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潘杨讼全剧唱段(东方名家名剧月)
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
在上海,说起“滑稽王小毛”几乎无人不晓。198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系列广播节目《滑稽王小毛》,王汝刚以一口苏北腔上海话,塑造了风趣诙谐、足智多谋的社区热心人形象王小毛,从此成为江浙沪地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几十年来,他获得了文艺界的各种表演奖项与荣誉。包括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主角奖,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被新加坡评为“中国南方笑星王”,被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评为“亚洲笑星”,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如今,王汝刚不仅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也身兼着中国曲协副主席和上海曲协主席的重任。他培养了众多年轻一代的滑稽明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滑稽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今年是东方名家名剧月十周年,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看家戏《七十二家房客》受邀再度复排演出。王汝刚将在剧中出演“炳根”。演出开票不久就立刻告罄,之后又连续加演两场。而这部风靡了半个多世纪的滑稽剧经典作品也是王汝刚从艺生涯的第一部作品,伴随了他全部的滑稽艺术生涯。当时,初出茅庐的王汝刚出演了剧中的小皮匠,那个时候只有24岁。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王汝刚饰演“小皮匠”
当过农民和工人,最后被滑稽大师挑中走上了从艺之路
王汝刚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家境殷实就喜欢听沪剧、看滑稽戏。父母为照顾王汝刚,前后分别雇佣了7位奶妈,王老师笑称或许正是这7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奶妈的缘故,自己从小就能熟练掌握多种方言。
读小学三年级时,他买了一本《独脚戏选》,藏在枕头底下,偷偷看一段,暗暗笑一阵。小时候最喜欢白相大世界,在里面看了很多戏曲。那时的王汝刚就善于演讲各种故事,小学时曾经获得过上海市讲故事比赛的奖项。
王汝刚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文革”期间,父亲被批斗,年仅16岁的王汝刚到江西宜丰一个山村插队。“当时大家都在哭,我不哭。我是班长,我知道哭没用。”王汝刚主动在田间地头为老乡讲故事,把小时候看过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添油加醋讲给老乡听,练就了他大嗓门的基本功。乡亲们听得心花怒放,为他起绰号叫“流动收音机”,还记上了3个工分。
回沪以后,王汝刚被分配去做手表零件。做过工人,后来又自学医科,并且成为了工厂的厂医。每天上下班王汝刚路过文化馆,看见有一则群众演员的招聘启事,就尝试着报了名。
首先接触的第一个滑稽戏是《满意不满意》,原先导演分配给他三句台词,但是他在舞台上把三句台词演绎成30句,并且大获好评。被当时该戏的幕后艺术指导、滑稽表演大师——杨华生、笑嘻嘻、绿杨等前辈大师们看中。
然而,晚来得子、观念传统的王汝刚父亲坚决反对他加入滑稽剧团从事演出事业。认为唱滑稽油腔滑调,没啥大出息。最后,杨华生、笑嘻嘻两位老师亲自登门拜访,讲述滑稽艺人的甜酸苦辣,坦言青黄不接、人才难得的现状,并且郑重承诺让王汝刚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父亲才最终被说服。1978年,王汝刚如愿加入刚刚组建中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小皮匠”也让他一夜成名。
然而,没有经过严格的表演培训,少年成名的王汝刚很快陷入了事业的停滞期。在继滑稽戏《苏州二公差》、《如此爹娘》之后,接下来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王汝刚甚至想过离开滑稽舞台。
但对滑稽戏的热爱终究使他坚持下来。回过头看,前后四五年的“原地踏步”,更像是他艺术生涯的一段“储备期”。此后,王汝刚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出演的滑稽戏、独脚戏开始频频获奖。
从小皮匠到王小毛,他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上世纪80年代末,滑稽戏团开始摒弃此前的定向戏。从《补婚》、《征婚》、《请保姆》到《爱心》,从《明媒争娶》到《复兴之光》,在滑稽舞台上历练了十几个春秋的王汝刚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从1986年开始,王汝刚开始了和李九松长达三十多年的搭档合作,第一部戏是讲述安全生产的《头头是道》。这部作品在电视台主办并直播的“首届江浙沪滑稽大奖赛”上获得一等奖,王汝刚也因此知名度大增。
第一代《滑稽王小毛》演播者王汝刚(左三)、姚勇儿(左四)、林锡彪(左二)、沈荣海(左一)
1987年,一部广播剧《滑稽王小毛》,让王汝刚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王汝刚说,当时除了剧团的演出,还要去工厂、电视台拍摄独脚戏,在电台录制《滑稽王小毛》。那几年,不管在家里还是马路上,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几乎都能听见或看见自己的节目。
1989年,王汝刚全年演出580场,平均每天两场。而在那个年头,不仅是王汝刚本人,整个滑稽艺术都受到追捧。王汝刚说,那个时候剧团演出很多,感觉像放电影一样。“剧团有时一天演4场,早上9点,下午1点、3点,晚上7点,最后演员们干脆直接把床安到了后台,下了舞台就上床休息。”
王汝刚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经典的艺术形象,热情憨厚、嫉恶如仇的现代好青年王小毛;《明媒争娶》中足智多谋、巧言善辩的古代媒婆杨玉翠;《喜怒哀乐》中善良的傻子憨大;《复兴之光》中憨态可掬的阿福……王汝从年轻到年老,从男人到女人,从古代到现代,演起来都得心应手、惟妙惟肖。
但他经常开玩笑说,我这辈子演戏就是离不开“小”字。“当年在业余舞台上演第一部戏《满意不满意》,我扮演青年小无锡;到了专业剧团,演第一部戏《七十二家房客》,我扮演小皮匠;《糊涂爷娘》中,我扮演孙小宝;《苏州两公差》中,扮演小京官;广播剧中扮演王小毛…… ”
王汝刚追求高品位的幽默品性,他表演自然流畅,轻松洒脱,节奏感强。他通晓多种方言并善于运用方言塑造各种性格的喜剧人物,形成其独特的方言表演技巧。他的说表在滑稽界有口皆碑。在独脚戏《补婚》中,他用湖北、常熟、浦东、苏州等不同方言塑造各种人物,令人捧腹。
他还特别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王汝刚说这与他童年生活很有关系。“在弄堂里,我常与小伙伴们搞恶作剧,模仿小贩叫卖声更是我拿手好戏。这些童年经历对我演好滑稽戏很有帮助。”
王汝刚用风趣、幽默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欢笑。1994年,他还尝试与潘虹、刘青云等明星共同拍摄沪语电影《股疯》,在银幕上留下了经典的喜剧表演。
电影《股疯》的导演及主创人员潘虹(左一)、刘青云(左三)、王汝刚(左二)。
“洒向人间都是笑”,这是1997年王汝刚从艺20周年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给他的题词。2007年,欣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成立三十周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同志又为王汝刚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肯定剧团多年来在“出人、出戏、走正路”上所取得的成绩。
当了团长和曲协主席,始终忙着抢救传承“笑的艺术”
王汝刚入行之时,正赶上“文革”滑稽戏解禁后的第一个高峰。被解散的剧团纷纷恢复,观众太需要笑声了,只要有演出,必然是一票难求。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七十二家房客》上演时一票难求的盛况,最后,滑稽团不得不兵分两路,甚至一天要演3场,当时上海人戏称之“饿煞戏”。
但在上世纪末,滑稽戏和所有舞台艺术一样,走入了低谷。按照王汝刚的说法,沪上滑稽多年来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况:滑稽队伍越来越大,滑稽演员越来越忙,但滑稽创作滞后,好戏难求,观众和行家都认可的精品力作更是缺乏。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2000年,王汝刚走马上任,担任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彼时,电视情景剧已经如火如荼,滑稽戏演员大多忙于在电视台录节目,很少在剧团参加创作演出。为了继承经典作品,鼓励演员回归舞台,王汝刚想了各种方法精心包装传统剧目并邀请知名演员加盟,并且扩大影响。第一部作品,就是复排剧团的看家宝《七十二家房客》。
他请来了诸多明星外援,台湾的凌峰出演警察“369”,演二房东的是电视演员杨昆,王汝刚则从“好人小皮匠”变成了“流氓炳根”,茅善玉、梁伟平等本土明星也都纷纷客串。而这部戏也再度创造了滑稽戏的多个纪录,在上海大剧院的四场演出场场爆满,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滑稽戏第一次走进上海大剧院。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由于演出火爆,剧团在下半年又趁势推出了由毛猛达、李九松等本团演员主演的版本,而这一版本也被舆论认为是,上海人滑中生代演员接下了杨华生等老一辈传下来的经典接力棒。不仅如此,该剧还于2006年中日友谊文化节在大阪演出了四场,请来了日本笑星客串角色,同样创造了一票难求的佳绩。
面对剧团演员老龄化的问题,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迫在眉睫。“我不想看到我老师的悲剧,他在带我们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所以我一直强调,要趁早把孩子们培养起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王汝刚与徒弟舒悦(右一)、陈靓(左一)、潘前卫(左二)
多年来,王汝刚先后收下了毛一飞、曾懿、夏吉平、黄震良、钱懿、舒悦、陈靓、潘前卫等八个学生,都是当代滑稽剧坛的可造之材。他对学生们有十六字寄语:“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犀利嘴巴,菩提心肠。”“如果阿拉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不够,那么适应市场都很难,更何况去引导市场和观众。”
王汝刚对现在滑稽戏青年演员依然抱有担忧:“常用的滑稽戏曲调有五十来种,传统的唱腔更是数以百计,招笑手法十八种,吃进吐出,误会巧合等等,你会多少种?没有积累,没有急才,功底不扎实,没有能力现编现唱,就没法生存到群众中去。”而除了人才与市场,没有好的滑稽戏剧本,也是滑稽戏的一大问题。
为此,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去扩大滑稽戏的社会影响,没有停止对滑稽戏的抢救、传承和创新。数年前,他还在黄浦剧场办了“上海笑天地”,恢复了传统独脚戏的演出。这些年,他始终在呼吁,传承着上海文化的滑稽戏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
王汝刚、李九松表演独脚戏《爱心》,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现在,王汝刚除了演员、团长和曲协主席身份外,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一名市人大代表。近年来最使他忧虑的是上海话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如何纠正年轻演员的方言发音,怎样让上海本地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够熟练地说上一口标准的上海话。
生活中的王汝刚交游广阔,人缘极好,国画大家程十发、戴敦邦,著名导演谢晋等都是王汝刚的忘年交。他自称有三大嗜好:兜马路,观书画,交朋友。而这些,都是他人生和从艺路上的乐事良师。
从艺至今四十年,王汝刚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从事喜剧艺术,信奉严肃人生。
程十发与王汝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