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经典(饱受争议的弟子规)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题记
本文作者:袁方正
今天上午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把《弟子规》又读一遍。发觉大不同。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朱熹《童蒙须知》改编,(其实内容无任何新意,几乎都来自《礼记》),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源出《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24个字概括全篇的内容,其实这句话摘自《论语·学而》。《弟子规》实际上是借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导我们的弟子怎么样的做人。全文360句,1080字,内容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教育人们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弟子规》之所以受争议,因为约束太多。之前有人替书辩说,说是给中年农民读的,今天再读发现不是。弟子所指的就是徒弟、学生、儿女,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快,知识的更新自然也就快得不得了,你一天不学习就会远远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了。所以说我们一辈子都在做弟子。“规”就是规范,也可以解释为道理。合起来,三个字就可以理解为“做人的规范和道理”。从这三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要义所在,这是在教我们做人,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弟子规》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悌二字。孝,自然就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这里“弟”和“悌”是通的,“悌”这个字,一个“心”,一个“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心里面要有兄弟。其实“悌”的意思是“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兄弟姐妹的互敬互爱,或者直接理解为“友爱”。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就说明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孝行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谨是恭敬的意思,信就是诚信。这两样都是提高自身的修养的。我们要做的是懂得如何修身养性。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看一看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用较为时尚的词语就是“反思”。我们的思想、态度、行为、言语一切地做为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用古人的话用圣人的话来讲就是要“合乎礼”。这是对自己,对别人要讲诚信,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个词语,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国家的根本。不讲诚信就会失信于人,做事情是要失败的。只要你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或者说对待一切都怀有一颗恭敬之心,那么你的修养也就提高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也只有大家都有一颗恭敬的心,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有希望。
当我们懂得了修养自己和诚信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首孝悌,次谨信”,这之后才是“泛爱众”。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先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姐妹,恭敬修身讲究诚信,才能具备爱别人的基础。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意孝敬,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愿意敬爱,一个人对自己不谨慎,对别人不讲诚信,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有真诚的心来爱别人。即便他做出爱的样子也是虚伪的。
爱别人是行善的一种表现,为别人做好事,心中时刻想着别人,真诚的为他人着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德行善总是对人的修养境界有好处的。你有了一颗爱别人的心,你时刻为别人设身处地的着想,你就是佛祖。爱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为别人着想,爱着别人,不但自己的心里是快乐的,更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你让别人快乐了,自己便会感到更快乐,所以说着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这样快乐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的境界就会很自然的提高一个境界。当你心存他人胸怀天下的时候,你便已经做到了仁。这就是圣人讲的“泛爱众,而亲仁”。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当我们做到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之后,“仁”便会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心里。之后,才是圣人要告诉我们的下一步的计划: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等。怎么古人告诉我们要先“孝悌、谨信、爱众”,行有余力的时候才去学文呢?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也很理智,他们告诉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做好了人之后才去学文化。不像我们现在,把学习知识求取名利放在了首位,而把做人的事情远远地抛在了脑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习《弟子规》需要实践,学习《弟子规》需要生命的投入,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儒家提倡修身,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弟子规》也是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乃至行为的标准。
来源:方正工作室 作者:袁方正 编辑:丛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