。他们常会倒向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利用“红脸”的亲切和顺从,有恃无恐,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白脸”的一方,表现出乖巧、言听计从。长此以往,孩子学会了见风使舵、两面派。
胡可曾经在综艺节目《女人有话说》里提到父母教育不要扮红白脸,她说 “即便是你们两个的教育的方法和态度都不一样,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表现出来,在孩子面前父母要统一战线,因为孩子太聪明了。当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孩子就学会找保护伞。妈妈说你不能干这个,而爸爸说孩子还小,别总约束孩子,孩子就会钻空子去找爸爸,长期下去,孩子就学会看人脸色行事!”
3、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如果父母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孩子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孩子学不到合理的规矩,也分不清对错,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可能是非不分。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只能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的形成。
4、使教育大打折扣,影响父母权威
孩子刚开始对于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等是没有概念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怎样改正?这样及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父母的意见总是不一致,还容易使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性有质疑,从而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要求。
5、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刻意去唱红白脸,这样做会让孩子跟父母的相处过程中缺少快乐感。
武志红老师在《圆桌派》中说过:孩子天生是自恋的,会让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导致的。好东西是他导致的,坏东西也是因为他导致的。
父母或许认为这样配合得很好,可是在孩子眼里,却会认为父母关系不和谐、总是因为我的问题而吵架。孩子因此内心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长期的矛盾教育导致孩子对人不信任,形成颓废心理、缺乏责任感。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
主张“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父母,就是想要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让孩子有一个怕的人。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怕的人吗?其实不然,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明白道理的过程,如果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频繁使用“红白脸”的策略。其实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偷懒。
真正意义上的“红白脸”教育,应该是同一教育理念下的不同教育方式,而不是互相拆台,而是互为补充。唱白脸是为了让孩子有所畏惧,做事不会肆无忌惮,但权威不是来自于表面的威严,而是要让孩子内心既有秩序感。而唱红脸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自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底线和边界。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方也会产生分歧,就算观点基本一致,也可能在具体问题和细节上会有分歧。但是如果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的话,既影响了夫妻感情,又使孩子处于两难之间,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那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产生分歧,父母该怎么做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1925年的书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就强调,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式的家庭教育“流弊未免太大”。
陶行知认为,父母肩负着教育儿女的众人,但不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方法来管教孩子,父母之间要团结,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好要同统一战线,这样教育才有效果。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该如何统一战线?
一、共同树立家长权威
在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戴安娜·鲍姆林德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将父母教育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抚养方式、放任型抚养方式、冷漠型抚养方式和权威型抚养方式,其中权威型抚养方式是目前被证明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最有效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抚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心理适应能力最好。他们充满创造性,对知识好奇,能与父母以及朋友保持亲密的关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良好,自信、主动,自控能力也较好。那么权威型的家长会怎样做呢?
1、设立规则和界限,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树立权威和爱孩子从来都是单选题,规矩和自由也并不矛盾。如果规矩大于爱,就是专制;如果爱大于规矩,就是溺爱。
事实上,我们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是我们的责任。制定规则不是用条条框框控住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在规则下,成为一个有教养,在哪儿都受欢迎的人。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2、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
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我们给孩子设立规则和界限的时候,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有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这样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因此父母也能赢得孩子的理解,从而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3、父母要做好榜样
艾默生说:“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父母想要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关键还是要先做好榜样。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试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的话,何以让孩子来遵守呢?
二、主动倾听,积极沟通
很多夫妻双方产生分歧,多半是在最开始就缺乏沟通所导致的。如果在最开始我们就针对某些事情进行过讨论与交流,那么这些分歧能在最开始的时候被解决掉了。
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动倾听对方的理由,了解对方的想法,通过沟通之后,达成一致。
三、私下化解分歧和矛盾
即使在最开始沟通之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这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蛮横地和另一半争吵,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就与另一半发生冲突。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如果不急于解决问题的话,可以让孩子先回避,然后再一起进行沟通。如果是急于解决的问题,在孩子面前也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很容易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父母中的一方可以先暂时妥协,然后再私底下找时间进行协商,以求得彼此意见的一致。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想培养她们摔跤。面对妻子的反对,他并没有完全固执己见,他和妻子心平气和地商量,提出给自己一年时间,希望这期间,妻子不要插手,如果是他错了,便不再坚持,彻底放弃想法。
妻子同意了,即使爸爸剪女儿们的头发,即使两个女儿让她帮忙求情躲避训练,也信守与丈夫的一年之约。
爸爸和妈妈统一战线,彻底断了孩子想「钻空子」 的念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做。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父母步调一致、标准统一,才能让孩子懂规矩、明是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