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解说词(大家知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名头足够大,放浪形骸、鄙视礼法一直是他们的标签,但是容启期是谁呢?

南京博物院有一个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荣启期就是画中那个与“七贤”并列的第八人。

容启期是谁呢?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解说词(大家知道竹林七贤)(1)

我们先从这幅画说起吧。

在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村南,即现在的南京第二钢铁厂3号门一带,曾有一座27米高的小土山,再往南600多米有一条弯曲的河名曰“新林浦”,在信奉“头枕青山、脚踩流水”为最佳风水的中国古代,这里自然成了皇亲国戚之葬身宝地。应该是因为那些地下墓葬形似“地宫”吧,时间久了,这座不起眼的小土山被称作“宫山”。

1960年4月,考古专家在宫山发现了一座南朝大墓。发掘工作持续一个多月,出土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数墓室两侧的砖印壁画,壁画分为两部分,各长240厘米、高88厘米,由近300块砖拼砌而成。

此后不久的1965年和1968年,在江苏丹阳先后出土的三座南齐大墓内,都发现过类似壁画,题材、构图、人物形象几乎相同。但是,西善桥宫山大墓出土的这些壁画,是年代最早,也是规格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

宫山南朝大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迄今发现的以实物呈现的最早的魏晋时期人物画,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处于空白的六朝绘画遗存,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何会出现第“八贤”

仔细的观众会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有两个奇怪之处,一是画面中多了一个人,“七贤”变成了“八贤”;二是陪伴“竹林七贤”的几乎无竹,多的却是杏树。

事实上,“竹林七贤砖画”只是大家习惯的简称,在国家文物局名录中,其规范名称应当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荣启期就是画中那个与“七贤”并列的第八人。

先说“竹林七贤”,这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不仅才艺出众,而且政治态度鲜明。魏末晋初,政局动荡不定,上层权力频繁更换,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并祸及无辜,士大夫阶层在忐忑不安中期望在老庄之学中寻求慰藉。

此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玄学”出现了,“竹林七贤”也就很快为社会普遍推崇,不仅士人和贵族纷纷效仿以示“高逸”,文学、美术界也纷纷为“竹林七贤”作画歌颂。这也是诸多显贵的墓葬里都要安放“竹林七贤壁画”的原因。

荣启期为何能与“七贤”并立,答案和他们的信仰有关。荣启期是春秋时隐士,传孔子游泰山时路遇荣启期,见其衣不蔽体、边弹边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便问何乐如此,荣启期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这一故事后被引入“知足常乐”之典。作者把荣启期与“七贤”并列,既有把荣启期作为楷模之意,也解决了构图对称问题,一举两得。

缘何少“竹”多“杏”

细看壁画8位人物之间,包括5株杏树、2株垂柳、1株槐树、1株青松,仅仅在向秀和荣启期之间有1株阔叶竹。画中主角是“竹林七贤”,为何却不画竹子与他们相伴呢?有专家认为,这一实物说明,当年“七贤经常在竹林相聚”的解释可能只是一种附会之说。其实,在西晋之前,竹象征女子的悲怨凄苦,与君子毫无关系,士大夫们对竹子并无特别的审美意向。士人好竹始于东晋,到刘宋时期达到高潮。

东晋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记载: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焦作)……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向秀、阮籍之子阮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有专家考证认为,“竹林”很可能是河南焦作一个地名,而非指真正的竹子之林。

那么,为什么壁画中杏树较多呢?这是因为,杏和杏林,自三国起就被道家视作“仙物”。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叫董奉的道人,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被他给治好了,只需种下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被治好了,就种一颗杏树。十几年后,杏树增加到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在杏林中搭了一间草房,迁居在此。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而那些米又被用来救济贫苦的农民。董奉羽化后,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从此,杏林便成了道家境界的象征。如此看来,西善桥“竹林七贤砖画”中出现杏树并且是5株,不仅不奇怪,反而映衬出人物思想与景物配置的高度协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