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一带,起初被叫作昆山腔,后经数十代传曲人不断改良演绎,终被尊为“百戏之师”。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此再次焕发光彩。

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1)

昆曲武生“活关公”侯少奎在封箱演出《单刀会》结束后谢幕,惜别舞台。

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2)

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员王婕妤在舞台上场门等待。

2017年,“昆曲回家”系列活动在江苏省昆山市启幕。其间,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等全国八大专业昆曲院团,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表演团体选派的55位昆曲名家齐聚昆山,同台竞演经典昆剧《牡丹亭》,别有一番致敬先贤、饮水思源的特殊含义。这是发生在昆曲故里的一个大事件,我也借此机会认识了一大批昆曲人。然而在公众面前,这些昆曲人在台下的真实样貌、喜怒哀乐却少有人知晓。于是,我开始用相机记录昆曲传人在台下、幕后和戏外的精彩故事。

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3)

大师传承版昆剧《牡丹亭》展演期间,饰演杜丽娘的王奉梅在“磨戏”。

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4)

年过半百的昆曲演员柯军利用转场换角间隙抢妆换装。

在拍摄过程中,我通过长期跟踪拍摄昆曲传人的状态与故事,记录他们在当下昆曲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执着历程与事业探索,以唤起全社会对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珍视与关爱。我坚持选择人文纪实而非环境人像的摄影风格,大量使用中长焦镜头在不干扰被摄者的前提下,以平视的视角抓取动人瞬间,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张开嘴巴聊,放开手脚拍。

昆曲启蒙之路(昆曲传人)(5)

昆山市淀山湖镇湘蕾艺术团汇报演出后台,昆曲小演员即将“挂帅出征”。

通过这些照片,我希望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全社会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撰文/摄影:韩承峰,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昆山市文化馆馆长)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8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