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书铁卷(稀世珍宝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

古代金书铁卷(稀世珍宝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1)

金银经文

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不但为学界研究北宋时期书法绘画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中国美术史、丝织品制造史、造纸术及宗教史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妙法莲华经》是《法华经》的3个翻译版本之一,该版本是后秦弘始年间龟兹沙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鸠摩罗什的翻译,行文流畅,文辞优美,比喻生动,教义贴切,因此流传最为广泛,各大寺庙内几乎都有保存。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妙法莲华经》是唐代写本,却非足本,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和胶州市博物馆所藏“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七卷俱存,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金银写经。

稀世珍宝,横空出世。1986年8月上旬,时任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和天津市文化局刘光启来青岛讲学,在教学实物中发现了此经。

第二年,“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鉴赏会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副主任史树青等50余名专家学者对即墨区博物馆馆藏“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进行了鉴定,专家们对该经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该经卷是一件“稀世珍宝”。《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均以显要位置对这一世所罕见的国宝进行了报道。

古代金书铁卷(稀世珍宝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2)

护法善神、经变图、供养人

解读珍宝,品味艺术。这部佛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即墨区博物馆收藏六卷,即第一、二、三、四、五、七卷,胶州市博物馆收藏一卷,即第六卷。该经全部为卷轴装,保存基本完好。书写该经卷的纸张是磁青纸,每纸纵30.5~31厘米、横51~52厘米,每卷用纸16.5~25张不等。部分经纸有银丝栏,框高22.5~23厘米,每张纸书写26~33行,每行16~20字不等,字体皆为楷体,浑厚庄重,是宋代书法的精品力作。经中的文字大部分用银泥书写,但是文中的经名以及如来、菩萨、世尊诸神名,皆用金泥书写,以示尊敬。每卷经文开端的右上角书经名及序次,下书“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各卷卷前均有金银泥绘制的图画,主要有护法神像、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等,如来、梵王、天王、菩萨等为金面,其余为银面。卷首画沿袭了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画风,画中人物及诸神佛潇洒飘逸,极具神韵。各幅画均有文字榜题,以简练的文字说明画的内容,各卷略有不同。

榜题尾题,揭示主人。除第一卷未见供养人像,其他各卷卷首皆有供养人像,上方有“果州西充县抱戴里弟子何子芝与同寿女弟子陈氏、长男文用、次男文祚、小男文一,同造此经,愿长保安吉,供养亡过母亲杨氏”的榜题,第七卷卷尾有“庆历四年太岁甲申十二月戊子朔五日壬辰弟子何子芝造此经一部谨记”的尾题,后又有“大明洪熙元年孟秋吉旦善人葛福诚重修补造毕”的尾题。由此可知,该经卷是一名叫做何子芝的人,在宋代庆历四年为供养已经过世的母亲出资打造的。何子芝是何许人,目前已不可考证。但是根据专家估计,抄写一部这样的经书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而且宋代黄金竭乏,素有销禁令,《宋史·仁宗记》:“康定元年(1040 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由此可见,打造这部佛经的何子芝必定是一位家境殷实的虔诚的佛教徒。其书写绘画者应是专门抄写佛经的经生,其姓名已无考。明洪熙元年葛福诚又对其进行了重修补造。

名家国宝,千载流传。1988年6月,时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观后敬题:聚沙戏为塔,尚为佛所赞。何况以金银,恭敬书经卷。庆历传至今,几经桑海换,十年劫火烧,幸未遭毁散。感君意殷勤,亲奉与我看。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端庄杂流丽,书法殊精湛。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是为国之宝,不独一市冠。庆此殊胜缘,合掌再三叹!

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珍贵古籍名录》,“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位列其中。(毛洪东 孙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