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买什么吃的(回老家吃最好吃的饭)
1000多张照片,大学生们的镜头对准的,是空心村的留守老人。他们是乡村中国的现实,是在城市里打拼的儿女的乡愁,是滋养了城市的奉献者,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
以青春之名,定格老家面孔。我们为这样的叩访感动,遂发起“老家面孔”的征集活动。
老家面孔优秀作品选登第三辑↓↓↓
■面孔11 最大的财富
拍摄地点:丽水市缙云县石笕乡石笕村
拍摄对象:陶献通 85岁 叶奶儿 80岁
拍摄者:金陆游 缙云工艺美术学校
一进陶爷爷家,那幅放在餐桌上的全家福照片就吸引了我们。人丁兴旺,陶爷爷和叶奶奶无疑是幸福的。陶爷爷在洗碗,叶奶奶在给我们远来的客人准备点心。两位老人虽然已经八十多了,身体却很健朗。
二老结婚60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给两位老人拍照,是一件开心的事。陶爷爷很爱笑,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直在笑眯眯和我们说着子孙的故事。我是温州人,陶爷爷的缙云话我一知半解,但他的笑容却感染了我。
■面孔12 肩膀
拍摄地点:台州天台县泳溪乡大柳溪村
拍摄对象:未详细记录
拍摄者:梁澍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学院11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相传村中山溪两岸早年多植桃柳,本名桃柳溪,后来人们嫌桃轻佻艳俗,依方言谐音改为今名。
大柳溪穿大柳溪村而过,村因溪得名,也因溪分为两半,中间以简易石板桥相连,是为柳溪桥。山村因溪水多了一分灵性。地处深山,村和溪又多了一分野性。
夏天雨水多,每到下雨的时候四周静悄悄,只余雨点敲打地面。到了饭点,家家户户的烟囱升起一缕缕青烟,弥散相连,与溪上的白雾融在一起,让山谷中如梦幻般静美。炊烟就像山村的灵魂,让你知道这村庄是活的,这个世界是活的。来到这里,心会特别安静一些。
在这里为老人们拍照的时候,我在柳溪桥上邂逅了这位老奶奶。闲聊家常,她说在大柳溪村生活了一辈子,村里剩下许多像她一样的留守老人。山里老人勤快,每天6点钟她就起床干活了,上山砍柴烧饭,忙个不停。因为三个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他们把孙辈留在了村里让老母亲照顾。但,就是为着孩子忙碌,让老人的神色里比别人多了一份快乐和爽朗,日子也过得更有劲。照顾完孩子,老人还在村里卖鸡饲料自食其力,再有闲暇,就和邻居们搓麻将自娱。背着饲料经过,老人步子轻快,她的肩膀并不宽阔,但就是这样扛起了生活的担子,抚育了儿女,如今又帮着儿女抚育下一代。
■面孔13 生平头张婚纱照
拍摄地点: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大斗(土字旁)村
拍摄对象:李炳祥,83岁;吴学琴,73岁
拍摄者:张吴江,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2013级广告学专业
暑假,我们到长兴为金婚老人拍摄纪念照。这是爷爷第一次穿西装,也是奶奶第一次穿婚纱。
奶奶来拍照时,明明是大热天,还穿着两件布衫。村里人说,奶奶身体不太好,有些虚弱。为了纪念照效果,我提议,爷爷奶奶是否能换上西装和婚纱?爷爷同意了,可我跟奶奶交流,发现不是很顺畅,我说的话,她几乎都没有太多反应。
可是,整个换装拍摄的全程中,爷爷一直很耐心地在旁边照看奶奶,一直都是笑呵呵的。村里人说,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着奶奶,从没见他发脾气不耐烦,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奶奶与外人的交流不顺畅,可是跟爷爷之间就像有密码一样,爷爷帮她换装,小心翼翼,充满了温柔,而奶奶也乖乖配合,十分温顺。爷爷在我们的引导下挽起奶奶的手,她笑得既甜蜜又羞涩,镜头就把这珍贵的一刻定格下来了。
■面孔14 童真美好
拍摄地点:天台县雷峰乡祥何小学
拍摄对象:夏好 7岁
拍摄者: 张芳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7月7-16日,我们来到天台县雷峰乡祥何小学支教。
通过十天的相处,我们和学校里57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结下了情谊,就要离开了,很舍不得。所以我们决定给每个孩子都照一张照片,把他们的笑脸记录下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配合。我们打算回来后把照片全部洗出来,一张张寄回山里送给他们。
她叫夏好,才7岁。山里的孩子起得很早,7点不到就陆续来学校,夏好总是最早到的几个。看见我们就甜甜地叫哥哥、姐姐,非常可人疼。夏好虽然年纪较小,有时调皮,爱黏着我们,但上课的时候还是很认真。她喜欢画画,动手能力也很强。跟她的名字一样,童真美好,不怕生,很容易就被逗笑了,每天都能看见她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
夏好说,爸爸在外面打工,家里有一个姐姐在照顾她。一天课间,夏好不小心摔了一下,鼻头上留下红红的擦伤。可她也不哭闹,爬起来掸掸灰,只是走到我们面前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也许这就是山里的孩子,天真浪漫,又比娇生惯养的孩子多了一份皮实。
■面孔15 最后的茶娘
拍摄地点:金华市磐安县胡宅乡横路村
拍摄对象:陈球花 101岁
拍摄者:张刘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2级新闻1班
在磐安,我们拜访了101岁的陈球花奶奶。曾经的磐安古道多在这里交叉,山岭、半山腰多设有茶亭,村民自愿烧茶免费周济过路人,传承纯朴敦厚的古风。而这位奶奶,就是曾被多方报道过的“磐安最后的茶娘”。
年岁大了,奶奶有些抱恙,搬到了胡宅乡横路村的大女儿家。奶奶的丈夫很早就过世了,我们问候奶奶,她只是和我们说“我耳朵不好,听不见你说什么”,就安静地看着我们。
村里人用磐安话大声地和她聊起当年奉茶的事情,奶奶的谈兴被勾了起来。给抗日部队奉茶、每天走一百多级台阶挑五六担水,虽然很辛苦,奶奶说得却很起劲也很开心。大女儿说,奶奶去年还在老房子里自己种菜、烧饭,守着久已无人光顾的老茶亭。
临走的时候我们提出,给奶奶拍一张照片,她拿着当年山上采来烧茶用的“六月霜”,坐在门前咧着嘴冲着镜头笑。101岁的面孔里那份安详,是把一生的艰难困苦都化作了云淡风轻。拍照的时候,奶奶一个人慢慢走到门前;拍完了照,奶奶又颤巍巍地移动着脚步想多送我们一程。
不知为什么,看到上了年岁的老人,我心里总有一些心疼,他们经历了太多世事的沧桑,却依旧如老茶亭、古驿道一样,不声不响又坚定地存在。面孔里包含着太多的意味,像是人生的教科书么,又像是无声的安慰。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
苹果用户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闻”下载;安卓用户请可在各大市场(如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应用汇、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91手机助手、百度市场等)搜索“浙江新闻”下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