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需求概念(写给非经济专业的经济学科普需求曲线到底如何发挥作用)
上回我们讲到,在供需曲线均衡点之前,卖家售卖的价格比他们的生产成本高,而买家花费的价格则少于他们得到的效用。也就是说,交易是一个“双赢”的决策。
那么如果说,超出生产价格的部分是卖家“赚了”,而低于效用(即消费者愿意花费的“最大”价格)是消费者“赚了”,我们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
其中,消费者“赚了”红色三角形,生产者“赚了”黑色三角形。我们把红色三角形的区域叫做“消费者剩余”,而把黑色三角形的部分,称为“生产者剩余”。
虽然市场让我们消费者和商家达成了“完美协议”,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则,妥善地完成了交易。但显然这和我们能感知到的事实很有差距。
边际效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以及剩余三角形解释了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但对于我们——每个在市场中活动的个体来说,我们往往感觉不到自己在决定价格,而是认为自己被价格决定。
在去购物的时候,如果一样消费品便宜,我们就倾向购买更多;如果一种消费品很贵,我们就会购买更少或者寻找它的替代品。在我们看来,是写在牌子上的价格决定我们的消费,而不是我们的消费决定牌子上的价格。
探究我们的消费心理,就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经济学里,我们认为价格和需求之间发生了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顾名思义,就是当价格变动时,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动。如果价格提升,我们就会去寻找能带来相似效用的替代品,从而减少对原来那种商品的消费。
收入效应,则是说,商品价格提升会带来实际收入的下降。我们所拿到手的货币工资,或者说每个月打入银行卡的那个数字,称为名义收入。实际收入就是名义收入除以价格水平,也就是这些收入的购买力。当物价提升而名义收入不变,消费者会产生“他们更穷了”的感受,从而减少购买。
这两个效应,从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解释了价格与需求量的反向关系,即需求曲线递减。
假设我们已经认可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形态,就又会有一个问题产生了——价格变动一定单位时,到底会带来多少单位需求和多少单位供给的变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即需求量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供给价格弹性则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即供给量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这两个弹性究竟如何理解?且听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