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我要好好的(父亲的家风散文)

赵利民

散文父亲我要好好的(父亲的家风散文)(1)

随着父亲忌日(农历6月29日)的日益临近,从小父亲传承给我们做人家风的点点滴滴,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大家知道,一个家庭要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必须要有一位灵魂人物,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说,父亲的思想,父亲的言行,父亲的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虽然父亲一辈子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终身都在学习、实践、提高。我们的血管里始终流动着父亲的血液,我们的思维里也永远有着父亲心灵的指引,那些教诲,那些嘱托,似乎遥远,仿佛犹在耳畔。父亲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所传导给我们的家国情怀、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崇尚知识、孝敬老人、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等优良家风,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内,流淌在血液里,渗透在骨髓中,成为我们终身工作学习、立身处事的道德规范和行动指南。

家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家庭的门风,家风的形成是一个家庭多年来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氛围,用无声的教诲而形成的传统风气;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也就是家规、家训形成的习惯。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重德修身等品质,都可以引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充满正气、健康成长;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对于今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方式等,都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家风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训就是一种无声的嘱托。好的家风能够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和谐稳定。自我记事起,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们关于家风家训的专门教导,但他们的勤劳善良、公正无私、大爱无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对待长辈的孝顺、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兄弟姊妹间的团结友爱,是我童年感受最深的和谐美好画面。可以说,父母身体力行的行为,教我们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使我们这些儿女们,受益终身。

我在一个好的家风中长大,从小听父母讲得最多的话就是:自立自强靠自己、勤劳节俭懂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做人要宽宏大量、正直善良、勤俭节约,靠谁不如靠自己,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遇事换位思考……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一)读书是我们家最好的家风

我父亲虽然小时候因家境贫寒,社会动荡,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崇尚读书。他认为,只有读书,才是解决一切困难的唯一出路。通过不间断的读书、学习,父亲能够独立记账、写信,还在生产队当了多年保管员。我们兄弟几个读书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国家高考制度已经废除,上大学靠推荐。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们上学,没有多少用处,有点文化,只要不是文盲就行了,因此,不少孩子上到小学,顶多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到生产队挣工分,补贴家用。当时,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年年都是生产队的欠款户。不少人好心人劝说我父母,不要让我们念高中了,父母也不用起早贪黑,那么辛苦。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娃娃们愿意念,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正因为父母当年的甘为人梯,远见卓识,才造就了我们家的今天。

(二)百善孝为先

在我们家,祖宗的牌位后面,父亲都明明确确标记着去世老人的周年纪念日,每年到了那一天,母亲都要做些好饭,祭奠祖先;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二、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的神鬼节,我们都要恭恭敬敬祭奠列祖列宗。父亲说,我们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永远不能忘记根本。父亲是小时候过继到我这边爷爷家的,记得我的一位奶奶,父亲说,他过来不长时间,这位奶奶就去世了,但奶奶在世时,对他很好,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因为奶奶的过早去世,奶奶娘家亲戚,早就和我们家中断来往。后来,我们工作后,家庭条件渐渐好转,我父亲主动联系了奶奶娘家亲人。因对方家庭比较困难,看在奶奶照顾我父亲的恩德,我们家帮了奶奶娘家不少忙。算是对奶奶恩德的一种报答。

(三)兄弟姊妹一母同胞 血浓于水

父亲共姐弟6人,年龄大小依次排名为:大姑、二姑,大爸、二爸、三爸(二爸和三爸是双胞胎,二爸日本侵华期间去世)、我爸。我爸年仅四岁的时候,不幸我奶奶去世,因家境贫寒,大爸在家顶门立户,三爸、我爸分别过继到本村别的家庭。兄弟三人,顶了三门。他们虽然生活在三个家庭,但念及手足之情,彼此团结,有事及时沟通、交流、协商。与两个姑姑,更是血脉相连,亲密无间。大家齐心协力,一家有难,相互支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三爸被县城医院诊断得了不治之症,三爸家知道消息后,无法面对,乱了方寸。我爸说道:“有了病,大家要尽心尽力抓紧治疗,不惜一切代价,尽力挽救。”当听说三爸一家发愁治疗费用时,父亲斩钉截铁地说道:“人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一线希望,没有钱可以卖房。”当时我大爸、三爸、我家各有两座小房。父亲说:“如果急需费用,各家卖一座小房,先卖我家的。”后来,三爸到省城太原诊断,结果是县城医生诊断错误,全家人虚惊了一场。但通过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大家庭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手足情深的厚谊深情。

(四)我们和孩子们在外面打架 无论是否吃亏 到家照样挨打

小孩们,免不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和同伴们起争执,轻则骂架,重则打架,有些甚至动用工具,造成重伤。有的学生,在外面受了委屈,告诉家长。家长找学校老师,找欺负他们孩子的同伴,找欺负他们孩子的同伴家长。我们小时候,在上学的时候,很少和同伴们骂架、打架。即使不可避免地和人骂了架、打了架,也从来不敢在家里吭声,更不敢给父母说。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只好悄悄咽下,如果让父母知道了,不仅不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还会再次挨到父母的一顿打骂。因为在父母的字典里,打架、骂架是一种无能、愚蠢的行为,根本无法解决事情,只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无论赢输,都一样得不到父母的丝毫同情。

(五)与人共事 不可沾光 最多持平

父亲一生艰苦,却活得很坚强。在以前那个年代,父亲靠自己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是家庭的脊梁。 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在和人共事的时候,要始终抱着吃亏的态度,与人相处,才能交往长久。因为人性都爱沾光,一旦别人吃了亏,慢慢会疏远你。特别是遇到利益分配的时候,常常给别人沾点小光,对方共事常常愿意和你在一起,最多和别人持平。后来,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一直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与人为善。吃苦在前,利益分配别人优先。责任、风险主动承担,人际关系融洽,因此,收获了非常不错的人缘关系,

(六)有力出力 没力出钱大方一点

我们从小生长在农村,因此,和父老乡亲们也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村里街坊四邻、村外亲戚朋友,免不了一些人情世故,特别是红白喜事。随着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们兄弟几个陆陆续续离开了老家。但每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如果碰到街坊四邻家里有了红白喜事,父亲教育我们要积极主动,到事主家里帮忙。如果确实因工作需要走不开,提前到事主家解释、致歉。上礼要比平常人家给我们家上的礼,适当高一些。万万不可小气、斤斤计较。甚至,一些关系比较近,经济困难的,额外帮些钱财。有力出力,力气帮不上,出钱大方一些。

(七)官越做得大 人越要做得小

我们哥哥们当了领导干部以后,父亲常常教育我们:“官高一品,不压乡党”。要敬畏老百姓,无论穷富,职业高低,年龄大小,见到要主动先打招呼,能给乡亲们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能给大家帮个忙,尽快去帮。你在外面是领导、是官,但在村里,就是普通一个老百姓。老百姓不恭维你,你什么都不是。所以,不要在乡亲们面前摆谱,更不要显示你的领导身份、耍威风,老百姓不吃这一套,你领导的是你的权利范围之内的同事,老百姓不归你管,不属于你领导,否则,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犯了众怒,以后在乡亲们面前困难重重,寸步难行。

(八)办事不能收礼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既然当了领导,就有了一定的权利,但一定要谨慎用权,违纪违法的事情,无论是谁,即使天王老子求情,坚决不能办。在不违反国家法纪、原则的前提下,只要是自己能办的事情,要积极尽量去办。修桥补路,成人之美,与人为善,雪中送炭。但无论办多大的事情,坚决不要收礼,如果你收了礼,这办事就成了一种交易,没有了人情味,别人也不会再念你的好。记得有一年,我们巷子里一个邻居,儿子异地调动工作,哥哥们给他办了后,这位邻居心里过意不去,他知道我父亲从来不收礼,撒谎说,他买回的一个躺椅暂时放到我们家。之后,躺椅放到我家迟迟不取。后来,我父亲感觉这是送给我们家的,暂时放我们家,只是借口。于是,打发我用小平车给人家送去。送去后,人家迟迟不肯接收。说我哥给他家办了那么大的事情,我母亲有病,躺椅让我母亲享用。当时他害怕我父亲不肯收下,故意编了个借口。我反复给他解释我父亲的处世原则,对方最后终于收下。躺椅送去后,我父亲如释重负,对我说:“如果我们收下,都是邻里邻居的,办点事情,就收人家一个躺椅,今后如何见面,咱们也永远不会心安。”

(九)当“官”和“民”遇到同样事情时 以“民”为先

父亲在世时,常常告诫我们,当“官”一阵子,当“民”是永久的事情,当“官”和“民”遇到同样情况,要始终以“民”为优先,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在家,我单位的一位主要领导母亲和巷子里一位邻居都在那几天去世了。但在同一天出殡,出殡这天,一个是领导,一个是邻居,同样重要,我到底该去哪家参加葬礼?陷入两难境地。我和父亲商量,父亲果断决定,应该去巷子里邻居家帮忙。原因是,单位领导位高权重,家里帮忙的人,肯定不少,我去了只是锦上添花!而巷子里邻居,普通百姓,家里需要帮忙,去了等于雪中送炭,显得举足轻重。于是,我提前到领导家上了礼。出殡那天,果断去了巷子里邻居家。遵从父亲意见,关键时刻,到“冷庙”烧香,显得弥足珍贵。

(十)要以“德”报“怨”

父亲古道热肠,经常扶贫济困、解囊相助,对找上门需要帮助的乡亲更是倾其所有,想办法、出主意,跑前跑后竭尽全力帮忙。我们家有一位远房亲戚,前多年,我们家困难时,几乎很少走动,后来,我们工作后,开始慢慢与我们家有了来往,针对这种“势利眼”的行径,全家非常不满。有一年,他家有事,倒是不违反原则,对哥哥们来说那只是“一句话”的事情,需求我哥哥们帮忙解决,按照大家的意见,理所当然,当面拒绝,也不为过。但父亲依然答应,并亲自给哥哥写了封信,让这位亲戚带着信,去找我哥哥,事情自然迎刃而解,事后,父亲说,也许当年,我们家困难的时候,他们家也有我们想不到的苦衷,我们做人,要善于换位思考,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帮则帮,后来,这位亲戚见了我们家人,感恩戴德,承情不尽。人,要以“德”报“怨”,路,才能越走越宽。

散文父亲我要好好的(父亲的家风散文)(2)

我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好家风践行者,一生都在用他的勤奋、善良、质朴……等高贵品德,默默地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去做一个爱国家,爱家人,爱生活,爱身边每一个人的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教育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终于领悟到了父亲给我们传承下来的无价之宝——家风。

父亲一辈子,通晓事理、清正廉洁、正直敢言;父亲一辈子,活得坚强,活得硬气,对家庭、对儿女、对社会的爱堪称伟大。父亲思想上的睿智,精神上的富有,热情昂扬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令我们钦佩万分,而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又让我们受益终生。

这就是我的父亲,这也就是我们的家风。家风的传承并不需要刻意去塑造或者渲染,父亲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形成了属于我们这个普通家庭的独特家风。

亲爱的爸爸,谢谢您用您那无声的爱,帮助我们打开了内心深处最本真、最善良的那扇门,我们虽已年过半百,但也能欣慰地告诉您:我们没有辜负您的良苦用心,我们淳厚的家风一直传承了下来。我们已接过您的接力棒,继续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乐于助人,孝老爱亲,奉献社会,我们会让我们家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相亲相爱,不辱家风,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像您一样淳朴善良、心胸宽广、大爱无疆的好人!

2021年7月18日 写于侯马

个人简介

散文父亲我要好好的(父亲的家风散文)(3)

赵利民,男,汉族,1963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爱好写作。多次在《作家》《山西日报》《作家联盟》《咱们村》《今日头条》《东方文艺》《简书》《乡土作家》《南国红豆诗刊》《新田》《生活晨报》《山西农民报》《作家新干线》《百家号》《郁江文艺》《古运新城》《三晋文学》《金石文学》《汾河家园》《绛州文学》《山西人口报》《大同矿工报》《洛阳人口报》《枣花报》《后稷文苑》《侯马报》《侯马作协》《稷人说稷》《稷山文艺》《新边塞》等报刊、公众平台发表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现任山西省侯马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