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2课,讲的“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

(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

1、<上艹下湔>,部分字库不能正常显示。读作ji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王彗也。”什么是王彗呢?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扫帚菜”。藜科,一年生高大草本,分枝很多,叶线秋披针线,果实称地肤子,入药,嫩叶可以做菜,老株可作扫帚,所以起名叫扫帚菜。我们前面的课程说过,凡是称“王”者,一般指大。王彗的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2)

(王彗)

<上艹下湔>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3)

(<上艹下湔>的小篆写法)

2、蔿。这个字有四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wěi。给的解释是“艸也”,显然,它就是一种草,具体什么草,没有资料可以证实,只能暂时存疑。在《本草纲目.果部.芡实》部有:“(芡)其茎谓之蔿,亦为芟”。也就是说,蔿就是芡的茎。芡,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就是现在饭店里说的“鸡头菜”杆,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4)

(鸡头菜茎)

这个读音下,还指古代的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楚邑,《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子玉复治兵于蔿。”杜预作注说:“蔿,楚邑。”另外,它还可以作姓氏用,同“薳”。

(2)第二个读音是huā。读音出自《集韵》,意思是变化。《方言》卷三:“蔿,化也。”郭璞作注说:“蔿,音花。”清代文字学家俞樾在《春秋名字解诂补义》里说:“蔿即古花字。……草木著花,非所本有,忽有忽无,有似人为,更同物化,故《方言》训为化”古人认为花不是草木本来的样子,而是忽有忽无,像是人为而成的,所以蔿的意思也训作变化。

(3)第三个读音是kuī。读音出自《集韵》,意思是狡猾。《方言》卷二:“秦晋之间曰獪……楚、郑曰蔿。”

(4)第四个读音是é。读音出自《集韵》,给的解释是“艸名”,具体是什么草,无其他资料,也暂时只能存疑。

蔿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5)

(蔿的小篆写法)

3、䒞。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chén。给的解释是“艸也”具体是什么草,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也只能存疑。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是yín。语音、字义出自《广韵》。字义是“热也”。

䒞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6)

(䒞的小篆写法)

4、蘜。读作j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治牆也”郭璞作注说:“今之秋华菊。”《初学记》卷二七引晋周处《风土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明张宁《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治蘠……不可胜纪。”所以,所谓的“治牆”就是菊花的别名,也叫“治蘠”。我们前面说过,古时的菊花并不写作“菊”,菊也不是指现在的菊花(前面的课程说过,是瞿麦)。菊花的品种很多,其中一种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7)

(菊花)

在篆刻实际应用中,菊字是常用字,刻这个字时不能直接刻成“菊”,而是要刻成鞠、蘜等字,比如吴昌硕的名印“鲜鲜霜中菊”就刻作鞠而不刻成“菊”,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8)

(吴昌硕的名印:鲜鲜霜中菊)

蘜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9)

(蘜的小篆写法)

5、蘠。读作qiá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蘠靡,虋冬也”。《尔雅.释草》:“蘠靡,虋冬”。郭璞作注说:“一名满冬”。所谓的蘠靡,又写作“蔷靡”。又名营实。李时珍 的《本草纲目·草五·麦门冬》:“虋冬。麦须曰虋,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又《草七·天门冬》:“虋冬。草之茂者为虋,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麦门冬是著名的中药,主要用于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等。它的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0)

(麦门冬)

另外还有一说,所谓的蘠指的就是蔷薇。主要指蔷薇的苗,蔷薇的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1)

(蔷薇花)

蘠的第二个意思通“墙”,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蘠,假借为墙。蘠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2)

(蘠的小篆写法)

6、芪。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qí。给的解释是“芪母也。”什么是芪母呢?《广雅.释草》里说:“芪母,貌踵、束根也。”王念孙疏证里说:“《玉篇》云:‘蝭母草,即知母草也’《神农本草》云,‘知母,一名蚔母,一名蝭母。’”就是知母。知母是一种中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总状花絮,成簇,生在顶部成穗状;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实长椭圆形,内有多数黑色种子。知母的名字也很多,比如蚳母,连母,野蓼,地参等,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3)

(知母草)

知母是有名的中药,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治成中药,它的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4)

(知母)

芪字还用在另一味中药黄芪的名字,黄芪的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5)

(黄芪)

近些年野生黄芪由于大量采挖,已接近绝迹,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黄芪也是很有名的中药,药用价值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 、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等作用。

(2)芪还读作chí。同“荎”。就是刺榆。样子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6)

刺榆,榆科刺榆属植物。小枝具粗而长的枝刺,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翅果黄绿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顶部2裂成鸡头张喙状,其部有宿存花萼。刺榆以树叶、树皮入药,有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可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

芪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457课(说文解字第72课古文字里的)(17)

(芪的小篆写法)

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中国的植物大部分被中医挖掘出了药用价值,这些植物大部分都是中药,食物与药物是植物最重要的两大用途,这一点,自古以来,从未改变。

(【说文解字】之7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