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林徽因现状:引爆五四运动的
100年前,因为北京报章上的一篇文章,引爆了五四运动。
走上街头的北京学生,用洪荒之力在宣泄着对北洋政府的不满,同时也是在用徒手的力量抗击列强对祖国的凌辱。
点燃学生激愤的这篇文章,就是林怀民先生在1919年5月发表在北京《晨报》和《国民公报》的一篇檄文,而文章引用的时政材料,则来自梁启超先生从法国巴黎发来的电文。
梁启超(左)、林怀民(右)
在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之际,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那段中国人曾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历史定律,皆有逻辑可寻。
说到”五四运动”,必然要谈到“山东问题”和“二十一条”。
为了节省篇幅,我只择紧要处论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德国人深陷其中,这让觊觎山东半岛的日本人发现了机会。(当然,日本人对德国“干涉还辽”的事也一直耿耿于怀。)
1914年8月,日军出兵青岛,击败德国军队,开始接手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
1914年11月16日,日军在青岛举行入城式,图为骑兵第22联入城
战前,北洋军阀政府表态支持日本进攻青岛德军,而战后则奢望日本人将青岛还给中国。武力驱逐既然不够实力,北洋政府便只能“打嘴仗”——不断提议外交谈判。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奉命与北洋政府谈判,他当着袁世凯的面提出了一系列条件,洋洋洒洒,这便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个灭亡中国的条款,袁世凯当然不敢随便答应,但是武装对抗他又不敢,只好一边拖拖拉拉,一边期望英、美等“友邦”调停。
一顿撕扯之后,日本方面做了一些让步,袁世凯政府最终接受了“二十一条去其七”的条款。(所以,“二十一条”实际上应该是“十四条”。)
“二十一条”原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二十一条”原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虽然全国抗议之声不断,民众反日情绪高涨,但是舆情过去之后,条约还是签了——1915年5月25日,中日签订条约,将德国在胶州湾的全部殖民权益转交给日本。(条约统称为《民四条约》,即“民国四年签订的条约”。)
这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还成了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恢复中国在山东权益的一个重要理由——你自己跟日本人谈好的条约,凭什么反悔?
袁世凯批准并署名盖印的“民四条约”(依琳收藏,翻拍自《日本侵华图志》)
虽然中国代表坚称是日本政府强迫袁世凯当局所签订,但把持巴黎和会、各怀鬼胎的列强首脑们却不这么认为。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当局的皖系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向日本伸手借钱,而日本为了更进一步控制中国权益,向中国贷款总计1.45亿日元。(日方负责人为西原尾三,所以这笔借款也被称为“西原借款”。)
作为借钱的“报酬”,段祺瑞任命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与日本政府于1918年签署《山东问题换文》——实际上又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承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而且这种权益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德国。
这次签约更进一步地确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导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到了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时,中国代表可以打的牌,其实已经被袁世凯、段祺瑞当局给堵死了。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合影
总而言之,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出于自身利益,不愿得罪日本;而日本人也手持条约,并自恃武力,不愿归还山东权益给中国。(关键是北洋政府不争气,导致外交牌也办法打了。)
“一战”结束初期,和平成为世界主流思潮。日军占领山东而不退,确实也有些理亏,于是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口头承诺将在未来归还山东,但是却不愿将此条写入正式的和约文本中。
口说无凭,而中国又没有发动军事打击的实力,只能让和会代表继续发射“嘴炮”。
就在这期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困境引发了国内青年的激愤。
1919年2月到3月,就在中国代表团正在巴黎开会时,新当选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派梁启超赴法国考察。(注:徐世昌于 1918年10月当选民国大总统。)
梁启超到巴黎后多次向报界演说,还引发小册子以介绍山东问题、宣传中国代表团的诉求等。
1919年4月29日,英、法、美首脑召开“三国领袖会议”,做出了如下决定:
德国原本在山东取得的殖民特权,全部让渡给日本来继承。
梁启超获悉后,立即复制英法美三国的说法,指责北洋军阀政府在和会之前跟日本签署的条约和换文,同时曝光了一众亲日派官员。
梁启超的儿女亲家——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获知巴黎和会情况后,开始口诛笔伐。(注:林长民时任外交委员主任兼事务长。)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和《国民公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题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文章中说:
“昨得梁任公先生巴黎来电……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此文刊载后,直接引爆了五四运动。
中国代表团还在巴黎前线奋战,而北京后院也燃起了熊熊大火。
尚在斡旋之中的山东问题,被升级为“国家将亡”的大事。而且这一观点迅速燎原,不仅在北京,还在上海、山东、东北等地引发了持续的游行示威与罢工的风潮。
群情激愤的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抵制日货”等口号。
五四运动开始后,学生不断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将胶州湾交给日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学生们将“二十一”条之后的各种中日密约相提并论,批判的矛头则直指长期负责对日谈判的曹汝霖等官员,北京曹宅被烧,章宗祥被痛打。
与此同时,五四风向又从收回山东转向了反日——抵制日货、拒收日钞,甚至焚烧日货等。全国各地开始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1919年6月10日,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等亲日派官员被罢免,总统徐世昌也一度提出辞职。
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五四运动时期的上海工人大罢工
1919年6月28日,由于国内汹涌的民意,中国代表团终于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并发表声明:
竟使日本继承在山东省之德国权利,不使中国恢复其领土主权,实不公道……责任不在中国,而在于媾和条款之不公也……
这个声明,算是为积贫积弱、但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挽回了一丝丝的尊严。
以上是对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些回顾。下面谈谈个人对五四运动的一点看法。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远因则是“二十一条”引起的排日风潮,而最根本的原因,乃是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
100年后我们再看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少有的“青年引领时代”的世纪风潮,为其后三十年的社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导致五四运动燎原之势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清朝已亡、民国初立时期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这一股巍巍大潮,请看下面一段描述:
在风起云涌的学生活动中,据说连大总统徐世昌最后也服软了,面对被捕的学生,徐世昌只得派官员前去道歉,不过学生不买单。第二天,步兵统领衙门和警察所又派人道歉,学生才肯出来。到后来,简单的道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甚至预备汽车燃放鞭炮也不能把这帮大爷们请走,于是当时的总务处长只好向学生作揖恳求说:“各位先生已经成名,赶快上车吧!”在如此待遇下,学生们才选择昂然回到学校,享受英雄归来的荣耀。
对学生的这种待遇,这100年内还没有出现过,以后恐怕更不会再有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