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原文 秦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周纪原文 秦纪原文及译文(1)

《资治通鉴》

秦纪·李园乱楚

【原文】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甚众,进之,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妹欲进诸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无宠,乃求为春申君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而还。春申君问之,李园曰:"齐王使人求臣之妹,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纳之。既而有娠,李园使其妹说春申君曰:"楚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常保此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祸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进妾于王,王必幸之。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妹,谨舍而言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为太子。

【译文】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楚国的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对此十分忧虑,他遍寻众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楚王,但是她们最终都没能为楚王生出儿子来。有个叫李园的赵国人带来了他的妹妹想进献给楚王,但听说楚王不能生儿子,便恐怕时间一长,自己的妹妹会失去楚王的宠爱。于是他请求侍奉春申君,做春申君的门人。没过多久,李园请假回赵国探亲,故意超过了期限才返回春申君处。春申君询问他原由,李园回答说:"齐国国君派使者来求娶我的妹妹,我陪那使者饮酒,所以就误了归期。"春申君说:"已经下过聘礼订婚了吗?"李园答道:"还没有。"于是春申君便纳李园的妹妹为妾。不久,李园的妹妹就怀孕了,李园便让她妹妹去劝说春申君道:"楚王非常宠信您,即使他的亲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担任楚国的相国都有二十多年了,而楚王依旧没有儿子。照此情景,等他去世以后必将改立他的兄弟为国君,而新国君也必定要使他的旧亲信成为新贵,到那时您又如何能永保自己这种荣宠地位呢!不仅如此,因为您受楚王宠幸,长期执掌国事,肯定会对楚王的兄弟有过许多失礼之处,一旦他们登上王位,您就要面临杀身之祸。现在我怀有身孕的事情,还没有人知道,况且我受您宠爱时间还不长,假如以您的尊贵身份,把我进献给楚王,一定会受到他的恩宠。如果我托福于上天的恩赐生下一个男孩,那么将来继位为王的就是您的儿子了。得到楚国的全部,与在新君主的统治下面临难以预测的灾祸相比,哪一个结果更好呢?"春申君于是同意了,便将李园的妹妹送出府,安置在一个馆舍中住下,然后向楚王推荐她。楚王很快就召她入宫,并且对她百般宠爱。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下了个儿子,并被立为太子。

【原文】

李园妹为王后,李园亦贵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语,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国人颇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无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其实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当国,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此所谓无望之福也。""何谓无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望之祸也。""何谓无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园先入,臣为君杀之,此所谓无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惧而亡去。后十七日,楚王薨,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死士侠刺之,投其首于棘门之外;于是使吏尽捕诛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为幽王。

【译文】

李园的妹妹成为王后以后,李园也跟着地位显赫起来,在朝廷当权主事。但是他又深怕春申君将他曾指使妹妹说过的话泄露出去,便暗地里收养武士,想让他们去杀春申君以灭口。楚国人中有不少知道这件事情的。没过多久,楚王生病卧床。朱英便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遇的福气,也有不期而至的祸患。如今您处在变化不定的乱世之中,替喜怒无常的君王卖命,身边怎么能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做‘不期而遇的福气’呢?"朱英答道:"您担任楚国的相国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但是实际上却已经相当于国君了。现在楚王病危,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一旦病故,您就可以辅佐幼主,从而执掌国家大权,等到幼主成年后再还政于他,或者干脆就南面而坐,自称为王。这就是所谓的‘不期而遇的福气’了。"春申君又问道:"那什么是‘不期而至的祸患’呢?"朱英说:"李园虽然不治理国事,但是却是您的仇敌:不管理军务统领军队,却长期以来豢养一些勇武之人。这样一来,等到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会抢先进入宫廷篡权,并且杀您灭口。这就是所谓的‘未预料到而来的灾祸’。"春申君又问道:"这样说来,‘不期而至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朱英回答:"您将我安排在郎中的职位上,等到楚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时,我就先替您杀了他除掉后患。这就是所谓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说:"这些事您就不必过问了。李园是个生性软弱的人,况且我又对他很好,哪里会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呀!"朱英知道自己的建议不会被春申君采纳,而怕惹祸上身,便先逃亡了。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进宫,把他豢养的勇士设伏在棘门里面。等到春申君一进来,勇士们立即上前两面夹击,将他刺杀,并割下他的头颅扔到棘门外面;紧接着,李园又派出官吏诛杀了春申君的所有家人。随后,太子悍登基,就是幽王。

【评析】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春申君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李园,能把自己置于死地。当有心人向他提出警告的时候,他还一笑置之,最后不但相位不保,连身家性命也没有了。·

---------------------------------------------------------------------------------------

秦纪·荆轲刺秦

【原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

燕太子丹[1]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2]。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3]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4],恐不能须[5]也。"顷之,将军樊於期[6]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7]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8]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注释】

[1]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曾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因为受到冷遇,逃回燕国。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后,秦国发兵攻燕,太子丹率部退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奉献秦国。

[2]鞠武:燕国太子丹的老师,曾跟随太子丹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3]媾(ɡòu):求和。

[4]惛(hūn)然:神智不清。

[5]须:等待。

[6]樊於期:秦国将领,由于反对秦王获罪逃亡入燕。

[7]蹊(xī):小路,路。

[8]资:帮助。

【译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当初,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过人质,与嬴政非常要好。后来嬴政即位之后,燕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嬴政这时却对他非常无礼。太子丹恼羞成怒,于是就从秦国跑回来了。

燕太子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报复,于是就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提出燕国和西面的三晋,南面的齐、楚联合,同时和北方的匈奴结好,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策,旷日持久,恐怕我们等不及。"不久,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还提供地方安顿他。鞠武劝谏说:"以秦王的残暴和他对燕国的积怨,已经够让人害怕的了,要是他再听说我们接纳樊将军的事,岂不是像人家说的,把肉丢在饿虎出没的小路。请太子快将樊将军打发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投奔到我这里,这正是我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他的时候,请您再考虑一下。"鞠武说:"做危险之事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简单浅陋的方法去解决怨恨,这些都是为结交一个人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让怨恨加深,加速祸事来临而已!"太子丹听不进去。

【原文】

太子闻卫人荆轲[1]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2]。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3],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4]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5]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6]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7]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8]。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9]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10]之,以试人,血濡缕[11],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注释】

[1]荆轲:战国末期卫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为"庆卿",后到燕国,被当地人称为荆卿。由燕国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2]合从:即"合纵",泛指联合。

[3]曹沫之与齐桓公:曹沫,鲁国人。齐桓公和鲁会盟,曹沫劫持齐桓公,逼迫他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

[4]造:到。

[5]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即战国燕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

[6]说:同"悦"。

[7]揕(zhèn):刺。

[8]自刎(wěn):割颈自杀。

[9]函: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盒子装上。

[10]焠(cuì):浸染。

[11]濡(rú)缕: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

【译文】

太子丹听说卫人荆轲的贤名,于是带了很多礼物,态度谦恭地去拜访。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伐赵。赵国无力抵抗秦兵,一旦赵国被灭,则燕国的亡国之祸也就不远了。燕国弱小,屡屡受到战争的骚扰,怎么能抵抗秦国的进攻呢?各国诸侯都被秦国的强大震慑,不敢以合纵之计对敌。我有一条计策,只要找到天下的勇士出使秦国,劫持秦王,逼迫他交还诸侯的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待齐桓公的方法,如果能圆满完成就再好不过了;万一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机会刺杀秦王,一旦秦王遇刺,出征在外的大将听说国内出事,必定使得秦国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诸侯得以行合纵之计,那时秦国必定为六国所破。这件事希望荆卿能认真考虑一下!"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将荆轲安顿在上舍,每天上门拜望,奉养荆轲无微不至。等到秦国将军王翦灭赵的消息传来,太子丹害怕了,想立刻派荆轲去秦国。荆轲说:"现在我们没有可以取信于秦国的办法,即使去了也很难接近秦王。如果有樊将军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地召见臣,臣才可以依计行事。"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投靠我,我不忍心这么做啊!"于是荆轲单独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真可谓残忍啊,父母宗族都被诛杀!如今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将军首级,将军有何打算?"樊於期叹息流泪说:"你有什么办法呢?"荆卿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欢喜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时候,将军大仇得报,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你说的也正是我日夜刻骨铭心想着的事啊!"于是自刎。太子丹听说了赶去哭祭,但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得用盒子将樊於期的首级盛放起来。太子事先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派工匠以药焠炼,用人来试验,见血封喉,没有不立刻毙命的。于是准备好一切派遣荆轲,又以燕国勇士秦舞阳为荆轲的副手,让他们出发到秦国去。

【原文】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至咸阳[1],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2]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3],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4]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5],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6]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7]。荆轲废,乃引匕首擿[8]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9]。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10]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注释】

[1]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

[2]九宾: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要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

[3]图穷而匕首见:地图打开到最后,里面藏着的匕首露了出来。图,地图。穷,尽。见,同"现"。

[4]卒:同"猝"。

[5]兵:武器。

[6]负:背。

[7]股:腿。

[8]擿(zhì):投掷。

[9]徇:示众。

[10]王翦:秦著名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荆轲事件之后,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西击破燕军主力,逼迫燕王逃到辽东,平定了燕蓟。

【译文】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荆轲到了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态度谦卑地请求谒见。秦王听说了他们带来的礼物大喜,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设九宾之礼召见。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秦王,图穷而匕首现,他抓住秦王的衣袖,以匕首行刺;没有刺中,秦王惊起,袖子挣断。荆轲追上去,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一时都惊呆了,因事情发生得突然,出乎意料,大家尽失常态,而秦法规定,殿上群臣不得携带武器,于是左右上前徒手和荆轲搏击,有人叫道:"大王背上的剑!"于是秦王拔出背后的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继续追击,就把匕首投向秦王,却击中了铜柱。荆轲自知行刺不成,大骂道:"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活捉秦王,逼他许下有利于燕国的约定,来回报太子!"于是秦人将荆轲分尸示众。秦王大怒,增加兵力到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的军队。

【评析】

面对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国丢盔弃甲,一败涂地。燕国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努力寻求可以挽救燕国的办法。在他看来,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六国已经被秦国的强大吓破了胆,都战战兢兢,只求自保。所以他拒绝了太傅从长计议的主张,选择了他眼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刺杀秦王。

《通鉴》的记载比起《史记》来要简单得多。其着重点不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挖掘上,而将选材集中于太子丹和太傅的两种观点上,表现出《通鉴》和之前的史书记载方式与解读方式的不同。

---------------------------------------------------------------------------------------

秦纪·大泽起义

【原文】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1]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注释】

[1]徇:带兵攻取,占领。

【译文】

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刚刚入秋,七月份,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义。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一带的平民百姓赶往渔阳戍边,这九百人中途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均被指派为屯长。当时刚好赶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通,他们推测已经无法按规定的期限赶到渔阳防地。而按秦朝的法令规定,延误戍期,将一律问斩。于是陈胜、吴广便趁着天下百姓长期遭受压榨、对秦王积怨很深之际,杀掉了前来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你们已经延误了戍期,按照秦法当被斩首。即使不被斩首,但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也要占到十之六七。那么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要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听后全都积极响应。

陈胜、吴广于是便假称是已死的公子扶苏和已故的楚国大将项燕的部下,培土筑坛,登到上面盟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随即攻破大泽乡,接着又招收义兵扩军,进攻蕲。起义军攻陷蕲后,随即令符离人葛婴领兵攻掠蕲以东的地区,相继进攻铚、酂、苦、柘、谯等地,全都攻了下来。义军沿路不断招兵买马,等到到达陈地时,起义军已经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当起义军攻打陈城时,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谯楼下的城门中迎击义军,陈地的官兵没能取胜,郡丞被打死;陈胜于是率领义军入城,占据陈地。

【原文】

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译文】

当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约结为刎颈之交。秦国灭魏国时,听说魏国有这两个名士,便悬重金通缉他们。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隐匿到陈地,充任里门看守以养家糊口。管理里巷的官吏曾经因陈馀出了点小差错而鞭笞他,陈馀想与那官吏抗争,张耳却暗中踩他的脚,暗示让他接受鞭笞。等到那个小官离去后,张耳便将陈馀拉到桑树下,数落他道:"当初我是怎么跟你说的?如今遇到一点小侮辱,就想跟一个小官吏拼命!"陈馀于是为此道歉。等到陈胜率义军进驻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平素听说他俩很贤能,所以见到他们后非常高兴。恰巧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父老联名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道:"秦王朝暴虐无道,毁灭别人的国家,欺凌百姓。如今将军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不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吗?现在您才刚刚到达陈地就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昭示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急于称王,而应该火速领兵向西,派人去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好替自己培植党羽,从而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朝的敌人多了,那么兵力就会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自然会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无须交锋,在县城没有兵丁为秦守城,便可以一举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领咸阳,发号施令于各诸侯国。等到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再施行德政使他们归附,您的帝王大业就可以完成了!如今你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的斗志因此松懈。"可是陈胜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马上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

【原文】

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谒者从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对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上悦。

【译文】

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秦王朝的宾赞官谒者从东方返回朝廷,把反叛的情况上奏给秦二世。秦二世听后勃然大怒,当即将谒者交给司法官吏问罪。这样,后来回来的使者,当二世向他们询问情况时,他们便回答道:"一群盗贼不过是鼠窃狗偷之辈,郡守、郡尉正在对他们进行追捕,现在都已经全部抓获,不值得为此担忧了。"秦二世于是颇为高兴。

【评析】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对百姓变本加厉地剥削,终于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生,这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两个人本是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后来率领自己的同伴开始反抗无道的秦朝。他们的揭竿而起,犹如燎原之火,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烈火。

---------------------------------------------------------------------------------------

秦纪·破釜沉舟

【原文】

秦二世皇帝二年(癸已,公足前208年)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章邯军巨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高陵君显在楚,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译文】

秦二世皇帝二年(癸已,公元前208年)

章邯已经彻底打败了项梁的队伍,于是就认为楚地的兵力根本不值得担忧,随即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大破赵军,随后又率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的老百姓全部都迁徙到了河内,并且还将邯郸的城郭夷为平地。张耳与赵王歇一块逃入了巨鹿城,秦将王离率军团团围住巨鹿城。陈馀北上常山招募兵士,得到了数万兵力,屯驻在巨鹿北面;章邯则驻军巨鹿南面的棘原。赵国因此多次向楚国请求救援。

恰逢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此时正出使楚国,于是就求见楚怀王说道:"宋义推论武信君的军队必败;结果没过几天,项军果然兵败。军队尚未开战就能预料到败亡的征候,这可以称得上颇懂得兵法了!"于是楚怀王当即召宋义前来商谈政事,对他喜爱有加,因此便以他为上将军,以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前去救援赵国。各路部队的将领也都归宋义统领,他被号称为"卿子冠军"。

【原文】

秦二世皇帝三年,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译文】

秦二世皇帝三年,宋义率领军队抵达安阳,在那里滞留了四十六天还不进兵。项羽就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理应火速引兵渡过黄河;这样楚军在外攻击,赵军在内接应,那打败秦军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宋义却说道:"不对。我们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虫,而不是消灭牛虻中的小虮虱。如今秦军攻打赵国,打了胜仗,军队就会成为疲惫之师,我们就可以乘秦军疲惫之时发起攻势;打不胜,您和我就赶紧率军擂鼓西进,这样就一定能够攻克秦。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互争斗。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到战场上厮杀,我比不过您;但运筹帷幄、谋略策划,您却比不过我。"因此在军中下达命令道:"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犟不听从命令的人,一律斩首!"宋义接着又派他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还亲自把他送到无盐县,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时天气寒冷,持续大雨,士兵们饥寒交迫。项羽便说道:"本应该合力攻秦,却长时间滞留不前。而如今年岁不好,到处闹饥荒,百姓生活困苦,士兵吃的都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余粮,竟然还要大摆宴席招待宾客,不领兵渡过黄河,征用赵地的粮食作军粮,与赵军合力抗秦,反而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时发动进攻’。以秦国的强大来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攻克。赵国被攻占,秦军只会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什么疲敝的机会可乘!何况我军新近刚刚败绩,楚王现在坐立不安,集中了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将军。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而如今将军您不体恤士兵,却屈就于一己私利,您真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臣啊!"

【原文】

十一月,项羽晨朝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1],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

【注释】

[1]枝梧:同"支吾"。

【译文】

十一月,项羽早晨起来去朝见上将军宋义时,便在营帐中斩了宋义的头。出帐后就向军中发布号令道:"宋义与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当时,众将领都摄于项羽的恩威而屈服了,没有人敢表示异议,异口同声说道:"最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的家人,现在又是您铲除了乱臣贼子。"于是就一同推举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随即派人前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到齐国将他杀了。同时派桓楚去向怀王汇报情况,怀王因此让项羽担任了上将军。

【原文】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译文】

项羽因为杀了"卿子冠军"宋义,顿时声名威震楚国,于是他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军两万引渡黄河援救巨鹿。战事稍微有利于楚国,项羽随即截断了章邯所修的甬道,阻断了王离的军队的粮道,使得他们粮食短缺。陈馀这时又请求增援兵力。项羽便率领全部兵力渡过黄河,他们凿沉所有船只,砸毁所有锅、甑,烧掉营寨,只带够了三天的口粮,以此表明军队将誓死抗战、只进不退之意。因此,楚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交战,经过九个回合,终于大败秦军。章邯不得不领兵退却。各诸侯国的援兵这时才敢进击秦军,随即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身亡。当时,楚军的威名冠盖诸侯军;援救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座营寨,却没有敢发兵进击的。等到楚军出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壁上观战。看见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惊恐万分。等到楚军攻克秦军后,项羽便召见各诸侯军将领。诸侯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无不匍匐前进的,没有人敢抬起头来仰视。项羽由此成了各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统统归于他的部下。

【评析】

项梁死后,项羽就在攻打章邯的巨鹿之战中表现出自身的英雄气概。非常人做的事业绝对不会是平常事,项羽就敢杀掉宋义,领导军队破釜沉舟,下定决心向强大的秦军进攻,这种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