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出行健康码(老人出行难的背后)

关于老年人出行健康码(老人出行难的背后)(1)

某地居民正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新华社记者 徐昱/图)

“不给大家添麻烦了”,一位上海老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扫码而不得不放弃坐公交的短视频,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尽管上海市很快发布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类似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仍然普遍存在。当下我们已经被各种数字技术包围,机遇之中暗含隐忧。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数字化的技术、产品和应用大步快跑,而理念更新、法治规范和伦理关切步履蹒跚。

个人认为,当下我们重点要关注三个问题,可以用三个标点符号来概括:一个加号、一个减号、一个问号。

一个加号:加上人文关怀的温度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翻过站台买橘子的形象成就了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多年前,我国铁路提速之后停站时间缩短,很多不舍告别的亲友会多坐一站地再返回。而在一次次提速之后,我们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站台票、站台吻别乃至《背影》里的温情场景便成了过去。

连接回龙观地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园的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如今已成为首都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这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的“非传统”城市规划,更是技术拥抱人文关怀的一次成功尝试。

前几年广受好评的一部公益广告里,一位小女孩晚上骑车回家的时候,一位路边摆摊的大爷特意开灯将女孩经过的那段路照亮。过去十年,技术飞速发展,摄像头虽然能事后回看,却无法取代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手机地图能带你从上帝视角俯瞰大地,但是不能带你走进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设备只能带来冰冷的凝视,而人可以给予温暖的关怀。飞奔的技术不等人,但人的温情可以等,也必须等,技术的冷面孔需要加上人文的热心肠。

一个减号:减去对数字技术的迷信

我们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智慧”溢出的时代。打开搜索引擎就会发现:全球几乎每天都有智慧城市相关的会议在召开,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宣称自己在建设智慧城市;几乎所有互联网、大数据和通信企业,都摇身一变成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供应商。然而,过去两年,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让许多“智慧”城市现了原形。

如今,当我们有了技术的背书,仿佛我们的论点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其实却往往谬以千里。以大数据为例,其实大数据和传统统计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由于技术和数据层面的限制,大数据也不可能做到全样本,大数据和统计都只是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一定量的数据,对真实世界做出的近似描述。大数据是一种工具,并且很多时候并非最好的工具,大数据也可以被操纵、被误解、被扭曲。大数据不是结果、不是答案,甚至大部分时候,大数据也不代表真相。

一个问号:数字化发展是为了谁?

如今很多旅游景点都要提前在线上预约。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去一个景点参观,好不容易帮他在手机上搞定了预约程序,却发现前面还有我不能代劳的人脸识别环节。只见一米八多的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努力寻找能够让机器识别的角度和表情。当时,我不禁悲从中来:人类用了上百万年才进化出发达的面部肌肉、数千种复杂表情以及远胜于任何动物的识别表情的能力,为的不仅是分享信息,更是传递感情,结果竟要在自己发明的一台冷冰冰的机器面前俯首称臣。就像学者麦克卢汉的名言: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

这两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本质上与电影《摩登时代》里被锁定在流水线上的工人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我们不能仅仅思考“建什么、怎么建”等技术性、操作性问题,更要思考“为谁而建、为什么建”等原则性、根本性问题。再好的技术也需要服务于人。如果只是从技术到技术,为了技术而技术,那么就会忘记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本来目的: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的发展本应让人能做他们更擅长、更喜欢也更应该做的事,而一旦我们陷入人工智能的甜蜜陷阱,也许会满足于身体上安全、物质上富足而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们沉浸式的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有可能劫持人们的感官。既然虚拟现实能够给我们那些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回到现实呢?

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代码就是法律”的断言,如今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甚至迷信也可能造成唯技术主义,让人变成技术的奴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未来人类可能迎来算法霸权的时代。尽管这一担心暂时还不会成为现实,但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归根结底,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技术,我们都要问一句:数字化发展到底是为了谁?

我们认为,数字化的发展,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通往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马平川。那个问号的答案不取决于别人,而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于与数字化相关的议题,我们都要多关心、多建言、多参与、多协作,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对于未来的那一份责任。只有这样,当我们老了以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

王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