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

玉舞人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在汉代舞蹈中几乎“无袖不舞”,而“翘袖折腰”则是汉代舞蹈中最典型且最具代表性的舞姿,是中国古代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袖舞从新石器时代而来,历经了原始社会的喧嚣与狂野,经历了夏商时期的万物翼翼,领会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也在东周时四处流荡,在秦汉时期走向繁盛,汉代时演绎出人舞合一的巅峰之作。

“翘袖折腰”的特点就是“翘袖”与“折腰”,舞者运用柔软的腰部展现出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态,同时在双臂发力下将袖体飞舞于空中,不仅舞姿优美,也给人以空灵神秘之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

玉舞人 汉代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1

楚王好细腰,高祖乐楚声

“翘袖折腰”曾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主导风尚的舞蹈。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政治制度,同样也相当程度吸收接纳了楚文化,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高祖乐楚声”,汉高祖刘邦对楚声楚舞尤为喜爱,其宠姬戚夫人更是“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代还有不少后宫佳丽能歌善舞,汉武帝时李夫人“妙丽善舞”,汉成帝时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由于统治阶层的推崇,上行下效,使得长袖舞风靡一时,来自楚国的翘袖折腰得以汉代四百余年盛行不衰。

汉代“翘袖折腰”之舞散发着简朴雄浑的艺术格调。如今我们在出土的汉画像石、舞俑、玉器等文物中仍然能一览“翘袖折腰”的舞姿,感受大汉帝国的别样浪漫。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

玉舞人 汉代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翘袖折腰玉舞人

玉舞人是汉代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玉佩饰,在贵族妇女的配饰中极为流行。

玉舞人在造型方面有着统一的特征,均长裙曳地,长袖舞过头顶,一甩向身侧,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翘袖折腰,是汉代“翘袖折腰玉舞人”最生动的写照。

玉舞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但数量极少,在西汉早期和中期达到兴盛顶峰,到了东汉,玉舞人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

洛阳金村东周玉舞人是现存出土最早的玉舞人题材玉雕,现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

舞人为一对女性,着曲裾深衣,大束腰。二人外侧手臂甩袖高过头顶相连,另一侧袖则从腰间横甩至身体对侧,自然垂坠,衣袖长而窄。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高9.6,宽3.4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汉代玉舞人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1)

南越国时期西村凤凰岗1号墓出土玉舞人

头盘发髻,右上角叉一发簪,左右两辫垂肩,脑后阴刻下垂纱巾;上身着宽袖衣,长裙曳地,裙角向右卷起,右手叉腰,左手上扬,手部残断;裙摆中部和左手腕处各有一小孔,应上下均有连缀。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2)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3)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4)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5)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7)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8)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战国玉舞人,右袖下摆处有残缺。

西汉早期,玉舞人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双人合舞联体的,也有单体的;既有企立舞蹈的,也有蹲伏跳旋的。舞者上甩的水袖,除承袭战国风格紧贴头顶上扬者,也出现了越过头顶下垂至肩部的。玉舞人在西汉早期多作为组玉佩的构件,具有辟邪作用。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9)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0)

西汉 白玉舞人佩 河南博物院藏 4.6厘米高,2.5厘米宽

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室陵墓区僖山一号汉墓。两名舞者面部正视,以细阴线简略地刻画出五官,身着交领长裙。舞者头颈和腰身微微侧倾,一臂甩动将长袖横向掠过头顶,另一臂轻抚于腰间,长袖飘逸,作“翘袖折腰”之舞姿,身姿优美,极具动感。上下各有一小孔,表明这件玉佩应是组玉佩中的构件。

双人造型的玉舞人至今出土的数量也不多,广州南越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和西安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中有出土,东汉时期则不见连体舞人佩。

西汉中晚期是玉舞人最风光的阶段。西汉中期,玉舞人基本固定为单体造型,除扁平片雕外,还出现了极个别的圆雕作品。此时玉舞人的组佩穿组形式也趋于简化,装饰作用更为突出,成为王公贵族男女喜爱的杂佩上的玉件。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1)

出土于南越王墓西耳室C258玉人,长2.65、宽1.2、厚0.2厘米,形象为两并肩站立的小人,虽然五官及肢体形态均难以分辨,背面尚可见线刻的发纹、衣纹、裙裾纹。

与此玉人相似的还有主棺室墓主人组玉佩上的4件小玉人构件,它们大同小异,都是平头、圆脸,双手合拢于胸前,似作垂拱交襟状的小人造型,呈跪坐的姿势。在礼仪规范、等级制度森严的汉朝,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必备的。双膝在前,脚底踩着地面坐在地上,是现代人常见的坐姿。汉代人的标准坐姿是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称之为跽坐,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跪坐方式。这4件小玉人行汉人的坐姿礼仪。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2)

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5件玉舞人。玉舞人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盛行于汉代,在汉代玉制装饰品中最为独特,极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从目前已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众多精美的玉舞人可知,玉舞人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佩饰之一。南越王墓中出土的5件玉舞人,蕴含了许多信息。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3)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4)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5)

玉舞人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藏 出土于西耳室,高3.5、宽3.5、厚1厘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圆雕工艺的玉舞人,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7)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8)

玉舞人 西汉早期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是右夫人组玉佩上的构件。其做工精细,运用线雕手法刻画出一人身着长袖连衣裙,右手举至头顶,左手放置于细腰前,长袖下垂,整体似舞蹈的形态。玉舞人头顶和脚底各有一小孔,且在腰部还挂系着一套线雕玉佩饰。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29)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0)

玉舞人 西汉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是从东侧室清理出的泥土中筛出,纹饰、造型与其余玉舞人相似,左右上扬,右手和衣袖下垂于身下,作翘袖折腰的舞蹈状。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1)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2)

玉舞人 西汉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广州南越王墓为西汉中期大型汉代墓葬,出土了六件玉雕舞女佩饰,有单舞人佩也有双舞人佩,舞人或长袖绕舞,或并立而舞,或舞姿滑稽。为小人跳舞的形象,两面均以线刻勾勒出五官、肢体动作、衣裾。右手高扬甩在头顶,耸左肩,左臂卷曲向后。扭胯,提右腿抬膝。

舞姿稍微与其它玉舞人不太一样,类似于猴舞。这几件玉舞人的做工包含了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体现出当时汉代高超的制玉工艺,这些工艺出现在南越王墓的随葬品中,是汉越交融的见证。从玉舞人的精细程度看,每个玉舞人的质量各不相同,或许是为了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的差别。从4位夫人身上出土的玉舞人我们可以窥探出南越王4位陪葬夫人的身份高低,体现出当时的等级森严,这种上下尊卑的制度,是王朝君主专制下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说不定,在当时的南越国宫廷内,也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宫斗故事。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3)

玉舞人 西汉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做工稍显粗简,是部夫人组玉佩上的构件,线雕一人左手上扬至头顶,右手下垂于身下,并衣袖及地,作翘袖折腰的舞蹈状,正反两面内容相同,是部夫人组玉佩上的构件。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4)

西汉玉舞人 西安博物院藏

2010年8月西安市汉宣帝杜陵出土。它是迄今发现有明确出土记录,体型最大,等级最高,而且也是唯一两件相连的俏色立体圆雕玉舞人,也是汉宣帝御用之物。它是汉代宫廷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之舞”最生动的写照。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5)

西汉玉舞人

2007 年10 月西湖镇经圩村蚕桑砖瓦厂“董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6)

1993年河北献县陵上寺汉墓群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7)

玉舞人 西汉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河北省献县陵上寺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8)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39)

北京大葆台二号墓出土的玉舞人饰件 西汉中晚期

上端为圆角,身穿右衽长裙,左袖绕过头顶长长垂下;右袖弯曲下垂,纤细微斜,舞姿灵动飘逸。两面皆以镂雕线刻来表现舞人的形态与神态,曲线优美,造型丰满协调,风格高雅富丽。玉舞人佩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

西汉晚期玉舞人,多沿用中期镂雕风格,但形象更加生动流畅。舞人上甩的水袖变长,顺势而下时,大多超越肩部,有的甚至接近长袍的下摆。

玉舞人不是作为单独个体来佩戴的,它是和玉璜、玉璧等串联在一起组成玉组佩。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0)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1)

西汉玉舞人玛瑙水晶珠串 河北博物院藏出土于满城汉墓二号墓窦绾玉衣内胸部,发现有玉舞人及蝉形、瓶形、花蕊形、联珠形玉件,以及水晶珠(5颗)、玛瑙珠(30颗)和乳白色石珠(9颗),推测这些饰件应为编联在一起的一组串饰。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2)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3)

玉组佩 西汉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舞人虽然只是组玉佩中的一个小小配件,却也成为了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见证,风行一时。到了东汉,随着组玉佩的衰落,以及刚卯、司南佩、翁仲等辟邪玉佩的流行,玉舞人也便迅速没落了。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4)

玉舞人 西汉

安徽天长市安乐北岗汉墓群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5)

玉舞人 西汉

山东省五莲县汪湖镇张家仲岗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7)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8)

玉舞人 西汉

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49)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0)

玉舞人 西汉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1)

玉舞人 西汉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妾莫书”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2)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3)

玉舞人 西汉早中期

安徽临泉县西郊古城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4)

玉舞人 西汉

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唐山公社1号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5)

玉舞人 东汉

河北省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7)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8)

战国玉舞人 湖北宜城市博物馆 藏

1993年,在宜城龙头白庙砖瓦厂西汉墓地出土玉舞人。玉舞人通高9.7、宽3.1厘米。用青白玉雕刻而成,为一翩翩起舞的仕女形象,上下各有一孔,以备系佩。玉人身着曲裾深衣,长袖长裙,通身紧束,裙长可及地,裙摆呈鱼尾状。袖口、衣领、裙摆均镶边。左手上举翘袖至头顶,右手从腰前部曲至身子左侧下弯,下肢扭曲呈“S”形,似乎和着音乐翩翩起舞,造型优美,极富动感。玉色青中泛黄,晶莹润泽,研磨抛光极为精细,堪称玉器中的精品。

在种类繁多的战汉玉雕艺术品中,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应该是玉舞人,玉舞人题材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而到了汉代,玉舞人在贵族妇女的佩饰中特别盛行,连基本造型都惊人相似。

玉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二是“舞腰”,其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最具代表性的顶尖技艺。这件玉舞人就同时兼有以上两种舞姿,表现的是一位正在做舞袖扭腰表演的仕女,舞姿轻越,飘逸欲仙,形神兼备,是当时社会上层饮宴礼乐、祭祀仪式中歌舞场面的真实写照。

同时,作为玉舞人的典型代表,她区别于唐朝玉人的丰满富姿,为赵飞燕式纤瘦、轻盈的形象,具有了“楚舞”以细腰为美的审美观,充分体现楚人的审美观。形神兼备、婀娜多姿的玉舞人,也为我国玉文化及古代舞蹈艺术、服饰艺术和审美观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59)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0)

上图为巴尔旧藏的战国玉舞人,白玉材质,高8.3厘米,右袖残缺,但在1994佳士得与赛克勒首次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中仍299,500美元成交。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1)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玉人

估值:HKD240,000-350,000

成交价:HKD 875,000 香港佳士得2017秋季拍卖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2)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3)

汉代玉舞人 台北故宫馆藏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4)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5)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6)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7)

西汉早中期玉舞人佩 台北故宫馆藏 长6.0 公分、宽2.8 公分、高0.4 公分。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8)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玉舞人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69)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高5cm,宽1.6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0)

江西省博物馆藏,高5.2,寬宽1.6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1)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高4.3,宽1.9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2)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高4,宽2.5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3)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4)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高6.3,宽3.2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5)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高9,宽3.8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6)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高8,宽3.5cm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7)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8)

徐州石桥汉墓出土 玉舞人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79)

西汉 双联玉舞人,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0)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1)

汉代玉舞人,东洞山楚王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2)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3.7,宽2.2,厚0.3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骆驼山汉墓东29号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3)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3.7,宽2.3,厚0.35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骆驼山东29号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4)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3.3,宽2.4,厚0.2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骆驼山汉墓东29号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5)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3.5,宽1.5,厚0.25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骆驼山东29号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6)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3.4,宽2.3,厚0.3厘米

藏品来源:徐州骆驼山东29号汉墓出土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7)

藏品名称:玉舞人

历史年代:【西汉(前206~公元25)】

藏品尺寸:长4.3,宽2.1,厚0.1厘米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8)

汉代玉舞人 五莲县博物馆馆藏 :饰件,片状雕饰,透雕,硬度较高,用浅阴线刻人物,人物舒袖起舞,一臂高举过头顶,一臂贴于胸前。两面图案相同,通体磨光。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89)

汉代玉舞人 五莲县博物馆馆藏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0)

汉代玉舞人 五莲县博物馆馆藏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1)

西汉 青玉舞人佩 台湾养德堂主人杨俊雄医师收藏

3

陶俑和画像石里翘袖折腰

汉代陶舞俑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舞蹈形式,可以深度考量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是研究当时舆服制度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2)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3)

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 徐州博物馆藏

这种俑均立姿,或弯腰屈身,或呈S形,凸显长袖折腰舞长袖如瀑布飞洒,飘逸安然,舞姿呈曲肢折腰,妩媚阿娜的特点。舞俑以其高度写真和生动描绘形象地诠释了“翘袖折腰”的真谛。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4)

彩绘舞蹈俑 国家博物馆

汉画像作为宝贵的文化遗存资源所呈现的内容包罗万象,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生活,是汉代现实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汉代人生活理想和审美崇尚的直接写照。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形象具体,是目睹汉代长袖折腰舞的最珍贵的画面资料。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5)

河南郑州南仓街二号墓长袖舞图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6)

徐州沛县古泗水出土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馆藏

画面分三格,上格为乐舞表演,一人长袖起舞,一人倒立,两人伴奏。中格刻二人对搏。下格刻车马。

4

乐舞百戏

除“折腰舞”外,汉代最为流行的要数“盘鼓舞”。

盘鼓舞舞属长袖舞中的一种,也以舞长袖为目的,但是另加之盘、鼓为道具,舞人在鼓盘之上或环绕鼓盘之侧进行表演。张衡《七盘舞赋》描写一种“历七盘而屣蹑”的舞蹈,也就是“盘鼓舞”。表演时,地上摆好了盘和鼓,舞者脚步踏在鼓上或盘从容起舞。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7)

东汉 七盘舞画像砖 四川博物馆藏

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在盘,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鼓上高纵轻蹑,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8)

“许阿瞿”画像石拓片 南阳市汉画馆

下层画像为舞乐、杂技表演场景,表演者共有五人,自左而右依次为:扣盘击节、飞剑跳丸(两剑、四丸)、跳盘鼓舞(二鼓、四盘)、鼓瑟、吹排箫。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99)

盘鼓舞画像砖拓片 河南博物院藏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0)

河南南阳英庄东汉墓出土的建鼓、百戏乐舞画像石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1)

山东嘉祥宋山东汉墓出土的乐舞图画像石局部:持桴踏鼓舞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2)

山东历城出土汉画像石局部:盘口朝上的盘鼓舞图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3)

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墓出土的盘鼓上双手倒立画像石

汉代四言诗特点(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赏析)(104)

洛阳彩陶七盘舞俑

汉代是中国古代乐舞的重要发展时期,乐舞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民间歌诗、音乐舞蹈十分发达,表演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两汉时期还设立有“乐府”、“黄门鼓吹”、“大予乐”、“太乐”这样主管乐舞的官署机构。显然,乐舞成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青睐和喜爱的娱乐形式。

参考资料:

【1】贺鸣骏 玉舞人源流初探

【2】孙艺宁 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中的“翘袖折腰”

【3】梁宇 汉代袖舞研究

【4】欧阳明月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5】陈斯文 玉杯盛云露 玉人舞折腰

【6】张垚 荆楚文化视域下汉代玉舞人的物质文化内涵

【7】王乙稀 浅析西汉时期玉舞人造型与佩戴方式

【8】周宁 金村战国玉舞人工艺与时代特征初考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