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修辞手法的特点(语文阅读考点11--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前面已经说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在此不再赘述。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考核,常需要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夸张、讽刺、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联想想象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等)
我们先来说说初中语文阅读考点中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
1、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情感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雪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先写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次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不相宜,衬托捕鸟的乐趣,再写“薄薄的雪,是不行的”衬托积雪盖地时的捕鸟的乐趣。)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特点。
2、象征:
象征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作用:①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使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③激发联想,感染力强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
《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坎坷与磨难日子的人。)
《白杨礼赞》中,借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形象,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伏笔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即:①伏笔是“隐形“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例如:
《皇帝的新装》:“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后文骗子成功行骗埋下伏笔。)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