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美得不可方物(发现汉字之美午)
午——《汉字的字元·基数与序数》
午 [wǔ]
象形字,郭沫若根据甲骨文的字形说疑是御马索,但字形后来变得像臼杵。从西周金文开始,字形趋于像“矢”。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午部》午:啎(逆)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
段玉裁注:五月侌(陰)气啎屰昜(忤逆陽),冒地而出也。......《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天文訓》曰:午......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製字以象其形。......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
“午”的本义是要表达阴阳交午转换的时刻。秦汉时的古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把“午”字变成后来这个样子的吧?
“午”,在地支序数中排在第七位,方位配在南方,在五行中属火,生肖属马。夏历仲夏的五月,“午时”是正午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文 献 选 读
《儀禮·大射》:
度尺而午。
司射在作射礼的准备工作时,先要在两个楹柱之间用丹砂或用墨画二个射位符号。纵画和横画都以一尺为度,相互交午成十字,二个纵画之间相距一张弓的距离。
小 知 识
端 午 节
其实就是“夏节”。
仲夏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夏至这天,中午时分的日影最短,而且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是一年中阳气极盛的一端,所以称为“端阳”。但同时,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死而复生,从下往上与阳气忤逆而行。“仲夏端午”之名,始自唐·杜佑的《通典》。
北方人把五月视为“毒五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所以在端午节不说快乐,只说“安康”。因为天气燥热,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因此要在门上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朱砂酒,要以佩兰、藿香汤沐浴,要佩香囊。
而南方的越族人则习惯了炎热的天气,南方各地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这种习俗不仅是对龙的崇拜,而且起初就是一种祭祖的活动。因为他们的祖先“大禹”就是一条虫。
端午食粽的风俗,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的记载。但是“粽子”这种食物,应该在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之前就已经有了。“粽”,是糉的俗字。《说文解字·米部》糉(又写作“糭”)。最初是以芦苇叶或茭白叶裹黍米,后改以箬竹叶裹成有棱有角的粽子。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觕)。
農乃登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
《呂氏春秋》:君子齋戒,處必揜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慾,定心氣,百官靜,事無刑,以定晏陰之所成。
《淮南子·時則訓》:君子齋戒,慎身無躁,節聲色,薄滋味,百官靜,事無徑,以定晏陰之所成。
成 语 典 故
午 时 三 刻
中午12:00~12:30,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候处斩的罪犯,死后连鬼都做不成,所以不用担心其鬼魂回来纠缠。对于一般的罪犯,午时一到就可以问斩了。
以“午”作偏旁的字
以“午”作意符的形声字:
啎[wǔ],本写作“啎屰”,
今写作“忤逆”。
以“午”作声符的形声字:
许,允若。
忤,抵触。
杵[chǔ],舂米的棒槌。
汻[hǔ],浒的异体字,水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