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三见黄石公的故事(黄石公送给张良的)
“张良拾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留侯世家》是《史记》“世家”系列中的第25篇。
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
“张良拾履”的故事中提到一部书,我们不妨再温习一下原文片段: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笑,笑而去……“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注意此段最后司马迁写到一部书叫《太公兵法》。
太公画像
《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逻辑缜密,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清光绪年间的《太公六韬》
该书又称《太公六韬》,据传为姜子牙所著,《汉书·艺文志》中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1篇。清代沈钦韩认为:《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之《兵法》,三者合称为《太公》。史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写成于战国时代。那么,黄石公送给张良的《太公兵法》真的是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六韬》吗?这还得从留侯张良说起。
汉留侯张良画像
张良,字子房,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侠义之士。他原本是韩国人,后来韩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218年,张良组织了一些人寻机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但没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有一天张良浪迹到下邳,意外遇到了一位老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到桥下,让张良捡鞋又替他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也”,遂将一部书传给了他,并告之:“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汉留侯子房公遗像
其实对张良以及《太公兵法》史料的收集与考查源于一次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拍摄。2008年,河南平顶山郏县李口乡张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组织的评选活动。截至2008年年底,河南省共有6个乡镇和2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它们是:赊店镇、荆紫关镇、朱仙镇、竹沟镇、神垕镇、古荥镇和临沣寨村、张店村,如何把河南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宣传出去?笔者就想,何不把这8个名镇、名村拍成电视纪录片作为对外宣传河南的窗口呢?于是就策划摄制了8集纪录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每集45分钟),在河南卫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张店当时是河南省第二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何以能获得这个国家最高的荣誉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店村被认为是“西汉留侯张良故里”。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西汉留侯张良故里”
走进张店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些明清官宅民居建筑群。九门提督张乐舜的官宅就是一处典型的古建筑,原为五进院,现存两院,前院为穿堂式大客厅,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房体有8米多高,很有气势。全村至今还有近300间古建筑民居保存完好,然而这还不足以证明张店村是“张良故里”,当时在拍摄过程中,村民张振洋家的一通石碑引起了导演的兴趣,就是这桶石碑奠定了“张良故里”的基础。
当地村民挖地基时发现的红石碑刻
在张店村采访中了解到,当地一位村民李国盛在挖自己家地基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块红石碑。据他说当时石头表面没有被清理和打磨、相对比较粗糙,看上去也就是一块一般的红条石,就放在家里了,所以也没有引起村民们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村民张振洋到李国盛家串门,发现这桶石碑上隐隐约约有字,经过清洗泥土后发现上面竟是诸葛亮于建安六年拜谒张良祖庙时所写的一篇短文。这块石碑上共有57个隶书文字:“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净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令人遗憾的是这通石碑没有落款,不知其年代,给摄制组留下了一个谜团,那么其上面的文字究竟是何时刻的呢?但就从书体上看,它是不是汉隶呢?于是笔者随后就采访了全国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兼书法家周俊杰先生。他认为,这通石碑上的隶书线条爽健而瘦劲,有高古、淳厚、苍茫之气,具有汉以后隶书最明显的特征。
笔者带领摄制团队在“武侯祠”拍摄时留影
然而笔者从石碑内容上看,提到了一位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元直,元直何许人也?元直就是徐庶,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为徐庶,而后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其母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转而投奔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地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被广为流传。石碑上诸葛亮、徐元直拜谒留侯张良祖庙的故事显然符合历史事实,也难怪著名的古建筑学家为张店村题写了“西汉留侯张良故里”八个大字。为此,笔者为探究史实,专程驱车行程6000多公里又对全国的张良庙和“张良墓”等遗迹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查和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而真实的史料。
在考查拍摄中停歇
下邳是故事的发源地,当笔者来到江苏徐州睢宁县古坯镇的圯桥村时已是傍晚 ,见到当地一位老人正路过此地。笔者赶忙上前搭讪,据他讲,圯桥原是沂水上的一座石拱桥。以前黄河经常决堤,原来的圯桥不存在了,这座桥就是后来在原址上重建的。笔者在桥的一边看到一通石碑,这是1981年当地政府部门立的,碑的背面记录了重建圯桥的经过。
重修后的圯桥
笔者站在圯桥上思绪万千,这就是当年“张良拾履”故事的发生地吗?张良就是在这里得到一部“奇书”,就是这部奇书彻底改变了他,使他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变成了一位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良凭借奇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漩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也难怪刘邦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关于这部“奇书”的名字,司马迁在他的“留侯世家”一篇中赫赫地写下了《太公兵法》。
笔者和摄影师在拍摄8集纪录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当年,张良在下邳圯桥遇到的送给他《太公兵法》的那位老人,13年后,张良跟着刘邦经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石头。张良就把它带回包好供了起来。后来张良死时,人们就把这块黄石头同留侯埋在了一起。每逢夏、冬两季人们给张良扫墓时,同时也祭祀那块黄石头。司马迁没有具体写张良死后埋在什么地方?然而这部“奇书”就一同埋在张良墓里了!张良墓究竟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史书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笔者为此做了全面而具体的田野调查。
笔者在湖南张家界“张良墓”旁拍摄
司马迁以“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几句寥寥数语不仅隐晦地道出了张良晚年“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一个悬案。张良作为一位谋臣列侯,与韩信、彭越、黥布等王侯武将不同,一位智谋双全、体弱多病的文臣,只会给皇上出谋划策,而不可能佣兵谋反。事实上,张良“辟谷”,既是他强体疗疾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在政治上隐退的一种方式。在此处张良提到赤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太平寰宇记》说赤松子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在赤松涧处升仙(一说赤松涧在今浙江省金华县东北;另一说赤松子洞府道场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岘山石室)。由此人们相传此赤松子就是那个早年传张良兵法的黄石公。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良谋略与智慧》
司马迁说: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辟谷”就是不吃五谷杂粮,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张良的生平因为有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为证,后世并无疑义。但关于张良死后葬在何处,却争论颇多。
笔者田野调查全国的“张良墓”
据笔者实地调查,全国张良“辟谷”处就有20多处,张良祠庙有100处之多,“张良墓”也有10多处。笔者前去考查的有:山东微山“张良墓”、河南兰考“张良墓”、湖南张家界“张良墓”、山东历城“张良墓”、山东郓城“子房墓”、江苏徐州“张良墓“、河南郏县“张良墓”等。
笔者在山东微山湖拍摄留念
笔者走访了5个省,考查了全国多处“张良墓”,感觉存在着重重的疑惑。不难想象踏寻“张良墓”之所在的困难,除却与张良相关的神话传说的玄乎奇迹、历史资料典籍记载的匮乏以及文物考古发掘的滞后等原因,“张良墓”究竟葬于何处仍是当世的不解之谜。
山东微山“张良墓”
史书记载,汉惠帝七年,高皇后吕雉临朝称制,张良身处危难之中,毅然辞仕出走长安,隐匿在江湖。为此笔者嗣后还采访了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先生。他认为:刘邦称帝后,张良是借口身体不好,在家修养,并没有出走。史籍中关于张良的记载仅限于托病留于东昏(古县名,现河南省兰考县北20里,古属陈留郡),可能并无出走,而其究竟是否又于托病东昏之后云游他乡,并埋葬于他乡?根据现有考查,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全国各地“张良墓”有可能存在真墓,亦有可能均为假墓或衣冠冢。按此之说,古时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八百墓”的说法,不过是张良为逃离吕后追杀或防止盗墓而散布的谣言,混淆视听而已。后世各地纷纷建起的“张良墓”、张良庙、张良祠等不过是其后人为仰慕其人生事迹及精神所建造的情感寄托之地罢了。
河南兰考“张良墓”前的张良祠
当年在下邳圯桥上黄石公传给张良的这部书,司马迁文中叫《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素书》。当时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500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走了这部书,而后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宰相、书法家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受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另《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当年盗墓人究竟是从哪个“张良墓”里盗出《素书》的?史书里并没有记载,至今也无从考证。
现代线装版的《素书》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是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50多枚。这就足以证明此书至少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了。《太公兵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经典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而《素书》相传为黄石公所著,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点醒了风神谋士张良,张良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它的巨大魅力。难怪后人盛赞其为“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素书》
一个“素”字,道出了《素书》的特点。“素”有“本来”“质朴”的意思。顾名思义,《素书》就是一本传达质朴道理的书。的确,《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一千余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在如此短的篇幅之内,《素书》完整地表达了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的四大思想体系,可谓是博大精深。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素书》
综上所述,从宋代名相张商英为《素书》所写的序中不难看出,司马迁所说的《太公兵法》,不是姜尚的《太公兵法》,其实是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二者不是同一种书,讹传了两千多年。
参考书目:
《史记》,韩兆琦主译,中华书局
《识略六韬》,顾客强、刘跃明编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素书》,丁敏翔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张良谋略与智慧》,张放涛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张良传》,鱼丽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注:个别图片来自于网络,特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