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修身处世的现实意义(论语的现代感悟)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的修身处世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的修身处世的现实意义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立志追求大道的读书人,如果因为物质贫乏而感到耻辱,这种人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了。”
【感悟】
耻辱是试金石
就算是孔子也无法否认,生存是一切的前提,所以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对于谁都是必要的。孔子批判的点在于,因为“衣食”问题而感到耻辱,便是心理在作祟了。
如果说“志于道”是追求完完全全成为自己,“耻恶衣恶食”则是无法摆脱主流价值甚至是时代本身的限制。一个求内,一个求外,此消彼长(<3.13>)。之所以会感到耻辱,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缺乏对抗懒惰和恐惧的力量;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做到“明诚”——智慧不足,同时对自己也不够诚实。这样的人,孔子与他讨论什么呢?
要“志于道”,必定要经历极度的孤独,大概率也会经历物质的贫乏,很有可能还会与主流价值格格不入,但一定不会有耻辱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确定自己确实是走在人生正道上。明白了这点,还需要向“大师们”寻求什么人生建议呢?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