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思想性格有什么突出特点(李白之谜194)
李白之谜(194)||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有着怎样的现实主义情怀?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是共识,也是定论。李白同屈原一样,同时又有着忧国忧民的现实情怀,既有对时运的关注,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民生的悲悯,对平民布衣的关切。特别是一入长安、“赐金放还”后,他的现实主义题材诗歌越来越多,对统治者的黑暗、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对下层百姓的同情等在其诗中日渐增多,且情感强烈,爱憎分明。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既鲜明深刻,又无情愤懑。所以,李白之诗,既有奔放恣纵的浪漫主义风格,又有浓烈深厚的现实主义情怀。其现实主义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治追求上,满怀济世理想,揭露时政危机。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安社稷”“解世纷”“济苍生”。他蜀中求学、仗剑出蜀、一入长安,都是奔着这个政治理想去的。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他以为施展抱负、大济天下的机会终于来临。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遂狂放不羁,怨诽不断,招致群臣谤谗,玄宗疏远,终被“赐金放还”。此后报国无门,屡受挫折。他写了大量的抒情诗篇,既揭露唐朝的政治危机和现实黑暗,批判腐政弊端和贪官弄权,又抒写不遇情怀,关切百姓疾苦。他在《古风》其四十六中写道: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候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蹴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明写大唐帝国的空前强大繁荣不是目的,实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奢侈和腐化,大唐潜藏的危机。
大唐盛世催发了他济世报国的雄心,现实危机更激发了他匡时拯危的激情。于是,他借先贤倾述心愿:“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姜尚因天降机遇而建奇功。“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诸葛亮乱世得遇而献奇谋。“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羡慕谢安临危而解困局。他还幻想明君礼遇、互相尊重:“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行路难》其二)高歌理想,关注现实,关切民生,抒写失意,是其诗歌长期不变的主旋律。
其二,处世态度上,抨击现实黑暗,倾泻内心愤懑。应召入京,他满怀期待,激情高涨。“翰林待诏”期间,先荣耀而高歌,后失意而放纵。皇帝只要他粉饰帝国,他不愿只做个帝国的“粉刷匠”。官场黑暗,群臣谤谗,他只得“请辞”放还。内心的渴求与现实的失意,帝国的危机与朝政的腐败,使他心潮澎湃,波澜纵横,不可遏制。此后,他的诗既抨击了现实的黑暗,又抒写内心的不满,现实情怀愈加突显。如《行路难》其一: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仕途坎坷,李白茫然失落,不知所措。但是,理想还在,追求仍未停息。《玉壶吟》《月下独酌》 等诗都集中书写了他内心的激烈冲突。
李白透过大唐王朝煊赫繁荣的光影看到了明君不明、贤愚不分、显臣专权、才子寂寞等阴暗面,从而产生政权旁落、盛世忧患、危机潜伏之感,将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
“赐金放还”,理想破灭,李白对政治、对大唐的黑暗现实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情感的波澜激荡不止,难以平复。尽管如此,他关注时运、忧国忧民、理想未竟的幽愤日益加深,反映现实的诗歌不断增多,情感更加强烈。他的《雪谗诗》痛斥恃宠弄权的杨贵妃,《古风》其二十四揭露因斗鸡而得势的小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对专权滥权者的憎恶愤激之情喷薄而出,不可遏止。
特别是《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醋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情感波澜起落无迹,收发无象,续断无端。过去(昨天)令人有志不得;眼前(今日)叫人极不称意;未来怎么样,李白没有说,但肯定不太乐观。于是,李白放下过去,也暂且不关心将来。他只知道,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登临高楼,目送秋雁,把酒言欢,壮心遄飞。
但是,酒浇不灭他心头的现世忧愁,醉解不了他追求功业未竟的愤懑,遂孤独地走向未来(明天),回应诗首——即便如此,亦要逆流而进,奋力前行——路在脚下,未来在远方,现实在路上。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双重大跨越中,将壮志难酬、悲苦烦乱寓于豪放雄壮的诗行,迸发出一个不得志者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的极速呐喊,震铄古今,千秋不灭。
其三,个性修养上,情寄山川名胜,张扬叛逆人格。李白一生都在路上,追求仕进的同时,并没有耽误他对名山大川的迷恋——山水诗就是他的浪游“纪实”:《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描绘了华山的雄奇壮美、黄河的奔腾不羁,气势磅礴,不可羁勒。李白多次写到奔腾万里、不可阻遏的黄河,正应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与诗风。李白的诗风是多元的,内容是丰富的。他常以清新俊逸之笔描画山水的秀美澄澈,《清溪行》《秋浦歌》 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酷爱自由,追求人格独立,在其诗中多有唱诵。尤其政治失意后,更是如此。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写实,变幻的景象叫人跟不上节奏,令人目眩神迷,梦醒即理想破灭,他的惊天一呼,至今还震荡不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由幻梦到现实,诗人醒了,遂有了对权贵的憎恶,对现实的反叛,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质就愈加丰沛。
其四,对待战争上,褒扬戍边壮举,鞭挞不义内战。在李白心里,国家的强大统一高于一切,对将士既歌颂又崇敬——他们有机会既能捍卫大唐盛世,又能为百姓赢得安宁和平,更能建功立业。《塞下曲》其一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外奇寒,戍边生活艰苦,而将士们的报国雄心依然不变。他还在其它诗里写道:“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既鼓舞前方将士,又慰安后方军属。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就是李白内心功业理想的直接表白。
但是,天宝年间,唐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发动了吐蕃之战,热衷于炫武拓边;对南诏用兵,屠戮少数民族,断送了无数士卒的生命,损毁了无数百姓家庭。李白极为愤慨,先后以诗发声,极力反对此种不义战争——尖锐批判哥舒翰屠杀邀功的恶行,无情鞭挞杨国忠远征南诏损兵二十万的惨局。《古风》 其三十四写道: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上,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铒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成,一使有苗平。
要偃武修文、止战亲民,这就是李白的治世主张。他在《战城南》中揭露了圣君不圣、穷兵黩武的现实,是其反战诗的名篇。
反之,则态度极其坚决地参战平叛。以颠覆唐朝统治为目的的安史之乱爆发,战争的性质变了,战争的形势异常残酷。他开始极力避乱,后又两次奔赴战场,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等一系列激情澎湃的践志诗篇。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说:“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在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中写道:“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更显示了他报国之心至老不衰、践志之举至死不息的决绝意志,体现出极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五,对待民生上,关心大众疾苦,反映百姓忧戚。在他众多的战争题材诗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一直行走在民间,长期漫游使他对民间现状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秋浦歌》写到了采菱女、矿工和渔翁,还写了矿工夜间的冶炼情景;《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写到了船夫撑船的艰苦和惊险。尤其在《丁都护歌》中,为宫廷运送石材的船工之苦真是苦不堪言,千古尤悲: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些船工既要忍受高强度的劳动之苦,还要抵御天气高温的暴戾之苦,对其生存条件之恶劣的同情心溢于言表。
李白是伟大的,其诗风格卓异,独具魅力。他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作,又用现实主义情怀批判现实,鞭挞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无情地抨击权贵,深刻地反映民生,尖锐地揭露社会危机,鲜明地表达个人情感,执着地追求理想,全面地展示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诗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写法上极尽浪漫,落笔处深入现实,其诗既豪放飘逸又清新自然,不仅登临盛唐的诗歌巅峰,更是中国文化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美,仍称得上“千古一人”。只是李白诗歌的浪漫成分太过突出,以致于遮蔽了他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芒。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