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1)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天下的侯王们很难做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其中的难点在于,为什么“无为”对应于“至柔”?为什么“不言之教”对应于“无有”?能“入无间”的“无有”有点玄乎,它的现实内涵是什么?“不言之教”就是不说话、不施政令吗?它的实质是什么?原文虽短,难点不少。有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译】

1、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2、我因此知道“无为”(和“不言之教”)是有巨大益处的。但是,不言之教和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少有能得到的。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1、这句话不难理解,说的是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这是从硬度来说的;而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这是从密度来说的。那老子的用意是什么呢?就是用两组反差极大的东西进行比拼,指出“至柔”和“无有”内含极大的力量,以此赞誉“处无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具有巨大的力量,一番比拟下来,给人一种直观震撼的感觉。

2、这里的“至柔”不是指“道”本身,而是指人以最柔弱的姿态依道行事而同于道,因而获得巨大的力量,并取得“无不为”的结果。

①“道”是自然的,没有所谓的正向、反向,没有所谓的循环往复,同样也没有所谓的柔弱、刚强。和风细雨是“道”,狂风暴雨是“道”,山洪海啸、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都是“自然之道”,它哪里柔弱了?正义的战争是“道”,没刚毅勇敢能行吗?所以,人不能用某些性状来描述“道”本身!老子的重点是,人要检视对“道”的态度是柔弱依顺的?还是刚强悖逆的?结论是至柔的,就有无穷的力量!

②宇宙之“无有”,有万千之无形,不是老子论述的重点。老子关注的是其现实层面的含义,人之“无有”,就是无形的精神品质。它们包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信、不争、处下”等等德行。老子谈“无有”,并不是谈什么玄乎的神秘力量,他只不过是从另一种角度、换一个说法来表明“合道之德”的巨大力量而已。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3)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把它翻译为:我因此知道“无为”和“不言之教”是有巨大益处的。

有人或许会问:原文里没有“不言之教”啊,为什么加进来呢?原因是后面提到了它,应补上。还有,仔细揣摩,前面说“至柔”对应的是“无为”,而“无有”对应的就是“不言之教”。如果这里不予补上的话,除了语意不完整之外,也说明我们的理解是有缺失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一、什么是“不言之教”?

1、表面的意思是,不用言语的教化。一般都把它引申理解为“统治者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来教育人。”这没错。但是,既然是国家的教化,还是少不了言语表达和政令颁行的。所以,把它只往“重视身教”上去理解,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2、要说到“不言之教”的点子上,就要知道它的实质是“信”!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4)

①信的本义是真心诚意。一个人的言行既然出于真心诚意,他就是讲诚信的人。诚信诚信,就是因诚而信。第二十一章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说,“精”是道的本质,而“信”是精之一。我们说“道”是“自然”,那其中有什么机制在“自动自发起作用”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信”的机制在“自然”。

那“人之道”是什么在“自然”呢?就是“慈、信、俭、不争”等机制在“自然”。其实,从品行的角度来说,这些东西可以称之为“德”。可见,道和德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但是,这些东西在大众身上被其欲望遮蔽了,“自然”不了了,才需要对治及升华欲望,使之再次回到“道”上。很多人就喜欢把“道”弄得很神秘,还说“道不可言说”,真是笑话!面临苦难,慈心立现;面对他人,诚信以待,就是“人之道在自然”!“道”,很简单,很好懂,却难于做到。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5)

②老子特别注重统治者的“信”,多次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批评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是因为其曾有不讲诚信的事。诚信不足的统治者,势必多言以掩盖其心不真、其意不诚,势必轻诺以轻忽百姓、逃避责任。相反,诚信充足的统治者,自然“贵言和希言”,甚至是“不言”!人凡事真心诚意而为,就没那么多自我维护的废话,显得平和而从容。这是显而易见的。

③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多言数穷”者比比皆是,“轻诺寡信”而误国者更是层出不穷。因而,老子以“行不言之教”一刀切之,只要“闭嘴”,就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而其深远的教益是,凡事“依道立信”而行,方能长久。所以,“不言之教”的实质是“以信为教化之本”,“言善信”要从统治者自身做起。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6)

④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那老子的论述依据在哪里呢?我们看第二十三章,开篇所说的“希言自然”,其含义是:“事物因其内在有‘信’而显得平和少有自我表达,而且能够长久,这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怎么看出这句话说了“信”呢?一是该章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表明“信”是本章的论述主轴。二是老子举了反面的例子“飘风骤雨”,指出它们因无“信”而不能长久。

很多人把“飘风骤雨”说成“狂风暴雨”,是不对的。老子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里讲的不是“狂风”而是“飘风”,就是以其“飘忽不定”来比拟它“无信”,因而持续不了一早晨;这里讲的不是“暴雨”而是“骤雨”,就是以其“骤然来去”来比拟它“无信”,因而持续不了一整天。其要旨是,有“信(真心诚意)”则希言或不言,是合于道的!

历来不少人认定“希言自然、不言之教”是老子提倡治国理政时少说话、少施政令,甚至是不说话、不施政令。这是极其简单的表面化理解!总有人这样认定老子的话,“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请问“不言政令,如何治国?”、“言了政令就一定扰民吗?”其实,政令既然以“信”为基础了,自然不会错说话,不会错施政令,不会做单一价值导向的宣导等等,其结果自然不会扰民。治国离不开政令;而政令是“多”是“少”,不能成为治国的依据!只有“道”才是本质基础和终极依据!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7)

3、“不言之教”所体现出来的“信”,是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是能够“入无间”的。

当统治者以真心诚意面对百姓时,“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民之大怨得以调和;民不畏威而大威至,然后“亲而誉之”,等等。相反,统治者不讲“信”,“信不足焉”,等到了糟糕的地步,百姓就会“侮之”,这不就是“乱”吗?可以看出,老子的治乱方法并不是对治百姓、镇压百姓,而是要统治者检视自身的“信”并回到道上。把“信”从内心深处翻出来,不要多言遮蔽争辩,对百姓要真心诚意,做合道的事,就是究竟的治乱之法。

4、“不言之教”,为什么“天下希及之”呢?

很简单,就是欲望作祟而已!统治者有“甚奢泰”的欲望,时刻与百姓对立,能有真心诚意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在乎欲望都来不及,能对百姓有“信”吗?“自见、自是、自伐、轻诺”,都是多言而无信的表现。《道德经》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讲对治欲望,升华欲望,去掉种种对道心的蒙蔽,以复归于“道”。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8)

二、什么是无为?

1、“无为”的提出是有背景的。

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秩序崩坏、政治腐败、经济凋弊、战争频仍的大动乱时代。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种治乱的方案,形成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思想为主的百家激烈争鸣的局面。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一种追求建功立业、积极作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积极有为的内在,仍然继续涌动着致乱的源头,即膨胀的欲望和妄作的习性。所以,老子就为其目标读者侯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理念方案。简单地说,要治乱,只要立马把主流的“有为”一刀切掉就行了,简称“无为”。

2、“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道”,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力量,是系统内自动自发起作用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使之整体向好的机制。“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老子的相关论述有,“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时老子也以自然主体来象征“道”,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等等。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9)

3、上面说了,“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那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就要对“道”柔弱,柔弱到了极致是为“至柔”,越能全然依道而行,就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达至“无不为”的结果。

所以,对道的态度是关键。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即凡事柔弱顺从于道的做法胜过刚强悖逆于道的做法。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老人家强调的是:于道柔弱不争,依道而行,就是道的应用原则。由此理解老子那句决然的话吧,“强梁者不得其死”!与“道”对着干能有好结果吗?

大家看,“以无事取天下”;“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以“七善”治国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无为而无不为”,其中如果没有对“道”的“至柔”姿态,是不可能做到“无为”的,也就没有“无不为”了。

有一点要注意的,“无不为”是果,在治国上就体现为“至治之极”。但是,老子提到的果,更多的是反馈于统治者自身的良性结果。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是应统治者的关切来论述的,在前面的细读文章里多次提到本书的立足点,是统治者如何使自身得以保全和如何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道德经中不言之教(细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10)

4、为什么“无为”天下希及之?

上面说了,“无不为”是果,“无为”是前因,而“对道柔弱”是前前因,那前前前因又是什么呢?有三个方面:①无自私之念,无膨胀之欲望。②有慈、信、俭等“中”心。③有正确的知见。这些要素老子认为天下人特别是统治者很难具备,所以才说“天下希及之”。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最大的“有为”就是继争强争霸之后,开始兼并战争和掠夺人口,显然是受“甚奢泰”之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以兵强天下”的大干戈。这是老子极力反对的“强梁”做法,有人听吗?世间有欲而刚、与道对干者,比比皆是;真正的无欲而刚、依道而行者,却寥寥无几啊。

当一些不明白“道”理的人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时候,多少侯王能明白“多言数穷”的道理而“守中”并勇于持续付出呢?(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五章,2021年4月7日发布)

在认知上,侯王们更是错误多多,很难做到不割裂自我认知的整体性,总以为“自身”就是自己的全部,自己所喜欢的就是该事物的全部,于是就刚强地去践行自己的认知而招致大患。所以,老子才一再地疾呼侯王们要“抱一为天下式”,做到“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等,大家看,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柔弱”不是?说回来,这一切,很难。所以,“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