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险的蘑菇(蘑菇世界的探索者)
本报记者 陈怡希
清晨,昆明西山脚下的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采摘金耳,经过层层筛选,当天下午3点前,这些金耳将“坐”上运输车,于次日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金耳工厂化生产线,从选育到栽培都出自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长李荣春之手。这位与蘑菇打了整整40年交道的老教授,长期从事食用菌生物学、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野生资源的驯化开发利用研究和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系统地研发出金耳和裂褶菌优质、绿色、高产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耳和裂褶菌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壮大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种类。
1980年,李荣春考入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开始进入蘑菇科学的世界。1998年,李荣春到英国国际园艺研究中心蘑菇试验站留学,在那里,他每天花15个小时学习双孢蘑菇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掌握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电脑控制的工厂化、自动化双孢蘑菇栽培技术。2004年,他又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以真菌及蘑菇的分子生物学为主修方向,系统地学习了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双孢蘑菇自动化、工厂化栽培技术。两次留学,为他后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南是研究蘑菇的天堂,为了搞清楚云南的蘑菇资源,李荣春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多年来,从云南松茸的分布动态变迁,云南松露的生态生境特性到云南白参(裂褶菌)的驯化栽培,他都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1993年,他成功地将云南松露介绍到欧洲市场,开启了云南松露的出口历史;为云南野生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出了许多建议,出版了《云南五大野生食用菌》专著和世界第一本鸡枞生物学研究的专著《鸡枞》。
从事蘑菇研究40年,李荣春见证了我国蘑菇栽培产业飞速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蘑菇栽培产业总产量从5万吨发展到近4000万吨的进程,见证了从蘑菇栽培技术弱国发展成为技术强国的过程。研究生毕业后,他在云南建设了50亩规模的双孢蘑菇栽培基地和学校,采用晚上上课、白天实践的方式推广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在云南掀起了双孢蘑菇栽培的热潮,双孢蘑菇栽培也成为了当地新型快速发展的产业。
2000年,李荣春创建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17年,省教育厅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挂靠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研究生60多人,研究所形成了以野生蘑菇资源评价、驯化栽培、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特色的校级研究所。
退休后的李荣春依旧离不开他热爱的蘑菇事业。在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以云南特有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成功研发金耳和裂褶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改变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业缺乏自有品种、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
在对全球五大洲的裂褶菌(白参)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团队驯化出的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通过省级鉴定。首创的裂褶菌(白参)工厂化优质、绿色、快速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白参从接种到采收只要13天的超短栽培周期,创造了世界木腐菌工厂化超短栽培周期的记录。申请国家专利8项,已有两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研发形成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裂褶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芯片”。
来源: 云南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