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

国庆节后,山西吕梁兴县,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的黄土高原上,15万亩谷子渐渐变得金黄。

一处百亩左右的试验基地中,种植着来自中国农科院的诸多品种,谷子、高粱、荞麦、食用豆等,即将迎来秋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肖永贵老师告诉记者,其中有几个品种表现很好,来年即可在当地推广,尤其是一种优质的抗除草剂谷子,或将改变当地谷子地人工除草的传统田管方式。

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1)

山西吕梁兴县,一处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中,种植的谷子即将迎来秋收。受访者供图

小米之乡的秋收

兴县紧贴着黄河分布,莽莽黄土高原上,群山连绵,峡谷幽深。山里的人们,散落在一座座高山和低谷之中,山坡上,种满了谷子、高粱、食用豆等杂粮。

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兴县。在吕梁山中,黄河边上的兴县,则是山西杂粮之乡。而谷子,不只是赖以果腹的食物,更是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伴的伙伴。谷子脱壳,就是人们熟悉的小米,在这里,没有小米的三餐是不完整的。小米粥、小米饭、小米糕、小米饼,可以摆满兴县人的餐桌。

谷子有七千年的栽培史,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适应性强、抗干旱、产量稳定的作物,自被驯化以来,就一直是北方高原上的主粮之一。

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2)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在兴县开展“田间课堂”。受访者供图

“本地人早晚都吃小米,开发出了很多小米美食。”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告诉记者。

王志辉出生于兴县农村,和这里的所有人一样,对伴随他们长大的谷子,有特殊的情感,“在以前,小米是杂粮也是主食,我们这里是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种小麦产出很低,吃面条、馒头等,都是小米磨成面,有时候还会和高粱面、豆面混合,在过去艰苦的年代,小米饭、南瓜汤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黄土高原上地形破碎,缺乏大块的耕地,人们世代在一个个山坡上,开垦出农田,种植粮食。而兴县,是吕梁地区面积最大的县。在革命年代,兴县是晋绥边区的首府所在地,承担着拱卫延安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延安供给粮食的责任。

兴县坡地多,梯田少,在过去,人们更多使用人力或畜力,在山坡上耕作。一直到改革开放,亦是如此,王志辉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两个人,种着三四十亩坡地,一年辛苦到头,卖粮的收入,能达到两万,就算是好收成了。

但如今,播种和收割,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多年来,当地政府投入财力人力,整理坡地,改造梯田,提高耕作条件,让机器爬上了山坡。“比以前轻松多了,而且我们县里也建了很多加工厂,就在本地加工。以前外面人来收,经常会压低价格,现在我们自己加工,产业的利润也能更多留在本地,农民的收入也能高点儿。”他说。

“现在是杂粮产业的时代”

寒露季节,黄土高原上的气温降低到十多摄氏度,谷子、高粱等进入了收获季。

兴县蔡家会镇蔡家会村,52岁的贺虎平,和往年一样,已经做好了收购杂粮的准备。

贺虎平是当地的种植大户,目前有3000多亩的流转土地,他还经营着自己的杂粮加工厂,有四条生产线,每年加工四万多吨杂粮。这个加工厂,和当地众多农户,通过契约方式,将两万多亩耕地连接在一起。

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3)

杂粮加工产品。受访者供图

农民出身的贺虎平,在高中毕业后,曾短暂外出打工,但仅仅两年后,就回乡种地了,“那时候在外面干些体力活儿,收入也不高。所以就想着回家发展,一边种地,一边做点儿小生意。”他说。

1992年,刚刚回乡的贺虎平做起了粮食购销的小生意,十年后,成为了当地的购销大户,贺虎平又开始做杂粮加工。此后越做越大,成立合作社,扩大工厂,流转土地,尝试签约种植……

三十年中,贺虎平经历农业产业变迁的全过程,也见证了谷子在这块高原上的变化,“以前谷子是主食,后来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升了,吃大米、白面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含糖量更高、热量也更高的主食,一度替代了谷子。但近些年来,生活水平变得更高了,人们也开始重视健康饮食,谷子又开始变得重要了。”他说。

贺虎平告诉记者,他做农业的前二十年,都处在发展阶段,二十年后才逐渐巩固,“尤其是刚做的时候,那时候人们对杂粮的认可度不高,我们本地种的人,也在变少。慢慢把品牌做起来了,才有更多的人开始跟着种。”

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4)

兴县小米。受访者供图

如今,贺虎平觉得,杂粮的时代到来了,本地的品牌慢慢做起来了,规模扩大了,外部的市场也在不断成熟,可以涉入新的领域了,为此,贺虎平正在考虑上一条新的生产线,做杂粮深加工的产品,“过去的加工,都是初级加工,现在想做深加工,做谷子饼干、锅巴等年轻人喜欢的速食品。”

“县域产业的新模式”

在兴县,贺虎平的经历并非特例,王志辉告诉记者,进入新世纪以后,当地开始着力发展杂粮产业,在农业领域投入极大,尤其是近十年中,当地加大了高标准农田、节水排灌、梯田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每年建成的梯田超过1万亩。此外,还建立了很多特色的杂粮基地。目前,仅谷子种植,全县就有15万亩左右。

在兴县,农民种谷子,不需要考虑选什么种子,用怎样的新技术,当地采取统一供给的形式,由县政府统一采购优良种子、有机肥等,免费供给农户,同时和当地杂粮加工企业达成合作,由企业统一回收。

“目前种植的,主要是晋谷21,这是山西本地育成的一种优质谷子,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熬成谷子粥,表面好像有一层油。”王志辉说。

谷子种植,一年只有一季,王志辉介绍,在兴县种植的优质品种,亩产大约在六百到七百斤,极好的可以达到千斤,但比较少。而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对产出的谷子进行回收,价格在每斤三元左右,“因为政府统一供种、供肥等,农民可以省下这部分投入,一亩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500元左右。”

一个以县域为基础的农业产业模式,在兴县逐渐建成。王志辉介绍,兴县的产业,过去以工业为主,近年来发展农业产业,百姓收入中,杂粮产业带来的收入,如今占七成到八成左右。除了种植、加工外,当地还在开发更多的杂粮产品。

如杂粮菜系,王志辉告诉记者,在当地饭店中,可以吃到谷子鸡蛋、谷子炒菜等各种以谷子为材料的美食,而在加工厂中,也在开发新的健康食品、速食品等。

谷子需要轮作,在过去,当地长期以高粱、食用豆等杂粮和谷子轮作,形成了多样的杂粮开发利用方式,王志辉介绍,兴县有悠久的酿酒、酿醋历史,在古代,兴县本属于汾酒的原产地汾阳,兴县的高粱,大部分都用来酿酒。而当地的清泉陈醋,则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的原材料,即是本地的高粱、豌豆等杂粮。

摆脱谷子的机械化困境

从一度式微到重新振兴,杂粮产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中的新成员,但其中最知名的谷子,却仍面临难题。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谷子播种、收割的机械化,但中间的管理,还需要人工,尤其是间苗、锄草,需要大量的人力。”王志辉说。

谷子不耐除草剂,目前也缺乏相应的精播技术,因此,在播种之后,需要人工间苗,人工锄草。

“一季谷子,大约要锄两到三次草。”肖永贵介绍,但和大多数乡村一样,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难题,“尤其是兴县平原少,山地多,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年上山锄草,变得越来越难了。”

吕梁特色农业发展(小米之乡的现代农业之路)(5)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肖永贵在种植基地调研。受访者供图

2022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兴县合作,建立了两个种植基地,在当地筛选和推广杂粮品种,肖永贵告诉记者,目前,第一批筛选的品种即将成熟,“我们在基地种了谷子、高粱、鹰嘴豆、绿豆、荞麦等,有几个品种表现非常不错。”

就在国庆节前,肖永贵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科学家们,一起在兴县的农田中,开设田间课堂,为当地农户传授农业技术,同时考察基地的品种筛选情况。

“我们种植的几个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如中谷19,是以当地晋谷21为对照培育出来的,种植后效果不错,可以保证品质和产量,同时又具有抗除草剂的功能。”肖永贵说。

试验基地的品种,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肖永贵说,“有年长的农民,在地里跟我们说,想种新品种。”肖永贵相信,这些来自农业生产最前端的品种,未来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的变化,不只有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抗除草剂品种,在加上相应的精播机,可以让农民摆脱体力劳动,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同时,我们也计划和当地的从事种子繁育的种植企业合作,尽快把新品种推广出去。”

在兴县,当地政府也在推动杂粮育种产业的发展,王志辉告诉记者,在未来,兴县将从杂粮种植大县,逐渐转型为杂粮制种大县,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等,让更多人认识山西杂粮,了解山西杂粮,也让杂粮,真正成为县域经济中新的支柱产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