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

梵净山的春天来得相对要晚一些。

3月底,梵净山下的植物,花期已至繁盛,而山上仍有积雪,珙桐、高山杜鹃等树种才刚刚步入花期。

花期不同,物种差异也不小。据梵净山遗产展示中心的解说员介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物种,与周边山区相对比,重复率低于30%。

这源于其独特的地貌――以变质岩为主的梵净山岩体,宛如一座巨大的“生态孤岛”,从喀斯特丘陵的“海洋”中浮出。

这样的山,全世界都独一无二。

这样的生态系统,注定不甘平凡。

如今,梵净山正朝着“国家公园”行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尚空透露,《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方案》已制定完成,并于2022年年初已由贵州省委、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递交。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1)

梵净山一景

山与人:130多位巡山人筑起“生态防线”

梵净山管理局河口管理站站长杨权勇守护山林近30年。

10000多天的时间,杨权勇日常的工作,大多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进行。他和梵净山原始森林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只有两三天,却险之又险。

那是在2014年11月,杨权勇跟随科考队进山。在最高峰凤凰山一带,他们路过当地人称“鬼门关”的地方,顺着老树藤下到山谷中,再顺势攀爬上另一面的峭壁。

途中,杨权勇不小心淌进有浮冰的湍急溪流,瞬间刺骨般寒冷。

惊险过后,有别样的收获。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看着外来专家们观察、讨论某种动物的脚印,采集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植物作为研究样本,不时露出惊讶或者欣喜的神情,杨权勇越发感觉到,自己多年守着的是一座“宝藏”山。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2)

梵净山管理局河口管理站站长杨权勇讲述巡山经历

他手下的5位驻站林管员,以及辖区内村民组的护林员,每人每天巡山8个小时以上。

巡山工作看似简单,责任却重大。

“一旦有火情发生,全年绩效一票否决。”杨权勇说,近10年来保护区偷采偷猎情况鲜有发生,春秋季及清明节的森林防火工作才是最紧要的。他常跟年轻一代人强调:“寻好山,守好路,看好人,盯死坟。”

在外围巡山没有那么多危险,迷路也是常有的事,山中信号差,导航设备“瘫痪”,护林员们只能“凭感觉”走。有的路段从电子地图上看仅短短一公里,因地势陡峭可能要绕路多走上个把小时。

梵净山管理局设7个管理站,共有130多位护林员。从梵净山1956年被国家原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到1978年成立自然保护区,再到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他们都是见证者。

“我们还将见证梵净山国家公园的创建,同时也会继续为保护梵净山出力。”杨权勇说。

虽然每个人都只是很小的一份子,但也正是有大家日复一日的巡逻与管护,才为这座“生态孤岛”外围筑牢了一道生态防线。

山与村:30年以“保护为主”的绿色发展

梵净山遗产地共计775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地核心区面积40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平方公里。

面向游客开放的区域,仅占其总面积的2.11%。游客们通常从东线(江口县境内)上山、西线(印江自治县境内)下山。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3)

梵净山面向游客开放的区域,仅占其总面积的2.11%

2018年9月,居住在梵净山核心区的143户501名原住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大山。但当地政府并没有“一刀切”地将山民们都迁出,而是实行分区保护管理,实验区内的村民可继续留在山中生活。

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就是在实验区内唯一整村保留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却并非旅游业。

团龙村家家户户有茶园。

1992年开始,团龙村村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传承600多年的种茶历史,大规模还茶,目前约有1400多亩茶园,翠峰、毛峰、大宗茶叶的年产量共计6万斤左右。靠着茶,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左右。

猎户柴恩雄转型做了茶农,除了打理家中十几亩茶园,他还将山中枯木收集起来“变废为宝”,打磨成精巧的根雕作品,吸引了四川、湖南等地客商前来购买。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4)

梵净山遗产地范围内的民族村寨――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

按照2019年出台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规定,团龙村属于二级保护区。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科研教学、观光旅游和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居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外,禁止开发建设商业房地产以及其他破坏资源或者景观、污染环境的项目。

“2000年村庄重新规划以后,村民们的屋舍就再也没有过改建、扩建。”柴恩雄告诉记者,曾有来客评价,这样的“限制”,不利于精品民宿之类旅游产品的打造,他和村民们却乐在其中。

“保护为主、绿色发展,已然是全村人的共识。”柴华说,他期待“国家公园”建立后,能有更多政策支持团龙村探索尝试新的绿色产业,继续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让团龙村的世世代代守着这一方绿水青山,过更舒心的日子。

山与猴:54只黔金丝猴在救助站“定居”

梵净山申报国家公园有个“加分项”:梵净山是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唯一的自然栖息地。

这两个梵净山“旗舰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濒危”等级。

775平方公里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区内,5000多株梵净山冷杉仅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生长,700多只黔金丝猴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只有200多平方公里。

黔金丝猴的种群数据调查于90年代中期。它们异常“胆小”,一察觉险情,便会迅速退回密林,因此其数量极难统计。

如果想亲眼要见到黔金丝猴,只有在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站和北京动物园。

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站成立于1990年,至今已救助或繁育黔金丝猴54只。目前有5只黔金丝猴在救助站“定居”,年纪最大的一只,已在救助站生活了26年,于2012年左右在“猴王争霸赛”中败北离群。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5)

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站内的黔金丝猴

梵净山野生动物救助站负责人杨伟说,梵净山申遗成功以来,救助站共救助了160多只受伤的野生动物,其中有部分线索还是周边山民打电话来告知的。

一周前,救助站刚将一只救助康复的鹰放归山林。

“黔金丝猴被救助后,很难回到野外。”杨伟说,黔金丝猴属群居动物,目前所救助的5只猴已彼此“接纳”,组建起新家族,但若要将其送回原始森林,这个群体又太弱小。

为了让这些“地球独生子”膳食营养更均衡,救助站每月安排3000元的“伙食费”,给它们购买水果蔬菜和鸡蛋等食物。

2020年11月,贵州省林业局启动了有关黔金丝猴种群数量、活动规律的研究,在其活动的主要区域(保护区东北角一带)安置了5台热成像和可见光摄像头。

根据监控摄像头及收回的红外相机的长期数据,杨伟分析,在多数黔金丝猴群体里,亚成猴(已离开母猴独立,但还未性成熟的猴子)与带幼猴的母猴在猴群中占大多数,“说明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在增加。”

山与万物:大数据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测

设立国家公园,共有9大项21小项指标。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超过10小项就能达标。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满足其中18小项。

各项指标中,自然生态类指标又占据较大篇幅。

梵净山的生态系统完整、平衡,且自成体系,对科研工作者们来说,是一个太具吸引力的谜题。

7000多个野生动植物种,缺一不可。梵净山核心区64万亩原始森林,大约有接近45万亩左右的水青冈。这一在梵净山生态系统中起主导地位的“顶级”群落若稍有异常,也必将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繁育。

梵净山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正接收着24个森林防火点、24个人为活动点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传输,每个点都有可见光和热成像两个镜头,超过60摄氏度时会自动报警。

监控不仅助于森林防火,也可供科研者们观察不易接触到的野生动物。 梵净山管理局科教科副科长李海波曾在视频中看到过一只黑熊,灵活地爬上灯台树采摘树叶吃。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状况 用心呵护生态孤岛(6)

梵净山麓,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关部门在修建环梵净山盘山公路时采取了打隧道的方式,形成了几条天然的生态廊道。

其中一条位于江口、印江交界处龙门坳,一条30多米长的盘山公路隧道,隧道上方移栽铺设了当地的植物物种;另一条则位于梵净山东麓的冷家坝麻溪坳,长200多米,植物很自然地和山体融为一体。

监控摄像头及红外相机已拍摄到豹猫、毛冠鹿、野猪及啮齿类动物从廊道路过,虽然它们过路的时候还是会小心翼翼地观望。

“等隧道上方和天然原始林一样,它们就可毫无戒心地穿越了。”李海波说,目前生态廊道还未发现黔金丝猴路过,“只有当它们种群数扩大,且廊道两边的人为活动较少、生态环境更好时,或许它们将会在迁徙中选择路过。”

梵净山管理局局长尚空说,梵净山若能成功创建国家公园的创建,将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管理体系。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域,也会变更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未来的梵净山国家公园,将成为世界上‘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更加注重境内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网记者:李思瑾 徐昆(多彩贵州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