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客成本高(有什么好套路吗)

每逢节假日,记者就会收到很多关于门店派发预售卡的公众推文,除了推销价值不菲的套盒,将活动链接分享到朋友圈,还能够在门店免费领取面膜。

除了这种门店自己做的跨多种品牌的预售卡之外,还有专门针对某单一品牌的预售卡,比如消费者话费19.9元就能够得到价值399元的套盒,其中有价值199元的品牌精华水一瓶和4张价值50的购物券,但是购物券并不是全场通用,只能够用在该品牌制定套装的购买上。

360化妆品网通过某日化店微信公众号联系上了该店老板江安,了解预售卡在门店引流和增加营业额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实际效果。

获客成本高(有什么好套路吗)(1)

推广效果显著

虽然是老瓶装老酒,可是门店还依旧当预售卡是个香饽饽,在360化妆品网关注的十三家门店的公众号中,有一半以上都在三八节办过预售活动。

和别的门店不同,有两家门店的预售产品多不是产品正装而是中样,优惠套装内除了化妆品之外,都还有别的商品,比如定价虚高的价值58元的毛巾和一盒12粒每粒8元的纤体梅。

“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当然,对他们来说,即使是几瓶中样、一部毛巾和几粒梅子,你要单独买的价格肯定还是会超过我们的定价。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你的产品到底值398还是值198,差别并不大,他们需要的享受那个买到便宜货的过程。”

江安介绍,没做预售卡的时候,店面一个月里营业额最多的时候大概一天能有2-3万,但是要使用预售卡的当天,销售额好的情况下可能会翻上一番。

“为什么销售好的情况下只能翻上一番?”

“其实预售活动,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就算我们从厂家那里拿到的是那种特价的折扣品,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超过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而且这种活动走的是量,如果前期宣传到位的话,引流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对于县级市的繁华地段,一般情况下能引流多少?”

“这个不好说,因为一般这种活动都是凑着节假日或者周末,本身人流量就会比平时多一点,办这种活动可能会使以往的3-5倍。”

“订单转化率呢?”

“基本都还不错,这方面没仔细琢磨,对于我们这种小店来说,能赚就行,没考虑太多。”

不管是大店还是小店,能够将这个旧习一直保留下来,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营业额还是个难关

湖南邵阳某连锁店的朱老板表示,预售的引流效果相对还是比较显著的,可是销售额却难以攀升,虽然大大小小的活动也不少,但大多时候,收入和成本持平。

“我店里做19.9预售卡活动的时候,套餐里的产品总价值大约在30多元左右,因为两家店都在镇上,消费者对于微信公众号这种推广方式不甚敏感,所以我们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派发传单。”

在朱老板的店里,消费者只需要拿着在街面上领取到的传单,就能够进店进行购买,如果没有传单的话,也可以直接进店领。

他最早在2008年就开始做起预售卡了,当时镇上的化妆品店只有三四家(包括他在内),还没有人做这种类似的活动,刚做的时候,不管是在引流还是营业额上效果都非常好。其他的门店开始学习这种模式后,就成了价格战的拉锯,这一点也让朱老板深感其烦。

“没办法,竞争变大之后就只能靠价格取胜了,还好我们经营的品牌几乎都没什么重合的,小地方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还是很严重的,因此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就像各个门店的‘不动产’一样。”朱老板告诉360化妆品网,那些一直在各个品牌中摇摆不定的消费者就是他想争取的对象,但是目前还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只能边走边看了。

江安也表示了同样的困扰,活动是越做越多,效益却越来越不好。

为新品探路

江安告诉360化妆品网,虽然营业额上面数据可能不大好看,但是预售卡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作为新产品的试金石来看一看市场反应,再决定这款产品日后在门店销售时应有一个怎样的推广力度。

“我们经常会针对一些新出来的产品做预售卡,一方面能够快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做一个宣传推广;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态度如何,这就决定了日后是把这款产品当作爆品来推还是当作边缘化产品来处理。”在江安看来,在不能够达到完成满意销售目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也算不错了,“至少不用只靠各种发传单和敲锣打鼓来做宣传了是不?”

江安曾经为了给门店上新产品做推广而苦恼不已,仅靠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宣传力度还是太小,有时候他还会在当地关注人数较多的公众平台上打广告。

因为之前一直怕新品在没有得到消费者认知的时候贸然做预售卡会有风险,但爱人劝他试试,试过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新品一下子就完成了经销商的销售任务,还一度让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不了解消费者:

“我爱人和我说,作为女性,如果看到一款单价较高的新产品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总是会抱着试试的心态,毕竟价格便宜,试错成本低,要是不好用就算了,反正也不贵。”

朱老板却告诉360化妆品网,他之前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推新品,但不知道是品牌太小还是别的原因,即使折扣低,依旧难以打开销路,这方面还得多琢磨琢磨。

对于预售卡这块“咸肉”,究竟是适合老少通吃还是因地制宜?两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油条”心里是没有个准确答案了,你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