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

转载自嗣汉天师府

中国有几句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俗语:“快活如神仙",“赛过活神仙’’等等, 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谁都想做神仙。为什么呢?因为神仙不但拥有永久的生命,还能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道教就是从我国先民对永恒生命的憧憬、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种宗教。毫不夸张地说,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部分,“道教的其它内容和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而展开。如果抛开神仙信仰不谈论,那么即使其他方面谈得最好、最精彩, 也只是喧宾夺主,抓芝麻,丢西瓜。离开了神仙信仰,道教则成为一个空架子;离开了神仙信仰,道教则不能成为真正的道教。"

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1)

清十八世纪白玉青金石雕仙人乘槎摆件

现在道教所说的神仙是指长生不死且有特殊本领的“人”,“神仙’’一词的落脚点在“仙’’,“神’’ 是凸显“仙"的功能属性的修饰语,但神仙概念并非一开始即具如此含 义,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先天不死的“神”回落到后天长生的“人”的过程,集中体现于道教的“神人”概念向“地仙"概念的转变中。“神人"概念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庄子》中“神人’’、“至人”、“真人” 指的都是神仙,这些神仙有一个共性——即它们都是先天不死之人。

秦时,继承了这一神仙观,人们但求长生,不求成仙,求长生亦主要从外求,即入海寻“神人"求取不死之药。到了汉代,神仙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的神仙渐渐接近于“人”,已产生可通过自身的修炼来实现长生不老的想法,不一定非要从神仙那里求不死药,但从我国的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来看,当时的方士似乎普遍认为只有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可以成仙。魏晋时期,神仙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神仙不再是异类,人人皆可成仙,神仙可学,成仙只是个技术问题,特别典型的 是“地仙”概念的出现,大大拉近了神仙与凡人之间的距离,道教“地仙"不仅有长寿的生命,还具有“出处任意”的特性,在道教徒心目中,是集“长生”、 “自由’’、“享乐”于一体,“仕隐兼修”、“声名俱泰”的理想人模型。

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2)

清乾隆银兰槎

“神人"向“地仙”概念的转变不仅是道教神仙信仰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道教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同时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流行于魏晋社会上层的“地仙’’符合我国士人的心愿,从而加强了士大夫与道教的联系,改变了以往道教徒神异的“面貌",在唐代形成了“亦文亦官亦道”的新型道士,这一新形象最终成为道教徒发展的主流,促进了道教的“出世”。其次,神仙概念的转变,将道教的“仙境’’从虚渺的海外神山移植到现实的名山秀水中, 是后世道教“洞天福地”说和道教宫观繁盛的直接原因。第三,道教神仙概念的转变拉开了历代士人求道问仙的序幕,在道教的神仙世界中,他们找到了自在、自由和自我,使一己人生充满了脱凡超圣的情趣。最后,道教修炼“地仙”的方 术还丰富了我国的传统医学宝库,推动了传统化学制药学和服食养生学的发展。

道教神仙信仰中“神人”指的是不同于人类的具有绝对超越性的灵威,有三个特性:首先,“神人"是“异类”,先天拥有永恒的生命;其次,“神人"具有四海遨游的本领以及掌握着可以让人不死的神药;第三,“神人’’没有“平易近 人"的“人性"特征,个性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3)

元至明,朱碧山款「张骞乘槎」银槎

《列仙传》似乎表明凡人皆可成仙,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书中但凡成仙的,要么先天就具有特异神仙体质(黄帝),要么就掌握神奇本领(马师皇),严格说来,这些人都不能列入“凡人”队伍,真正是平常人通过自身修炼由凡入仙的没几个,所设立的成仙门坎仍然很高。再者《列仙传》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世间确有神仙存在,所以对于成仙的途径仅只是略略带过,并没有详加说明,也正因为如此,“仙人’’的概念特征在《列仙传》中并不很清晰。

不管怎么说,《列仙传》让道教神仙概念的重点落在了“仙”上,确立了由 “神人"向“仙人”转变的大方向,世人眼里的神仙不再遥不可及,虽然他们基本上由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变成,但至少说明他们是由“人”而“神"的,是通过 自身修炼实现“不死”或“死而复生”,是具备了“神人"的“神性",超脱了生死,进入到与天地同寿、长生久视的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仙人”。此外这些“仙人”还拥有“人性化”的一面,具有至善的品格,既超世又不脱世,关注困苦百姓,默默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仙人"的特性都为后来“地仙"概念奠定了基础,是神仙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4)

清雍正帝行乐图册之乘槎成仙

葛洪首先给神仙下了定义:神仙由高到低 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还说“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天仙和尸解仙的提法并不新鲜,皆由《太平经》中的两种成仙方式引申而来,唯一新颖的是地仙的提法。而天仙除了不是先天不死外,各方面都与“神人”相类似,寿与天齐,飞升太虚,做天上仙官。地仙是无法升天的,但“正复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复忧乎?"尸解仙则是人通过类似蝉蜕皮的方法,留下身体而成的神仙,是三品中最低级的成仙方式,尸解仙也只可周游世间,所以应纳入地仙一类。要之,葛洪的神仙品种无外乎“天仙”和“地仙”两种。

两相比较,天仙有无限生命,又能腾云驾雾,居住天宫,还可当仙官,对凡人来说完美至极。但以葛洪为代表的士族知识分子似乎更重视地仙,为什么呢? 借彭祖之口,他道出了缘由:“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 但更劳苦”,而且天仙与古仙人类似,“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这些都不是“人道”,人道应是“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 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 累”,最后得出结论:“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升天乎?"由此看来,天仙虽更高级,但上天后还要受到高层仙官的管束,与人间无异。相比较而言, 地仙就自在多了,既能延年长生,不受约束,又可在人间恣情享乐,非常符合魏晋士族知识分子的要求,因而自然成为了他们最理想的追求目标。

地仙是五大家还是七大家 神人和地仙有何不同(5)

清尤通雕犀角人物乘槎

首先,地仙的寿命与天仙不同,天仙是永生的,但地仙寿命可从几百岁以至不死,跨度很大。如凡人赵瞿“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垂死",有幸得到仙人指点,长期服食松脂,“在人间三百许年,色如小童,乃入抱犊山去”,葛洪认为 他“必地仙也”。所以地仙也常被魏晋世人尊称为“干岁翁”,

如《神仙传》中 的彭祖、李八百等都是此类地仙的代表,还有一些服用了半剂金丹而寿命无限的地仙,如阴长生、马鸣生、帛和等,因此“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就成了地仙的行事风格。其次,地仙不仅是“集众术之所长”而成的神仙,同时也是凡人向天仙过渡 的一个中间阶段。葛洪引《皇帝九鼎神丹经》云:“虽呼吸导引,及服草木之药, 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还说“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

明确区分了天仙术和地仙术:成天仙基本上靠服食金丹,而地仙术则囊括所有诸如服药、行气、房中、导引在内的养生方术,其中当然也包含有金丹术:“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途径比天仙术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